如何解开《易经》奥秘?
如何解开《易经》奥秘?
《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源泉,许多传统文化的流派也来源于它。因此,要真正理解其具体内容与涵义,并进而理解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就必须将其与当时的历史联系起来,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去研究,才能得到比较合乎实际的认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传统文化不是凭空发生,不是某些圣贤随心所欲造出来的,而是历史上诸多zhengzhi、经济活动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按照这个思路,作者经过几10年的努力,发现《易经》不是令人难以琢磨探询,饱含信仰崇拜色彩的天书,而是一本介绍周文王祖孙四代zhengzhi奋斗史的zhengzhi教科书。它讲述了周文王家族是如何从一介平民成长为天子的艰辛历程。其书中的前三十卦,文笔简练,层次分明,史实丰富,哲理明晰,为周文王所作,记载了其祖父古公、父亲季历及自己被囚禁于羑里这百10年的风风雨雨;从三十一卦到六十二卦,是周公旦对周文王治理西歧八年来言行的记录;最后两卦,则是周公旦对周武王第一次伐纣的记录。
总而言之,《易经》的六十四卦及其三百八十六爻(其《乾》卦和《坤》卦皆七爻,而非六爻),无一不是周文王、周公旦对其祖孙四代百余年历程中各种zhengzhi事件所作的哲理、德理、情理以及政略、战略、策略等高度的总结和概括。其解释之详尽,其说明之简练,其内容之广泛,实为古今中外之独一无二,它对每一位有志之士来说,都是一本不可须臾或缺的人生教科书。
文王在撰写出《易经》的前三十卦后,思想有了质的飞跃,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故而武王等人在其指导下,将歧周治理的井井有条,无论从zhengzhi到经济,从军事到外交,都没再遭遇什么大的挫折,十一年后,就很顺利地夺取了殷商的天下;周公旦因其多才多艺,被文王留在身边耳提面命,更是完全的继承了文王的衣钵。因此,周公旦建树的治国大纲,不仅保得周家八百年天下,维系了我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不倒,甚至今天还在发挥着它的强大威力。孔子不过拾其部分牙慧,却博得了个“圣人”的雅号。
海内外研究易经的著作是很多的,但本人总有这么一种感觉:这些研究大都是以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流派来与另一个流派来作对比,而较少我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即使有些这方面的研究,站的角度似乎也有些过于高雅、专业了点,而难以为众人所理解。
《易经》基本上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因此,要真正的读懂它,就必须站在总体的、全面的高度,将其与外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来作一个全面的对比。在一个圈子里来回打转,或者拿一根树枝来与一棵大树对比,是难以看清《易经》本来面目的。俗话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本人不揣冒昧,在这里试图对中西文化的某一差异作一简单介绍,作为引玉之砖。因为这对理解《易经》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
东西方的古代文化有很多不同点,而世界观的不同,则是最基本的。以希腊文化为主导的西方世界观认为:神和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人类不过是神和上帝的创造物和附庸。离开上帝的庇护,人类自身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其英雄与哲人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必须获得神之化身或受神庇护的特殊身份,才能获得民众或帝王的支持,得以从事某种活动。故而在西方的古代,很少产生脱离了神圣光环的巨大zhengzhi家,但杰出的科学家却层出不穷。这些科学家努力探询世界万物奥妙的目的,就是为了尽量摆脱神和上帝的约束,以获得人类自身的完全自由。但我国的情况却与此正好相反。
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则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秩序井然、层次分明、上下有序而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而这个统一体的主宰是人。人类在自己的领袖率领下,可以控制自然,并不断地改造自然。上帝和鬼神在这个统一体中是次要的,它们只有借助于人力人事,才能表现出自己的存在。什么是天意?人民的意志就是天意,“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因此,我国古代的英雄豪杰,无一不是将人类社会的zhengzhi原则、道德理念与自然界诸种变化及其规律合而为一的来看待,来研究的。他们的活动无一不是以治理好民众为最高目标,从而使自己成为贤明有为的帝王与zhengzhi家。即使出现了一些纯粹的自然科学家(如神农尝百草),zhengzhi家和人民也总是立刻将其吸收或推荐到zhengzhi家的行列中,并将其研究结果纳入zhengzhi之中(这种世界观,在周朝开始受到削弱。到秦始皇统一我国,就向另一个方向转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