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害模式的根源在哪里
【读《真原医》有感】
????这是一本由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康奈尔医学院生化、医学双博士杨定一先生所著,有关身心整体健康医学的一本通俗易读而又实用的读物。承蒙读书破万卷的包老师推荐,才有缘阅读此书。今二度重读,遂有了择要成文的念头。
???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潘宗光先生,这样描述:"杨定一是医生也是科学家,凭个人修养,把中西医学、科学、宗教、文化融汇,写成《真原医》,这是我最欣赏的书之一,也是我近期讲话的灵感来源,现在已在开始看第三遍,希望你也喜欢。"
????杨博士自序中的一句话,指出了本书的核心。即"只有彻底转变心念,才能恢复健康与福祉!唯有全新全意,身体力行,追求平衡的生活模式,才能恢复健康。……健康是发自内心改变的成果。健康是要主动追求而无法被动获得。健康是一种综合指标,说明了我们日常生活与思考方式,而不仅仅是毫无生命的用以证明状态的实验数据。健康不只是身体表象也是心理状态,两者事实上是一体的,却也彼此影响。环境与周围事物的健康也同样会影响个人健康,而个人的健康也与地球、社会整体的健康有关。反过来说,生理与心理都真正健康的人自然也会协助恢复恢复环境与周围事物的健康。"
????我绝不否定西方医学,而是觉得有必要接纳古今中外的医学各个领域。我采取整合方法,希望将人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解来的各个器官与系统。我们作为病患者,没有人会希望身体被分解成各个器官来看待。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整体治疗,包括身、心、灵。
?????全方位的医学是结合了全世界所有的医学奇迹的,是没有界限的,也必须是兼容并蓄,没有门户之见的。因此,对我而言,没有所谓的传统、非传统、东方、西方,或所谓的密宗医学,只有能够真正发挥成效的医学。医生也是科学家,必须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各种追求健康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要点及惟明的评论:
一.21世纪预防医学是健康的关键:
【评】认同,这和《黄帝内经》治未病的理念完全相合。
二.一种新的趋势正在形成,人们开始希望借助自身防御系统和痊愈机制来达到健康。
人们渐渐认同,对身体而言,拥有足够的天然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脂肪酸等,就会营造出支持细胞正常功能的最佳环境,而用天然物质来预防并治疗疾病,就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评】这一点,只要读过惟明另一篇文章《病从寒中来》,就会了解日本的石原结实博士的自然疗法,恐怕就是对以上观点最好的印证,看来真是殊途同归啊!
三.由内健康到外健康。
敞开心胸去了解每一种科技、每一种疗法。只要能让当事人痊愈,彻底由内到外健康、身心恢复平衡,就是最佳疗法。健康不能只靠吃药或某种营养素来维持。病人本身必须主动积极,适度运动、改变心态、摄入正确的营养等,才能将疾病连根拔起。健康是每个人的责任,也唯有自己,才能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评】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才能找到适合人类特质的理疗方法。中医有不信者不治,"信"表面而言似乎是针对他人或外在理论,究其实质,着实是对自己的信任,而非疗法或者医者。我碰到有些患者,明明知道现有的方法,无法治愈疾病,不愿尝试传统的治疗方法,而错失挽回生命的机会;或是以工作、事业、生意等各种理由一等再等、一拖再拖使得病情突然恶化,诚为可惜!
