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潮歌是谁啊
【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下了一盘“大棋”操盘手王潮歌:我想要很多】
对近期开业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总导演王潮歌笑言自己“心机很重”,以“大棋盘”的思维对项目进行了布局变阵。她还说自己“想要很多”,包括游客的时间、金钱、情绪和心,等等。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也确实“很多”,21个大小不同的剧场,(单次不重复)剧目总时长近700分钟、近千名演员,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戏剧聚落群,全部看完需近三天。
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又“很少”,除了戏剧,以及少量的餐饮、文创等业态,622亩的占地里几无其他。
心机、棋盘,多与少,游客的时间和心......将这些串联,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部分基础逻辑已有显现,戏剧或演艺项目如何能够不依附景区,而成为一个独立创新的目的地?
河南、戏剧、幻城,将项目拆解为这三个词,其面目也会更加清晰,河南及其所代表的中原、黄河和民族文化成为基底,丰富多样的戏剧群落化成为载体,加上新建筑空间场景的融合,构建出一座全新“幻城”,虚幻与现实、古代与现代,古人与今人的交叉交集互动,在现实中走入历史,又从历史中走回现实。
这些或许就是王潮歌“心机”的部分体现。而这种“心机”的落地变现,所形成的文旅新物种,置于文化自信、城镇化、城市目的地与文旅业发展等诸多叠加背景中,将带来更多启示。
重构场景空间,打造一座真实而迷幻之城
幻城的第一重“幻”,在景,在形,在建筑。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下简称“只有河南”)是一座实体的“城”。
方形城郭,方形院落,是“只有河南”的典型特色之一,有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之义。其中规划布局的56个格子空间,大小和场景各不相同,相当于构成了56个不同世界,同时它们之间也没有直接的明显动线设计,这是一个场景丰富但又难以捉摸的“幻城迷阵”,游客进入城中,自由选择路线进入不同院落,差异化的选择、未知的探索与体验,带来新奇感、沉浸体验。
更重要的是,21个剧场散落组合在56个格子空间里,空间场景+戏剧,形成更富层次、深度的沉浸体验。
其中一个细节,“只有河南”通过构建廊桥体系,为游客提供不同视角的转换,高低空间、建筑起落,场景多元化,更显“幻城”之感。
建筑即景,建筑是文化展现的有效实体,建筑设计以及由此而成的新空间、新场景营造,就是地域性文化的强烈表达。比如“只有河南”单边长328米、高15米的夯土墙,可视为一个强烈的视觉符号,其黄色也构成了这座城的基础底色,这是黄土,也是黄河文化的建筑符号展现。不管是俯瞰,还是平视、仰视,这座城目之所及,“黄土”满眼,黄土一体,棋盘一体,这是整体视觉符号,而不同格子空间,是差异化的多个视觉符号。
而城外百亩麦田,也通过一种相对宏阔的场景展现,对地域性要素进行提炼表达,其金黄色与黄土也成为一体。
延伸来看,黄土,既可以理解为地缘代表文化元素的实体建筑化,强化、叠加、融合,形成更强烈的视觉元素,同时也在创造一种“温度”,不只是视觉观感,更在于与地域景观、文化的强关联,它是自然的,也是浓缩凝练的,在游客游览观景中,贴合他们的心理。
可以看出,“只有河南”有被刻意设计的痕迹,但又显现自然。
在采访中,王潮歌笑言自己是“心机很重”的人,一个表现是对“只有河南”进行棋盘格局类“布阵”。“只有河南”是一个大棋盘,每个空间布局都有其用意。
王潮歌提到两个空间。
在56个格子空间中,有一个空间将河南省上至市,下到县、镇、村,完整的名单刻在四面夯土墙上进行展现,这已不限于一个个地名,而算是河南区域历史的片段展示,因地名与在地历史文化的强关联,名字背后是归属,是记忆,是共鸣。
王潮歌提到一个细节,夯土墙用的是真实的黄土,而不是水泥。她曾看到一位老人摸着夯土墙哭了,“我突然觉得在此时此刻,突然知道了思念的意义,突然知道远方游子故土难离,也突然知道一个小小的人,在这一片黄土里只是一个小土粒。”
还有一个空间是“椅阵”,真实的椅子+虚拟观众,模拟展现了一个观众看剧的场景空间,这里是游客打卡拍照的热衷地之一,不少游客将自己置身椅阵中,融入其中拍照留念,这样游客又成为模拟观众的一员。王潮歌说,在椅阵,分不清谁是演员,“观众(游客)坐在那儿以为在看别人表演,其实正在被别人观看;你(游客)为那个(某个)事鼓掌笑了,其实别人正在看你为什么笑,为什么鼓掌。”
