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女子名字
【隋唐英雄中李世民有多少个公主名字分别是什么】
城阳公主,唐太宗第十六女,母长孙皇后。
贞观年间,唐太宗亲自为爱女选择了一位夫婿,即莱国公杜如晦的次子杜荷。杜如晦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三,杜荷也因娶城阳为妻,被册封为襄阳郡公,但可惜的是,杜荷并没能好好珍惜这一份特殊的殊荣。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意欲谋反,杜荷对李承乾说道:“琅琊颜利仁对星数颇有研究,认为天象有变,正是建立一番大业的时机,若事成,可以尊陛下为太上皇。只要太子您假装称疾,那么陛下一定会亲自前来看望您,这样您就可以借机成事了。”结果谋反事泄,杜荷下狱当死,临行刑之前,杜荷却意象轩骜,毫无畏惧之色。
杜荷虽一介文臣之子,却有如此勇谋胆识,惋惜之余亦令人心生钦佩。然而杜荷的不慎之举却连累了城阳成婚不及数年,便守了新寡。而唐太宗亦心疼爱女,于是又为她选择了出身河东薛氏的薛怀昱之子薛瓘作为夫婿,而为了让爱女这一次的婚事再无缺憾,唐太宗特意令人占卜了一番,卜文则显示:“两火俱食,始则同荣,末亦双悴。若昼日行合之礼,则终吉。”
按照当时的惯例,婚礼应于傍晚时分举行,不过根据占卜的结果,婚礼需要白天举行才会吉利。于是唐太宗决定将城阳的婚礼改在白天举行,但此举却遭到了马周的极力阻止,唐太宗不得不因此作罢。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城阳与薛瓘的婚事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夫妻二人婚后感情十分和睦。
等到唐高宗即位后,李治对自己的这个胞妹也是非常的疼爱,史书因此特别记载道:“友爱殊厚”。
龙朔二年城阳公主生了场大病,李治令尚药局悉心医治公主,照顾得无微不至。后来城阳听闻青龙寺的法朗禅师能够医治自己的病,便将之召来设坛持诵,果然很快便康复了。病愈后,城阳不仅将法朗禅师大肆赏赐一番,还向自己的哥哥上奏请求将青龙寺改为观音寺,李治见妹妹大病得愈,欣喜之下自然应允。
麟德初,薛瓘历任左奉宸卫将军,后被城阳公主巫蛊事件所连累被贬为房州刺史。虽然城阳因为胞兄的偏袒,没有受罚,但出于夫妻之情,仍随丈夫离京上任。而其后,高宗仍然不忌讳巫蛊这一恶劣事件,选择了城阳公主的儿子薛绍娶自己的爱女太平公主为妻。
咸亨二年五月十六日,城阳公主薨。李治悲恸之下,遣中使及宫人前往房州视其丧事,等到城阳夫妇的灵辇回京后,李治又于显福门举哀,哭之甚恸,连续五日不视事。而城阳公主之子薛顗与薛绍亦一同随着父母的灵柩返京,李治追念自己的同胞妹妹,于是将薛顗封为河东县侯,任命其为济州刺史;又将自己的掌上明珠太平公主下嫁给城阳的幼子,右武卫大将军薛绍——虽然有唐一代,帝甥尚主乃国家故事,但李治偏偏只选择了城阳公主的儿子来迎娶自己最心爱的女儿,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源自于李治与城阳之间深厚的兄妹之情。
晋阳公主字明达,小字兕子,长孙皇后所生。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夫妻二人鹣鲽情深,唐太宗对长孙皇后所生育或抚养的子女更是疼爱非常,各种偏爱的事迹在史书上数不胜数。但当晋阳公主还在孩提时,长孙皇后就病逝了,唐太宗痛失23年来相濡以沫的妻子,悲恸之下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举动——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所生的晋王李治与晋阳公主。于是《唐会要》上就此留下了这样一笔令人瞩目的记载:“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试想中国上下五千年出过多少位皇帝,又册封过多少位公主,却从来没有第二位公主能够如同晋阳公主这般亲自被皇帝抚养长大。