四.中西医整合是未来趋势。
过去大家认为很玄的"体质",现在已可以用最先进的西医检测技术来证实了!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教授折尔吉因曾说:"人体所有的能量都源自太阳的光线"。阳光=>植物=>动物=>人,还有人直接接受阳光,增加氧吸收、降低心跳速度、加速皮肤新陈代谢、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甚至改善肌肉的能量。太阳的全光谱光源具有杀菌功能。晒太阳促进钙吸收。阳光直接影响人类心理和情绪健康。自然的阳光是促进人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元素,而且是一项上天赐予万物珍贵且最方便的健康资源。想追求健康的现代人,多把握与自然阳光接触的机会,多从事户外活动,每天最好能接受1-2小时的自然阳光照射,无论对于情绪或生理健康都会有很大帮助。
【评】有位中医老师讲,他的理念借助是西医的仪器、数据来来对中医望闻问切所得出结果做进一步的确认或者参考,治疗还是以中医的手段进行调治。
五.空气三宝:臭氧、负离子、芬多精
森林中富含这些清洁元素,可使空气清新迷人。室内空气中有毒化学物质是室外的2-5倍。多去大自然,多去户外,就是对身心的洗涤。
失衡的土壤中长出的农作物缺乏生物活性,人类的身、心、灵也会因此失衡。有机耕种+好的阳光、空气、水,以及农民耕作时的感恩心和慈悲心。结出的果蔬粮食才能带给食用者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失衡的物质是无法滋养生命的,唯有大地健康了,我们的生命才得以延续并且活出健康。
人类如果没有与万物同为一体的体悟,也就无法维持个人的健康。
【评】这不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体现吗?大自然与人关系尚且如此,如果农作物的种植者,为了提高产量而使用过量的化肥、农药,到头来会进入害他自害的恶心循环之中。食物的加工生产者也更应有良知,否则今天害他,改日又会被他害。现在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疾病越来越多,其中难道不是这种互害模式的结果吗?
六.活食物和活性酶:
活的食物是最健康、最有疗愈力的工具,那什么才是活食物呢?就是充满活性酶的食品。
煎炒烹炸会使食材内含的天然酶完全丧失,所以诺曼.沃克博士不遗余力推动生机饮食和蔬菜汁养生。
发酵食品含丰富的酶,即使加热也比其它食物易于消化,如日本的纳豆和味增汤。还有谷类、豆类、坚果种子都富酶和其它营养,同时也含有酶抑制剂。古人削弱抑制剂的聪明方法是将种子培育成发芽菜、泡菜发酵,这样养分就易于被吸收。
人体内发现的酶多达5000多种以上。我们呼吸、意念、行动,都需要酶的参与。我可以把酶想象成是生命和无生命之间的一座桥梁,将简单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生命的表现。
【评】摘录的这些通俗易懂的知识,对我们的养生和健康带来了科学的指导。
七.果蔬中的植化素:
植化素又称为植物化学物质或植物化合物,指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一些化合物。它本来是作为自我防御的功能。但最新发现,这些植化素能够帮助人类提升生理功能或预防、改善特定疾病。
例如:苹果具有优异的抗氧化能力,证实了古人"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八.饮食与健康:
罗马作家和自然学家普利尼:
"大多数人努力填饱肚皮,却不知这样会让自己受苦。"(P50)
“过于丰盛的晚餐往往会导致兴奋失眠,并导致清晨起床慵懒无神。相对的,清淡少量的晚餐或干脆不吃晚餐,才能带来平静深沉的睡眠。”
【评】的确如此!我已经有三年多,通常不吃晚餐,尽量减少应酬活动,体重变化通常在+/-1.5公斤之内,各项指标正常,甚至逐步向更年轻态转变。
九.消化系统是健康的关键:
从古至今所有的饮食疗法都强调,必须小口慢食。
如果能秉持饮食不过量,并遵循小口,细嚼慢咽的简单原则,身体自然发挥应有的功能。(P69)
英国国王的御用外科医师,肠道疾病的头号治疗专家-莱恩爵士:肠道的末端,应该是每6小时排空一次,但是一般人的粪便常常停留24小时以上,结果就造成溃疡和癌症。(P77)
任何疗法都必须被谨慎评估我相信,疗法其实愈简单愈好,简单的疗法不只安全,更能根治病原,长期调理更佳。例如螺旋形态的扭转运动或拉伸运动(见附录),虽然动作简单,却又一般直线运动无法达到的机构调整效果,只要持续每天做,必能感觉不同!
