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以前是干什么的
【如何评价马伯庸的《三国配角演义》】
接触这本书,源自一个朋友的推荐,朋友都知道我喜欢看三国,就推荐了亲王的这本。对于亲王的文笔,我给★★★★★星,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也非常饱满。
但是对于三国这种历史小说,亲王虽然说千万别当真,但是亲王好像自己都当真了,下面说点本人了解的历史知识。
1,马谡在街亭的各种秘闻,说实话,我很喜欢这一篇,在网上看了这一篇,立马就买了本书细细琢磨。是读客图书的2013年的版本。
从马谡的排兵布阵,到后来的被人设计陷害,都一气呵成十分流畅,让人手不释卷,可就在马谡逃离一劫后,展开了对费祎的报复,我心中就暗自揣测,不会吧,不会写费祎被暗杀跟马谡有关系吧,结果当然是令人失望的,作者是带着镣铐创作,只能这样写了,我表示理解。
但如果细想一下,就算费祎是被姜维暗害的,马谡也肯定不是那个刺客,马谡失败与费祎被刺杀,相距了整整25年,这是一代人的时间,古人五十就知天命,实行这个所谓的”计划",马谡应该能推测自己活到63岁,不知道他哪来的自信。
其二,这个“计划”建立在姜维需要对费祎采取极端手段,而自己手下的死士,没有一个对自己忠心的,如果有人看到这里,可以考虑一下,教唆一个14-18岁的懵懂少年杀人容易,还是让一个63岁的老人杀人成功概率大?
姜维要杀费祎,收买死士还需要亲自出面吗?中间没有影子使者,万一追查到他呢?
二十五年的计划,可以说不算计划,完完全全被动等死。纯粹是为了与历史事件相合,这既是一个无奈,又是一个败笔。
2.白帝城之夜这一篇不长,弄来刘璋这点属于臆想,刘璋是病死的,当然你也可以说他跑到白帝城了,但是他的儿子却被孙权封侯,如果刘璋破坏游戏规则,孙权还鸟他儿子干嘛,这一点有点瑕疵。
3官渡杀人事件非常完美,通过一点推理出一个故事,喜欢。
4宛城惊变,如果这个故事按照历史时间,应该放在第三个故事前面,如果要读了这个,第三个故事就没法看了,这里面的贾诩是为自己谋划的毒士,而第三个故事里,贾诩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仁人长者,为后辈谋划。
估计这不是亲王在一个时间段内写的东西,被收录在了一起,我看书却喜欢反着一章一章的看,结果被毒害了。
单说这个故事的推理,用曹丕逃跑,来推出曹丕是最大受益者,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曹操都中了流失,那年头没有微博,没法登相片发通缉令,被乱军杀了怎么办?难道算无遗策的贾诩,会坐视这么危险的计策?而且如果说卞夫人参与了,那更是不可思议,一个母亲,会与虎谋皮,参与一个可能害死曹操的计划吗?而且儿子死的概率也极大。下面的士兵哪里分得清谁是曹丕,谁是曹安民?
哪怕就算卞夫人参加了,曹丕也知情,提前逃跑,但是别忘了,袁绍还据10万精兵呢,曹操差点就死了,曹操一死,让曹丕对抗袁绍吗?卞夫人与贾诩会设计这种无脑计划吗?不禁令人一叹。
作者还引了曹丕典论,我多引点”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故,每征,余常从。”
我个人觉得这是有水分的,8岁骑射,能拉动弓么?怎么上马呢?要知道三国可是没有马镫的。骑射掉不下来?曹丕一家之言,只能辩证的去看。
5孔雀东南飞这个不想过多评价,只说几点
陌上桑这首乐府来自春秋时代的秋胡戏妻这个典故,同为改编的还有秋胡行,在建安中陌上桑和秋胡行都已经成了相当有名的范例,连曹操本人也写过陌上桑,曹植也临写过秋胡行,考其精神,乐观蓬勃,与在乱世中写就的孔雀的低沉幽怨大不相同。
亲王你怎么能无视汉朝乐府的年代考订呢,我读书少,不要欺负我!
6风雨洛神赋其实亲王的这本书,满分100的话,起码要给85,但是第六篇,是这本书的一大败笔,将这本书在我心中的地位,一下掉到了谷底,只能打个20-30的辛苦分。
第六篇的前面,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有考据,有推理,比如考了“甄”与“陻”两个字通,然后引出了曹植对甄姬的感情。虽然这种说法早已见世,但亲王说的合情合理,非常爱看,但越往后发展,剧情急转直下,来到了我所谓的"败笔“,正是所谓”曹睿“的血统问题。
这是一个用烂的段子,我估计亲王自己心里绝对是清楚的,如果是笔误的话,我还能理解,但是亲王为了掩饰这一漏洞,竟然伪造了一段历史。。。。这真的让我理解不能,因为不伪造这段历史,曹睿所谓的血统问题,根本就不会成立。
伪造如下,直接引书中摘录如下:”曹睿不是曹丕的亲生儿子,他的父亲是袁熙。这个事实有点令人难以接受,但史料给出的答案,却是板上钉钉。“
”在吉本叛乱尘埃落定后的建安二十三年,十五岁的曹睿被封为武德侯,正式被纳入继承人序列,位列最高。“
马伯庸以前是干什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