但唐太宗对这个女儿的宠爱远远不止于此。众所周知,晋阳乃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唐高祖李渊就曾说过:“朕起义晋阳,遂登皇极。”《旧唐书·地理志》中亦记载:“北京太原府……领晋阳、太原、榆次、太谷、祁、阳直、寿阳、盂、乐平、交城、石艾、文水、辽山、平城、乌河、榆社十六县。”而晋阳这么拉风的封号,就这样被唐太宗封给了自己的女儿。
而唐太宗常常将宝贝女儿带在身边,不仅没有增添麻烦,反而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比如在唐太宗手把手的教导下,晋阳习得了一手飞白体,小小年纪就能写出风格遒劲的字体,甚至拿给周围的人看,大家都分辨不出哪个是皇帝写的哪个是小公主写的。
又比如晋阳看到父亲对大臣们发火了,便上前娇声劝解,而唐太宗看着女儿与妻子几乎是如出一辙的小模样,立马没了火气,因此朝中大臣们无不对小公主感到由衷的喜爱与感激。
事实上不仅晋阳公主敢常常在父亲怒斥大臣的时候抓住时机为他们徐徐辩解,同样自幼在父亲的膝前耳濡目染的晋王李治也敢在父亲大发雷霆欲斩苑西监穆裕时大胆进谏,唐太宗对此不仅不以为忤,反而得意地认为这就是儿子从小跟着自己耳濡目染的结果。
正因为兄妹二人在唐太宗的膝下朝夕相处,感情十分深厚,所以当李治离开立政殿前去上朝时,晋阳公主是依依不舍地送了又送,最后只得泪眼婆娑地和哥哥挥泪告别,这样伤感的一幕连唐太宗见了,都忍不住老泪纵横下来。
不过虽然有父亲和兄长的相伴,但时间长了,晋阳还是渐渐感觉到自己的生活与众不同。父亲虽然疼爱她,却无法替代母爱,于是年仅五岁的晋阳开始思念起了母亲,唐太宗带着她去重游妻子当年去过的地方,而看着母亲的遗物,听着旁人的讲述,回忆着朦胧的印象,年幼的小公主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哀哀地哭了起来。
就这样过了一日又一日,原本晋阳可以就这样,在父亲的娇宠之下幸福安然地成长,直到有一天,帝都长安中某位幸运至极的贵族少年得以摘取皇帝陛下掌上的这颗明珠。然而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晋阳公主薨逝时,年仅十二岁,在这还没来得及含苞待放的年华,便已奄然谢世。
失去了心爱的小公主后,唐太宗悲伤得不能自已,甚至一个多月都不能正常饮食,每日要哀伤数十次,身体也因此变得羸弱不堪。大臣们担忧之下纷纷进谏劝慰,唐太宗则答道:“我又怎么会不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如此悲伤根本无济于事,也换不回我的女儿。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住这种悲伤啊。”
最终唐太宗只得强忍悲恸,强打精神,为了给自己一丝丝安慰,下诏给有关官员,将晋阳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为女儿的往生祈祷。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晋阳公主不仅册封得很早,而且同样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有了实封。因为按照唐制,公主只有在出嫁时才能拿到实封,这一点哪怕是太平公主也不例外,但因为唐太宗对晋阳公主十分宠爱,早早就让宝贝女儿开始拿实封了,所以晋阳公主12岁逝世时,才会有那么多剩余的实封能够用来建造佛祠。
晋阳公主字明达,明达一词为佛教常见词汇,小名兕子,兕子是一种独角母犀牛,长得十分凶猛壮硕。唐太宗为女儿取的这两个小名和字,当真是用心良苦,必然是在希冀佛祖庇佑自己的小兕子,能够健健康康地顺利成长吧!
兕子已然仙去,但唐太宗将他的满腔深情赋予了这座佛祠,就让佛祖超度他的爱女,让兕子在极乐世界里,快乐到永远……
新城公主,初封衡山公主,出生于贞观八年,不仅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所生育的七名儿女中最小的那颗掌上明珠,也是唐太宗所有女儿中最年幼者。
不过也有人因此奇怪过,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逝世于太极宫立政殿后,唐太宗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所生的晋王李治与晋阳公主李明达,却为什么没有抚养最年幼的女儿衡山公主呢?