【评】这一点,与我本人自身实践所树立观念是一致的。
原则一:“简单的动作重复做”。
原则二:我们在养生禅习社推广的“单八+双八太极拉伸操”就是螺旋形态的扭转+拉伸运动。每日拿出10分钟长期拉伸,对12条正经和任督二脉以及其它经脉、细小络脉都有效。对脊椎类疾病,甚至包括脏腑类全身整体性的不适,都能得到有效的养护和调理。
杨博士还提倡盘腿,无论单盘还是双盘,都是适合每个人调整身心的最佳工具。(P84)
十.修身亦修心:
修心的的第一步,就是“感恩”每一次吐纳,每个动作中,都充满着我们对身体的每个细胞的感恩”。
“当我们心存感恩并乐于帮助他人与回馈社会时,身上的“气”是与天地谐振的“正气”。此时,人生态度与生命价值会有不可思议的转变,正是启动身、心、灵自我疗愈的开始。
【评】这一点与孟子所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何其相似乃尔。所以说,古今一同。
十一.道家静坐、佛家观想、印度瑜伽、希腊柔软功等无不强调以正确的呼吸达到健康,长生不老的境界。
【评】这一点,杨博士有所涉及,讲得比较粗浅。建议大家参照李少波老师的《真气运行法》、李瑾伯老先生的《呼吸之间》,对呼吸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和原理讲得更为透彻。
十二.完全的疗愈
和谐的量子谐振,根据量子力学,没有任何事物是固定或确定的,他的存在,也就是观察的结果取决于观察者。古人在很久以前就知道,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现在的许多文明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纤维肌痛症、忧郁症、癌症以及其它许多慢性病,都是因为量子谐振被破坏而导致。因此,仅靠药物治疗师不可能恢复健康的,而必须主动召回与生具有的谐振状态。现今有些医师也认同,除非身心灵达到和谐,否则任何治疗皆不能触及疾病的根源。
内心彻底的转变,就是“真原医”最根本的核心。
“现代人的饮食失衡大多是过度而非不足”{P119}
【评】所以杨博士也主张尝试断食(轻断食)和静坐来达到调整压力、自主神经系统失调、内分泌系统失调等,还专门用30页的篇幅介绍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以印证静坐的原理和益处并教授静坐的方法。甚至还提及一些佛家呼吸法门的修持方法,对疗愈身心的功效以及人体能量通道“中脉”畅通的重要性。
〔慈悲〕会建构一个独特的和谐场,层层传入体内的所有细胞,所有层次的意识与微细体中。慈悲是连接万事万物、宇宙中大小万物的基本力量。
活在与万物同体的状态中,对万事万物不起分别,只是如实完整、深刻地体验一切情感觉受,不妄加分别善恶,不迎不拒,即知即行,接受生命所有色彩、形式和起伏的原貌,无条件地接受它。通过无条件的接受,可以将一切负面的情绪反应转化成为感恩、关怀、慈悲与体谅的正面心情。
【评】这样才是找到身、心、灵终极疗愈的真原医之道。
在本书的末尾,还配图介绍了七种螺旋拉伸功法。希望通过阅读这篇小文章,能对您的健康、养生、修行能有启发和帮助。
【创业如果这些做错了,态度越好,后果就越严重!】
创业勤奋,是最无奈的挣扎!
好马配好鞍,好船配风帆,企业中,经常出现的怪现象是:产品很好,营销却不配套;穿新鞋走老路,拿老瓶装新酒;让汽车拖着飞机跑,却还抱怨汽车不给力……而这些,也不过只是诸多问题中的一点点罢了。
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大家不勤奋,也并不意味着大家的创业热情不高,态度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很多时候,如果出发点错了,或者定位定错了,那么态度越好,后果就越严重!
以执行上的勤奋来弥补决策上的懒惰
很多创业者,你不能说他们不勤奋,但他们把勤奋都放在了执行上,而且也要求公司的员工都要有执行力,强调执行的时候要有方案,要做出具有体系性的实施步骤。于是,处在执行层面上的高中基层就会面临以下两个问题:
如果决策是不合理的,那这个方案和执行体系的落实就无法实现既定目标。
如果决策是不断调整的,那这个方案和执行体系也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相应的调整,于是,大家的时间精力都耗在这个环节上,大家被捆绑了。
但是,出现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打板子是打在执行力身上的,而实际上,是决策不力造成的。你会发现,很多公司,尤其是创业公司,大家都在忙忙碌碌,大家都在忙着执行,大家都在不断地把决策变成现实,但是,最后才发现,绝大部分的执行都是无用功,或者,绝大部分的执行都跟不上决策的变化速度。
联想手机在跟诸多对手的竞争过程中,要求每一个月复盘一次,结果,在匆忙决策之后,决策层领导每个月份都在围着这个复盘转悠,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出有效的决策。
于是,整个公司都很辛苦,但大家都没有成就感。于是,决策的随意性和决策的粗线条坑害了整个公司,却要在执行层面上挽回不力的局势。而这,恰恰就是执行的勤奋,决策的懒惰。
懒惰的决策者,并不能够带着一个公司走向通天大道,也并不能够维系一个公司的正常运转,在懒惰的决策面前,执行上越勤奋,成本越高!