现实与虚拟间的界限模糊化,虚拟的场景成为现实的空间,现实中的人的参与,成为虚拟场景里真实的存在,又将这个场景丰富多元化......本身这就成为一种戏剧模式。
“这样的东西很多,你说我是不是可有心机?(只有河南)就是这样一点点布置下来。”王潮歌说。
这些“心机”的效果,不仅体现在游客在“只有河南”里,不停选择共性或个性的场景空间打卡拍照,还在于文化植入与集中展现,使得建筑及其构建的场景空间,不限于打卡拍照的初级视觉效应,不限于浅层的视觉符号呈现,而是可能到了触及乃至贴合游客“心灵”层面,促使他们不仅有对新奇的探索,也有去参与、去思考的可能,带来因人而异的感受。
王潮歌的“心机”
王潮歌还笑言自己的“心机”在戏剧演出时更明显。
“把你(游客)塞到一个小帐篷里,或者把你放到一个小房子里,那个人(演员)跟你多近,怎么跟你说的话,说完了之后出去我又让你看到什么,都是我精心的设计,这种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精心设计了观众的感受’。”
这其实涉及了文旅项目的第二层探讨。场景的强差异化、独特性成为打卡拍照的先决元素之一,在互联网或数字化时代,自传播流量高企,建筑或场景被图像强化,又将这些照片传播效应提高与放大,形成在虚拟空间的流量价值,并拉升真实空间也就是线下的新流量,推动一个个网红项目出现,但也恰是如此,网红易逝。线下流量+线上流量的热度持续、相互加持,成为关键,其中核心因素可大致归总为:吸引人来、打卡拍照、留下来,三者形成循环。
让这一循环成立,“只有河南”除了建筑空间,还有戏剧内核,这是第二重“幻”。
有几个核心信息:
室内与室外大小21个剧场,其中三大主剧场、18个小剧场;
(单次不重复)剧目总时长近700分钟,近千名演员,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戏剧聚落群,全部看完需近三天;
以“黄河、土地、粮食、传承”为主线;
国内第一次将高雅、严肃的戏剧艺术形式作为“被消费主体”,是文化旅游“目的地作品”。不是景区配套,不依附景区,而是独立的目的地。
“只有河南”的特性由此可见。
而自其公开真容始,即有一个争议:相比泛大众化娱乐,戏剧偏向曲高和寡、阳春白雪,有一定欣赏门槛,娱乐性不够,“只有河南”的戏剧群落行吗?
王潮歌认为,所谓旅游的娱乐性,其实将观众(游客)进行了标签化,其实心灵的陶冶,哪怕是一次心灵的撞击,依然可以让我们深邃的看待自己的生活,听一首好听的音乐,读一首好的诗歌,看一出很棒的戏剧,也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缓释,能让我们把白天的焦虑或对未来的期许,在这里(只有河南)得以放松,“我认为这是未来一个很好的方向,老百姓就爱看声光电,轻松娱乐,我认为想这么做的人好像低估了观众,低估了人们对艺术的渴求,对心灵有厚重文化的渴求。”
这其实奠定了“只有河南”的产品逻辑基底,戏剧是核心牵引力,也是差异化竞争力。戏剧的聚焦点可以理解为“人”,文化、人文、历史,戏剧对文化的凝练、对场景的构建,以及对人物及其故事的展现,引发人的情感、记忆,激发、牵引和延展人的情绪,虚幻与现实的交叉感更强,这种深度沉浸体验与一般主题乐园的娱乐体验有较大区别。
戏剧的魅力或张力之一在于,对同一部戏剧,每位观众或许都会有不同感受,这种感受会比主题公园的体验项目,更多样、更个性、也更富层次。
同样还有一个细节,在“只有河南”622亩的占地里,餐饮、零售等商业配套并不多,业态可算相对“单一”,戏剧项目是核心。
王潮歌对此解释称,“只有河南”唯一的目的是让观众来看戏剧,要保持戏剧业态的纯粹,而餐饮解决观众吃喝需求,餐厅、文创等主要作为文化配套,其中文创与“只有河南”也有着关联。也就是说,业态的控量和组合,都服务于“只有河南”的元素展现。
而若进一步走进“只有河南”,会发现其中散落各处的重要细节元素,连接拼成的线与面,会有更多值得琢磨之处。
如上述数据,“只有河南”的戏剧是高浓度聚合输出的,保证了可体验的厚度,同时具备多样化:
三大主剧场:幻城剧场通过最前沿的科技手段,将现代与过去千年的人物、文化进行连接,实现今与古的“互动对话”;火车站剧场、李家村剧场再现1942年河南饥荒,是苦难、人性、抉择的浓缩表达;
18个小剧场:文明之光(激光投影秀)、李家村茶铺、红庙学校、下沉岁月、俺要回家、第七机车车辆厂礼堂、前生来世、光与影、候车大厅、天子驾六遗址坑、陈羊汤(老院子)、老库房、乾台、坤台、张家大院、椅阵、我是河南人、覆斗书场。不同年代、不同故事、不同形式(故事、光影技术,或故事+光影技术);
21个剧目,或严肃厚重,或轻松愉悦;或室内,或室外;或坐定,或行进,或坐定+行进;
剧场分布较密集,但没有明显的牵引动线设计,不同路线选择形成不同的观剧体验,同样新奇,但情绪又形成差异;
对应不同需求,形成不同的需求观剧线路:戏剧真爱粉、资深文艺青年、合家欢、真爱河南、颜值党,可选择搭配组合不同剧目;
浅者看了不深,深者看了不浅(王潮歌语)。需求不一,理解多元,戏剧可打开的空间不同。
其实,王潮歌“想要很多”。