事实上正是因为贞观十年时的衡山最多也就只有两岁,还是个需要乳母哺育照顾的孩子,唐太宗没法带在身边抚养。不过除了不能亲自照料小女儿外,衡山的待遇和其他三位同母姐姐并没有任何区别。
贞观十六年八月二十日,唐太宗将年仅八岁的小女儿册封为衡山郡公主——衡山自古以来便是五岳之一,不仅位在名山之列,同时是道家和佛家的宗教圣地,对于自诩为道教鼻祖老子后人的李唐皇室而言更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地方,而《唐六典》中也曾明文规定道:“凡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以封。”结果唐太宗就将这么重要的李唐皇室的宗教圣地衡山郡封给了小女儿,他对这个女儿究竟有着何等的宠爱之心,也由此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册封为公主后衡山就有了实封,甚至没过多久又增加了一次实封,墓志上因此记载道:“汤沐增赋”。而根据各卷史书的记载,唐朝公主往往只有出嫁时才能拿到实封,这一点哪怕是太平公主也不例外——事实上史书上记载的也只是太平公主是第一个出嫁时在三百户实封的基础上又加了五十户实封的公主,而不是第一个在出嫁之前就开始享有实封的公主。而唯有晋阳公主与衡山公主这样非常得宠的公主,才能早在出嫁之前就开始享有实封(正因为晋阳公主在册封公主后就有了实封,晋阳十二岁逝世后,唐太宗下诏让有关官员将晋阳于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为爱女的往生祈福)。
同年,衡山被父亲许配给郑国公魏征的嫡长子魏叔玉。魏征在贞观一朝的重要性毋须多强调,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四,仅次于杜如晦,比房玄龄还高一名,而魏叔玉身为魏征的嫡长子,将来是要继承从一品郑国公的爵位的。这一年年底,魏征病重,唐太宗特地带上太子李承乾与衡山公主一同前去探望,并对魏征说:“你看看,这是你的儿媳妇!”然而魏征此时病势已沉,连坐起身道谢的力气都没有了。
贞观十七年初,一代谏臣魏征病逝,出人意料的是,就在魏征去世不久后被人安上了荐人失当邀名卖直的罪名,唐太宗一怒之下亲自写下诏书悔婚仆碑,衡山与魏叔玉的这段姻缘也就就此作罢了。而贞观十七年的衡山不过九岁,于是唐太宗再次精挑细选,为宝贝女儿敲定了婚事,于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六日将她许配给长孙操之子长孙诠,而这一天,也正是长孙皇后的生日。
那么衡山未来的公公长孙操又是何许人也?
长孙操即长孙皇后的叔父,长孙家族作为外戚一直备受唐太宗的看重,不仅连出三位国公与四位驸马,就连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在贞观元年犯下谋反的大罪本该按律当斩,唐太宗也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长孙敞因为受贿被免官,但唐太宗念及他是长孙皇后叔父的缘故,经常命人送绢给他供他开销,最后又让他以宗政卿的官衔退休,并加授了金紫光禄大夫的散官以及正二品平原郡公的爵位。长孙安世因效忠唐朝的死敌王世充被唐高祖李渊杀死,但他的几个儿子不仅安然无恙,次子长孙祥还因为是长孙皇后侄子的原因被唐太宗提拔为了刑部尚书。