以肢体上的勤奋来弥补思维上的懒惰
很多创业公司的决策者,宁可多在外边跑,宁可多去接触客户,也不愿自己沉下心来把问题想清楚想明白,他们怕寂寞,他们怕下属执行不好自己的决策,他们需要不断地冲锋,他们需要不断地刷自己的存在感。
劳心之人,非要去劳力,这样的公司,没前途。
其实,竞技场上的球队,最好地体现了团队中思维的重要性:教练是不能登场亲自去参加比赛的,他必须把自己的思维和决定传输给场上的球员去贯彻执行,否则,即便是自己在场边急得上蹿下跳也于事无补。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同样如此,凡是不敢把事情交给下属独立去做的老板,都铁定做不大自己的企业,养不大自己的孩子。
所以,不会劳心的董事长,在思维上常常是懒惰的,怕寂寞的董事长,一般是公司混乱的根源。比如,有的公司常常出现一种错位:高层在做中层的事,中层在做基层的事,而基层却在做高层的事。这种错位的源起,恰恰就在高层不会劳心,反而抱怨中层和基层没有落实好自己的决策,一来二去,干脆,高层就去做中层的事情了。
会劳心的根本在于,懂得放手,懂得放权,懂得指挥人才而不是指挥事务。那些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一把手掌控所有事务,而人才大多无法得到有效锤炼,无法承担重任,以至于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大树底下也不长草。这对企业是最深层次的破坏。
以战术上的勤奋来弥补战略上的懒惰
现在的创业圈,大家已经对战略缺乏热情,反倒是在对待战术时拥有无限的激情,可以玩出无限的花样。
现在的创业公司,能够有战略独特性的已经是凤毛麟角,能够把这种战略独特性贯彻下去的,更是少之又少,大家更多地是追随潮流,一窝蜂地风起云涌,一窝蜂地潮起潮落,每次潮流之后,都是一地鸡毛。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说到底,因为大家还是一种随大流的心态,还认为大家都在做的才有远大前程呢,殊不知,一个行业,就那三两饭,涌进来两桌客人,绝大部分注定是分不到羹喝不到汤的,只有那些能够突出重围的才可能真正成为活下来的创业公司,但这样的创业态势,生存率太低了,尤其是在互联网创业大潮之下,情形更甚。
随大流的心态,注定了大家在战略上的慵懒,各家同行在战略上都是大同小异,那么只好在战术上寻求差异,可是,等到真正实际操作的时候,大家才发现,大方向一致,就那么一个胡同,留给各家公司施展的战术空间太有限了,甚至于因为太拥挤,反而施展不开,大家的战术竟也大同小异,甚至就是雷同的了:要烧钱,大家都烧钱,要玩机海战术,大家都玩机海战术,要玩低价,大家都玩低价,要玩造节日的游戏,大家也是不遗余力地一起玩……大家几乎就是在战术上耍小聪明,而绝少有人会在战略上迸发智慧。
之所以出现战略上的贫瘠,究其根本,在于缺乏自信,缺乏标新立异的勇气,缺乏创新的成本,不愿成为创新的炮灰,不愿意背负创新的代价,再加上国人善于盲从,而不善于独辟蹊径,于是乎,战略缺失,也是必然。
战略缺失,战术疯狂,于是,勤奋,淹没了创新,一旦失败,却把责任归在“这个行业被大家做烂了”这一借口上。
有人说,我们国人的生存形态已经进入互害模式,其实在现如今的创业大潮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互害模式的根源在哪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