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丹妮专访
【专访|《也平凡》是平凡人造就的不平凡】
由高群书监制,韩博文执导,王翎霁担任总制片人,郑恺、张国立、林峯、种丹妮等人主演的悬疑刑侦大剧《也平凡》正在东方卫视、百视TV热播。
《也平凡》海报
制片人王翎霁入行多年,推出了《激浪青春》《探灵档案》《也平凡》《超越》等多部影视作品。
专访正文
《也平凡》是您作为制片人制作的第一部电视剧,而且还是一部动作悬疑犯罪影视剧,当初是怎样的契机让您想要做这个题材电视剧的呢?
王翎霁:我个人一直比较喜欢悬疑犯罪题材,也希望有机会做一部这种类型的片子。这部作品对于我来说有两个挑战,因为在《也平凡》之前做的都是电影,并且大多是青春爱情、惊悚、运动喜剧这种题材,虽然里面也有悬疑或犯罪元素,但是完完全全的悬疑犯罪题材的作品,对我来说是很新的尝试和挑战。《也平凡》包涵了犯罪、悬疑、刑侦、动作等等元素,题材上是反套路悬疑,剧情上是倒推式破案,慢慢看下去会很精彩。
根据您的经验,电影制片和电视剧制片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王翎霁:因为电影和电视剧从性质、时间、成本等方方面面都不同,所以电影和电视剧的制片工作也截然不同。电视剧由于片长、场景、每天的拍摄量都很多,所以很多工作都是跟着外联制片的场景节奏走的,而电影更加注重细节上的东西,美术、视效、摄影等方方面面,观众也更注重细节和视听感受,但凡有一点瑕疵,都会展漏无疑。从最简单的角度讲,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一部几十集的电视剧和完成一部电影,工作的重点当然很不一样。所以,拍摄阶段电视剧的制片就会非常辛苦,每天的工作量要比电影大很多。另外电影是市场经济toC的,而电视剧是toB的。所以,后期营销上制片的工作电影又是大于电视剧的。
中国刑警形象:在实践和生活中积累
在西方侦探文学中,有许多神探形象,比如福尔摩斯,波洛等等,但国内似乎始终没有创造出如此广为人知的神探形象。说到这一点,“首先,中国大作家不愿意去写这种(犯罪悬疑的)东西。年轻作家有写侦探小说的,但他们没建立起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人所共知的、能某种程度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侦探’角色。像紫金陈、雷米,他们写得很好,但他们的写作是受国外侦探小说影响,写的其实不是那么本土的东西。”
高群书坦言,“我一直不太喜欢我们的犯罪悬疑剧里大谈心理分析,其中有些作品做的、写的基本上逻辑自洽,可能观众觉得还不错,看看热闹,但大量作品说实话,我看不下去,很多警察也觉得太可笑了。因为第一,中国没有这样的侦探,第二它不符合中国国情。”
《西风烈》剧照
当下的创作:“你得写好警察”
不同于《中国大案录》《命案十三宗》那个时代,如今的犯罪悬疑题材,受到更多审查的规范和限制。对于新的创作环境,高群书坦言:“你得写好警察。”
“社会需要善良正义,而这些力量得不到呼应或弘扬时,可能就会变得薄弱。但我们通过影视剧去弘扬的时候,没办法让大家心里感受到温暖,那就没意思了。好莱坞人家大量的也是以光明为主的主流作品啊。只是我们的问题在于,缺少有可看性、有感染力的主流作品。很多犯罪题材,大家愿意写阴暗的东西,根本原因是都想写坏人怎么坏。好人不好写,你要把好人写得有吸引力,让人信服,还不觉得假;要发现生活中的善良、好意、美好,然后用大家能接受和感动的方式形成作品,这很不容易。”
当犯罪悬疑题材要讲究真实性时,就涉及现实主义创作的尺度把握。高群书认为,这个把握没法靠技术处理,“这种把握只和创作者的感受、创作者如何看待问题有关,所以创作者得修炼自己,把社会批判性的东西所谓的‘拿捏准确’,还是和作者本身的三观有关系。创作者本身三观歪了,这种社会批判的东西就容易片面,或者走到一个极端。为什么好多主旋律作品‘伟光正’‘假大空’,因为创作者自己不相信,他就用一种表面正确,来掩盖他自己的不相信。”
高群书表示,自己特别喜欢去采访那些模范人物,“比如张桂梅、崔道植,他们人生都非常精彩,每个人都非常有个性,对外新闻宣传里,他们那么‘伟光正’,但你面对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时,那都是活生生的非常有人情味的人,比如鲜活的幽默,生活中的质朴,都非常动人。但很多创作者,没把这些东西表现出来,其实说到底还是没把握人的‘真实性’,真实就会有魅力。”
种丹妮专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