长孙操本人也颇有才干,武德元年任陕东道大行台的金部郎中,后出任陕州刺史的时候,从陕州的东边引水入城,极大地惠及了当地百姓。长孙操历任洺州刺史、益州扬州的都督长史等职务,皆有善政。唐太宗又因为他的儿子长孙诠要娶衡山公主为妻,特意将他升为岐州刺史——乍一看岐州刺史的职位并不打眼,但岐州(即扶风)自西汉以来便与京兆、冯栩并列为三辅,地位非同一般。而唐朝将州分为七个等级,岐州便位列第二等,仅次于雍州、洛阳、并州,中晚唐时更是一度被定为了西京。所以长孙操作为一介臣子,只因儿子尚主便被提拔为了岐州刺史,一下子升了三四级的官,唐太宗对衡山未来的婆家有多重视由此可想而知。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唐太宗希望能够在生前看到爱女的出嫁,但由于公主出嫁的仪式十分繁琐,所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逝世于九成宫含风殿时,正在筹备出降仪式的衡山也因为父亲的去世中断了婚礼。但即位后的唐高宗李治并不想耽误妹妹的婚期,所以永徽元年国丧孝除后,李治打算在这年秋天就让妹妹风光大嫁,更因此早在正月时便开始令人着手准备婚礼仪式。结果这样的举动遭到了于志宁的强烈反对,于志宁坚持要求衡山长公主守满3年的孝期才能出嫁,李治无奈之下只得应允。
只是李治唯恐耽误了妹妹的大好年华,所以等到永徽三年五月二十三日,距离三年孝期尚有三天才完全守满之际,李治便将妹妹由衡山长公主改封为新城长公主,并加食封五千户,以此作为她的新婚贺礼。
虽然婚期屡有波折,不过好在新城公主与驸马长孙诠婚后感情十分和睦,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墓志上也因此记载道:“调谐琴瑟,韵偃笙簧。标海内之嫔风,为天下之妇则者矣。”也正因为夫妻感情深厚,所以显庆四年长孙无忌被李治贬黜,长孙诠也因此被流放巂州甚至被杀后,新城的反应十分激烈,她的墓志上于是写道:“虽外尊大义,不登叛人之党。而内怀专一,无亏字□之□。兰泽靡加,尘弥□□之镜;铅□罢饰,网缀回鸾之机。贯秋柏以居贞,掩寒松而立劲。”
面对丈夫的流放至死,新城虽然表面上并没有抱怨什么,但从此不再梳妆打扮,用沉默来表达对哥哥的抗议。而考虑到新城的葬礼是李治下令操办的,且墓志铭作为古人丧葬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必然是要经过李治亲自过目并认可的,所以新城的墓志上敢如此直截了当地记载她是如何因为丈夫的流放而对哥哥耍脾气,可见李治对这个宝贝妹妹绝对不是一般的纵容。
由此也可以看出,新城倔强的个性与父亲唐太宗如出一辙,再加上新城自幼被父亲与哥哥们百般娇宠着长大,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风波,会因此事对哥哥不满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李治既舍不得对妹妹发火,也舍不得新城就这样寡居下去,于是为她选了一位新的驸马,即出自“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韦氏韦正矩,而韦正矩也因为尚新城公主为妻,不到短短一年的时间就从五品的奉冕大夫被提拔为正三品的殿中监,官阶竟然连升了8级!
但可惜的是,也许是因为和前夫长孙诠的感情太深,也许是新驸马与新城的性格不太合适,这段婚姻关系并不如之前的结发情缘融洽,二人成婚不久就有了韦正矩对公主失礼的传言,而没过多久,新城公主就逝世了。李治对妹妹的骤然去世十分悲痛,认为是韦正矩导致了新城的死亡,于是下令有司审问,结果韦正矩无法为自己辩解,李治一怒之下便杀了韦正矩。