在采访中,王潮歌表示,我其实想圈住太多的东西,你(观众)的脚,你的眼睛,你的心,“我都想圈住。贪婪地讲,想要你的钱,想要你的时间,你都能给我,但是我想要你的心,你可不一定给。”她说,她在想尽办法带着观众的心去不同的地方感受。
“松一下,紧一下,慢慢地戳一下,快速地抖一下,反正一直在动你的心。等结束的时候我双手捧着还给你说,可以走了。”
她希望,当观众出门再回望时,刚才被戳动的、被颤抖过的那颗心的“余震”还在慢慢延续。
这些的实现,是戏剧将得以不断吸引、牵引观众的关键,也是“只有河南”这一戏剧群落将得以绵续运营的核心。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新启示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如果进行“拆解”:
河南:只有河南,又不只有河南,基于河南文化,又不限于河南文化。河南的地域性文化要素,在建筑空间场景、在戏剧里,都被进行了多维度、高强度的提炼展现,而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河南”讲的更是黄河、民族的故事,这让戏剧的文化基底更绵厚,覆盖群体更广;
戏剧:沉浸体验,体会不同情绪,体会别人的人生,与自己、与现实交叉;
幻城:不只是建筑空间场景的新构建、戏剧故事的新表达,还在于建筑空间+戏剧的叠加组合,戏剧群落是场景与戏剧的融合加持展现。
延伸来说,“只有河南”的打造,于河南而言,是目的地文旅产品的直接新供给和创新突破,河南的大体量人口、厚重的历史文化,结合文旅新消费、目的地文化挖掘与新产品打造等背景,其出现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这背后还对应着当下新的文旅市场语境:
一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高度或层级正被提升,被要求更加“强势”展现,而文化和旅游在其中的载体角色也更明显,将推动更多的民族文化、区域在地文化挖掘提炼,打造地域性、代表性的文旅融合产品。
在近期发布的“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中,这是明显的一条主线。对应到河南,规划中除了一些宏观描述,偏微观的描述是发展黄河文化产业带、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二是城镇化继续推进,核心城市的常住人口体量上升,人口与产业外移,推动城市区域外扩延展,城市新的核心区域也多点化外扩增加,加上区域都市圈或城市群协同发展内外在需求提升,核心城市的文旅区域市场也将扩容,文旅新产品的供需度自然提高。“只有河南”落地郑州中牟县,可视为典型一例。
三是目的地文旅市场竞争加剧,于内,新消费、新客群、新市场迫使目的地优化调整文旅供给体系,要做可行适配的产品增量;对外,全国市场尤其区域市场的竞合态势更明显,需要新的核心差异化产品。
其中人文比拼,将是新一轮城市目的地竞争的焦点,从市场角度来说,文化旅游根本上是“人的生意”,不可失焦、偏焦,且文化资源中的人文要素挖掘也是关键。未来城市的竞争,将会有几个重点:城市文化的新挖掘、城市空间的再更新构建,建立起城市文化与人的新连接、新触达,以及城市空间与人的关系重塑。而新文旅项目会是直接载体之一,类似“只有河南”这样的项目,也会是代表之一。
而“只有河南”其实也提供了目的地文旅产品打造与新供给的一个参考逻辑:
1、“强势”地域文化主线、内核提炼;
3、建筑创新设计、场景空间再造;
4、数字化时代,需要虚拟空间(线上流量)、真实空间(线下流量)的打通加持。
这类产品,将可能是城市目的地、文旅业创新升级发展的新供给底色之一。
【又见五台山的佛歌是谁唱的】
演唱:《又见五台山》是著名舞台剧导演王潮歌的最新作品
首演时间:2014年09月19日
首演地点:山西五台山。
相关介绍:
《又见五台山》是中国首部佛教题材的大型情境演出,以浓郁的佛教氛围,超常的主题诠释,绮丽的旋转虚幻空间,近200米长的舞台阔度带你进入亦真亦幻的情景当中。在这里你可以边走边看,可以360无死角转着看,还可以闭上眼睛打开心灵去聆听、去感悟,或许你能看到自己、看到朋友、看到家人。在历时90分钟观演过程中,观众们从室内情境体验区穿梭到360度全景旋转舞台区,经历着人生百态,整场演出可观、可听、可闻、可触、可静心融入体悟到生活的美好,信仰和大智慧的点拨。《又见五台山》就这样用舞台的语言、情境营造把佛教典故和仪规演绎的如高山流水般沁人心脾,以哲思之境发人深省。以所见所闻,最后所悟所得,从下一秒开始新的一天。
王潮歌表示,“《又见五台山》是五台山景区的一部分,是整个山西省文化产业一个大链条之中的一环。它不完全是一个艺术作品,更是把旅游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一个重大举措。”
王潮歌是谁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