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皇室子孙如何起名,明朝皇室辈分称呼大全
一、辈分称呼大全
在明朝,皇帝后代的世袭爵位分为二王、亲王、郡王、贝勒、顺天后等,皇帝的兄弟称为阿哥,皇后的弟弟和妹夫则称为永贞、恭靖、保和、庆节等。随着世袭的次数不同,辈分呼称也不同,在正史和官方文献中,皇室成员的称呼为:
皇帝的儿子:太子、瑞王、保王、康王、周王。
太子的儿子:亲王、辅王、质王。
皇帝的侄子:阿哥(同年龄)、镇国公(较年长)、贝勒(较年幼)。
亲王的儿子:郡王、贝勒、贝子。
省吏以上的女儿:公主。
省吏以下的女儿:郡主、县主、乡主。
皇帝的妃嫔:皇贵妃、妃、贵妃、嫔、秀女。
二、命名规矩与习惯
明朝时期,皇室子孙的取名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情,须经过相应规矩和程序。一般来说,皇帝掌握着皇室子孙的命名权力,但也不是无限制的。
首先,按照规矩,每个人都有一个跟父亲姓氏相同的名字。同时,起名也要遵循先德后才的原则,即要有先辈的美德和修养,也要有才能和才华。在名字的构成上,多使用一个字和两个字的名字,其字意从宏观到微观都可以体现家族的地位和荣耀,表达皇室家族的历史和传承。
此外,因为藏族和满族一些习俗的影响,明朝时期也形成了绰号文化。皇室子孙除了用正式的名字以示尊重,还会用绰号和笔名来互相称呼,增加了亲切感和人情味。
三、举例说明
(一) 皇帝的儿子:
1、明世宗朱厚照的儿子朱祐樘,字仲熙。
2、明思宗朱权的儿子朱载垓,字仲庶。
3、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载垕,字道裕。
(二)亲王的儿子:
1、福王的儿子蒙古贝勒称号为努尔哈赤,是后来的清太祖。
2、沈王的儿子永璘贝勒,后来在清初做了一位大学士。
(三)皇帝的侄子:
1、阿哥朱瞻基,字康熙,后来成了清朝的康熙皇帝。
2、镇国公朱祐樘,字雍正,在康熙皇帝去世后,继位成为清朝的雍正皇帝。
四、名字中的含义
明朝时期,皇室子孙的名字通常寓意深远,下面几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1、仲熙:仲为中,熙为光明,意思是光明正中。
2、仲庶:庶为次,字面意思是不是第一,但寄托了父母希望他能够有所作为的期望。
3、伯恩:字面意思是伯父的恩情,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和感恩。
五、结论
在明朝时期,皇室子孙的起名是十分注重传统规矩和地位身份的,除了皇帝有明确的权力之外,取名还遵循了先德后才的原则,注重音义相符,表达家族的荣耀和传承。这些规矩和习惯也成为了明朝皇室子孙的一种文化习惯,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