然而事实上新城的逝世其实完全是个意外。单从韦正矩来看,韦正矩因为尚主而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再加上皇帝十分疼爱新城,所以韦正矩完全没有理由,更没有胆量谋害公主。而且根据《唐两京城坊考》和《长安志》等史料记载,就在新城去世的这一年,她的身体似乎并不太好,所以李治特地为新城建了一座建福寺以作祈福之用。和新城身处同一时代的薛克构也曾说过,“吾闻新城以病而卒,夫子受其戮辱”,证明了新城公主的确是病死,并非现代网文所谣传的那样是死于驸马的家庭暴力。
后来李治也发现这是一桩冤案,所以韦正矩死后李治又将他与新城公主合葬昭陵。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京兆金石录》的记载,驸马都尉韦正矩碑至宋朝时还在,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韦正矩并没有杀害新城公主,否则李治绝对不会允许一个杀害妹妹的凶手与她合葬。
龙朔三年三月,痛失爱妹的唐高宗李治将新城以皇后之礼下葬,“皇帝悲棣萼之长湮”“废朝不举,有越常伦。赗往饰终,用超恒制”——以公主之身却按皇后之礼隆重下葬的这份殊荣,放眼整个唐朝仅此一例。不过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史书还是墓志都说得很清楚,新城公主的“葬事宜依后礼”“以皇后礼葬昭陵旁”,指的是下葬时的葬礼规格与皇后同一个等级,而不是指陵墓规格与皇后同级别。如果指的是陵墓规格,那么史书就会如永泰公主那样,明确记载她是“号墓为陵”。
新城公主作为唐太宗的爱女唐高宗心爱的妹妹,自幼备受呵宠,无论是父亲唐太宗还是哥哥唐高宗,都将她视为掌上明珠,不仅一早就封为公主且享有实封,她所下嫁的夫婿及其家人也因为她的缘故而备受皇帝的看重。
新城公主虽然三十岁盛年而逝,但活着时享尽了一生荣宠,与驸马长孙诠夫妻恩爱琴瑟和鸣,死后还以公主的身份得到了整个唐朝独一无二的以皇后之礼下葬——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新城公主的一生不仅完全不像某些网文所谣传的那样凄惨可怜,反而是截然相反的备受宠爱。出人意料的同时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新城公主作为唐太宗心爱的女儿,拥有的就是如此华丽瞩目的人生!
【跪求隋唐萧太后的名字及生平】
萧氏刚满九岁入隋宫,在宫中读书、作文、绘画、弹筝、唱歌、跳舞等。在开皇13年,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商议决定,为其儿子杨广和萧氏女完成了婚事。杨广这年是25岁,新娘才刚满13岁。以现在的习惯看来13岁的新娘实在太小了,但在古代,十三四岁出嫁的女子是很普遍的。杨广得到如花似玉的萧氏女,千般爱怜,万般情怀,也抱着无穷的希望,因为替他们合婚的人袁天纲曾经私下向杨广透露说:“萧女命中注定要入主中宫,母仪天下。”杨广想,萧氏女既然要母仪天下,那么他这个做丈夫的不就是一朝天子了吗?杨广是个野心勃勃的人,虽然他此时不是太子,但他仍然觉得希望就在前方。但是,要想当皇上,必先当太子。因为有了萧妃这颗希望之星,杨广开始有计划地与大哥杨勇展开储位之争。杨勇是太子,却因冷落了正房而宠爱偏房,引起了大权在握、正在严治后宫的母亲——独孤皇后的不高兴,并对杨勇有了不好的看法。杨广非常聪明,看出了其中的奥秘,立即乘虚而入,故意在母亲面前极力装出一副仁孝正派、言听计从的样子,还有意做出疏远萧妃不恋男女之情、专心政务的姿态;而聪明识体的萧妃也一本正经地与他配合,假戏真唱,还不时到独孤皇后那里哭哭啼啼,说杨广只顾政务冷落了自己。他们夫妻一唱一和整整演了7年的“苦情戏”,终于使得独孤皇后下决心,废除了杨勇太子之位,把杨广推上了太子宝座。