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的由来 具体含义解释
时间:
节气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参考,到对应的节气做对应的农事。惊蛰节气是唤醒万物苏醒的日子,也是农民开始春耕的时候,这个节气由来已久,并且在古代的时候,时间上会有些变化。
冬天到了,很多动物躲起来冬眠,叫入蛰;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时再钻出来,叫做出蛰。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由雷声惊醒的,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古代惊蛰节气变化
从历史书籍中能够了解到,立春之后这个节气的命名并不是惊蛰,而是启蛰。启蛰之后才是雨水。汉景帝的父亲名刘启,汉景帝为了避开他父亲的名讳,就将二十四节气中启蛰之启篡改成了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 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代表春耕的开始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