杨广登太子位一年后,铁腕治后宫的独孤皇后因病去世。这个独孤皇后是位标准的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崇尚者,她不许自己的丈夫纳妾。她死后没有了约束的隋文帝开始沉溺于酒色,无心管理朝政,把行政大权托付给了太子杨广。事实上,从仁寿二年以后,太子杨广就开始掌有皇帝之权,行使皇上的权力了。杨坚到底年老,经不起声色折腾,不久染病在床,杨广趁机调戏父亲的宠妃、风华绝代的宣华夫人,杨坚听说后哀叹道:“畜生何足托大事,独孤误我!”隋文帝要废杨广,结果被杨广用毒药害死。不久,杨广即位,即历史上最荒淫无道的隋炀帝。短短十几年间,杨广便将其父杨坚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大隋帝国折腾得摇摇欲坠。萧妃随着杨广水涨船高自然升为了皇后,印证了袁天纲说她将“母仪天下”的预言,这时杨广36岁,萧皇后才24岁。隋炀帝觊觎已久的皇位终于到手,至高无上,再也没有谁能约束他了,因此就彻底露出他贪欢好色的面目来。为了饱览江南秀色,隋炀帝下令凿通了连及苏杭的大运河,然后带领萧皇后及众多佳丽浩浩荡荡游江都。隋炀帝下江南时,运河中舢舻相接绵延二百余里;骑兵沿岸护卫,旌旗蔽野;龙船摇橹拉纤的都是年轻的宫女,柳腰款摆,姿态曼妙,让隋炀帝大饱眼福,谓之“秀色可餐”;而宫女们梳妆洗下的脂粉流满了运河,香气数月都没散尽。然而,这种艳丽奢侈的享受,不知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引得民愤四起。因而,大业十二年秋天,隋炀帝准备偕萧皇后第三次游江都时,众大臣苦苦劝谏:“若再纵情游乐,天下恐生变故!”隋炀帝不以为然地说:“人生自古谁无死,年过半百不为天。”他觉得只需自己享尽了繁华,即使国破人亡也不足惜。隋炀帝还下诏广征天下美女,更选三千童贞女子轮番入阁值夜,隋炀帝任意寝宿,真可谓是日日做新郎,夜夜入洞房,把一切军国大事全忘了。萧皇后对此实在是看不过去了,就作了一篇《述志赋》,婉转地劝规皇夫有所节制,注意身体,用心国政,然而一点效果也没有。萧皇后后来也明智了,顺着他,因为位极至尊的皇帝反正也管不了,不去惹他反而保全了自己。正因为萧皇后的忍让,所以隋炀帝对她一直还十分礼敬,自己享乐也不忘了萧皇后。隋炀帝风流万种,萧皇后却寂寞度日。这时萧皇后方才30来岁,虽然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她的心却空荡荡的,非常压抑。二:宇文化及与萧皇后不久,海山殿的护卫校尉宇文化及年轻英俊、魁梧的身影深深映入了她的眼帘,也逐渐激荡她孤寂的心底,于是她无所顾忌,不时对他递送秋波,施以恩爱。宇文化及其实也早就被这位美丽而孤独的皇后迷住了,但碍于她高贵的身份,不敢轻举妄动。一个风狂雨骤的夜晚,宫女们都已歇息,因心情烦躁而不能入眠的萧皇后起身踱步来到大厅,正好遇上值夜的宇文化及,四目相撞,如干柴遇到烈火,两人心通曲款,自此后便常常幽会。好景不长,天下大乱。太原留守李渊举兵攻下长安,宇文化及与其兄长宇文智及在扬州起兵造反,率兵进入离宫,隋炀帝在寝殿被缢杀,那年他刚满50岁,这就是昏庸无道之君的悲惨下场。这时宇文化及已经升为右屯卫将军了,好几年不曾单独与萧皇后相处相欢,他迅速杀死隋炀帝,也是出于迫不及待地想与萧皇后重续旧好。但是,萧皇后万万没有想到,也不会想到,领兵作乱、杀死皇夫的是自己昔日的情人。她责备宇文化及恩将仇报,愤怒地要求他为隋炀帝按天子之制举行葬礼。宇文化及满足了她的要求,在一切妥当之后,萧皇后无可奈何地成了宇文化及的偏房。三:窦建德与萧皇后宇文化及得到了萧皇后,竟然忘了政治扩张。这时,在中原一带起兵的窦建德,势力快速增长,其兵马长驱直入,节节胜利,直逼江都。宇文化及抵挡不住,连连败退,最后带着萧皇后退守魏县,急忙自立为许帝,萧皇后被封为淑妃。但很快,魏县又被攻破,他们仓皇退往聊城,窦建德率军紧追,最后攻下聊城,杀死了宇文化及。窦建德俘获了萧皇后。萧皇后的美艳姿容和高贵气质以及温柔情怀立即把取得暂时胜利的窦建德迷住了,窦建德立即收她为妾,纵情于声色之娱,把自己逐鹿中原的初衷几乎忘到了九霄云外。窦建德的原配妻子曹氏醋意颇重又十分厉害,常常给他们一些难堪。在他们两人沉浸于温柔乡中时常常不期而至,搅乱窦建德和萧皇后的好事,但窦建德毫无办法。这时北方突厥人的势力迅猛地发展起来,大有直取中原的势头。原来远嫁给突厥可汗和亲的隋炀帝的妹妹、萧皇后的小姑义成公主,听到李渊已在长安称帝,又打听到萧皇后的下落,就派使者来到乐寿迎接萧皇后。窦建德不敢与突厥人正面对抗,只好乖乖地把萧皇后及皇族的人交给来使。四:突厥可汗与萧皇后战乱使萧皇后日夜不宁,她的丈夫及情人相继被杀使她胆战心惊,夜夜做噩梦,更时常被噩梦惊醒。她心灰意懒,几乎没有活下去的意念了。当小姑来接她时,她愿意远走高飞,飞到大漠,离开这令她伤心的地方,更希望在完全不同的环境里,开始自己新的生活。于是,她随突厥使者离开中原,走向野蛮之地。突厥可汗见到了萧皇后,浑身差点酥了。他顿感天下之美都集于此女一身,勾起他的无限欲望。当天夜里,蒙古包中春情洋溢,无可奈何中,萧氏便由隋天子的皇后变成了番王的爱妃。到了这种地步,生命已经不属于她了,命运已经不能由她自己掌握,那也就只有听天由命吧!反正当初袁天纲就预言她命带桃花,在劫难逃。后来,老番王死了,由颉利可汗继位。按突厥人的风俗,老番王的妻妾——义成公主与萧皇后姑嫂两人又被新任番王接纳,成为他的妻妾。虽说萧皇后比义成公主年长,但由于她有一股中原人的新鲜汁味,还有那绰约迷人的风韵,颉利可汗更钟情于她。五:唐太宗与萧皇后10年后,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四年,唐朝派大将李靖打败突厥,要回了萧皇后。这时萧皇后已是48岁的半老徐娘了,而唐太宗李世民才33岁。萧皇后入朝时,李世民见她没有一丝老态,云髻高耸,雾鬓低垂,腰似杨柳,脸似牡丹,美眸流盼,仪态万千,依然吊人口味、诱人心弦,令李世民一见倾心。才华盖世、一世英明的李世民望着比一般的少女又多了一分成熟、多了一分大方、多了一分深沉、鲜果般诱人的萧皇后,不禁为之心旌摇曳;萧氏饱经离乱而孕育出来的楚楚可怜的情态,更加令李世民爱怜。李世民在萧皇后身上体会到成熟女人的一种风韵、一种魅力、一种激情、一种实实在在的浪漫,更感受到一种类似姐姐与小母亲般的温馨,这使他为繁重国事所累的心得到抚慰。他顾不得年龄的悬殊,更不在乎外人的说三道四,就这样,唐太宗封萧皇后为昭容,萧皇后又成了大唐天子李世民的爱姬。李世民毕竟是一代明君,他为了避免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勤政廉洁,励精图治,日子过得十分节俭。但是萧皇后来到宫中时,他还是破格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来欢迎她,以表达对她的重视和爱意。唐太宗以为这种场面已够豪华了,因此问身旁的萧昭容:“卿以为眼前场面与隋宫相比如何?其实,眼下这点排场距离隋宫的豪奢情形差得远了!对此,萧昭容只是平静地说道:“陛下乃开基立业的君王,何必要与亡国之君相比呢!”这一句话,说得唐太宗万分惊讶。唐太宗立即明白了她话中的含义,他不仅被她的容貌所深深吸引,也深为她的明晓事理和言语得体而折服,对她愈加敬重和疼爱了。萧皇后在唐宫中度过了18年平静的岁月。
隋唐女子名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