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绍母亲风水
侍母至孝,这一点是天下闻名的。一方面,这是事实。 出于人子 之情,对含辛茹苦把自己一手拉扯成人的亲生母亲感情至深,谁也不能说是假的。 1921年5月24日, 任许崇智手下粤军第二军少将参谋长一职时,因为在广州寓 所做了一个梦,梦中的情景是:雪满山原,一白无际。”他当即惊醒,“身犹寒战, 默念此必母病凶兆,因不自安,返沪归里。”当时,蒋母确实在生着病, 情 系母亲,只因为一个梦就不惜从广东长途跋涉返归故里去探视母亲,可见他的孝心 之诚。当然, 的这次“归里”十分不智,因为当时孙中山的北伐之师正困在 桂林,陆荣廷又兵分三路攻打广东,孙中山率部受阻,归路将断,情势十分危急。 在此种情况下,李烈钧和讨贼粤军第二军军长许崇智、讨贼福军司令李福林、讨贼 滇军总司令朱培德、讨贼赣军总司令彭程万等急由湘边回师桂林援救孙中山。各路 军马星夜水陆兼程,同赴国难。广西省长马君武也急急忙忙返回广东,不幸在途中 遇到劫匪,马君武伏身在船底才幸免一死,可惜所携财物尽失,妻子和随员也都被 土匪杀害。大家都在赴难援孙, 却只因为做了一个不祥的梦就“归里”了。 对于当时的“国事”来说,他是太看重自己的“家事”了。
另一方面, 侍母至孝,也有“做给天下人看”的企图在内。 是自 幼受到旧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他深知历朝历代的君王无一不是“以孝治天下”的。 中国人崇尚孝梯之道,以孝为“百善之先”,这一点, 是不敢轻忽的。不过, 话又说回来,纵然 有“做给天下人看”的想法,也不能据此说他“侍母至孝” 完全是装出来的。
对于自己的母亲,的确是“孝”到了极致。
的生身之母王采玉,祖籍是浙江奉化葛竹。葛竹原属于保县辖治,后才 归人奉化的。
葛竹是王姓家族世代聚居之地,据《葛竹王氏宗谱》载:明朝洪武年间,王采 玉的远祖王爽从奉化连山乡迁至葛竹村落户,以稼稿为生。王家一连六代都是独子 单传,人丁不旺。直到第七代子孙王庆穹,才生有四子,成为四记始祖。从此,王 家才算人丁兴旺,枝繁叶茂起来。
葛竹材高溪口约28公里,北依源消四明山,内含一湾小溪,村舍缘山势而建,错落 有序。远望葛竹村,恰恰坐在四明山的怀抱中,状同交椅,向有“金交椅”之美称。 村前峰峦并列,起伏间形如笔架,又有“仙笔乡”的雅号。在迷信风水流转的浙东 人看来,风水好的地方,是一定会出贵人的。以 的祖宅为例,据风水先生说, 蒋家祖宅的大门正对着笔架山,叫作“对着笔架山,代代儿孙会做官”。 发 迹之后,曾于1930年翻修丰镐房祖居。风水先生说:丰镐房的大门位置和高低、大 小不可擅动,如果改了尺寸,怕会引起宅第“龙脉”的震荡,于主人不利。因此, 素来迷信风水的 深信不疑,在扩建和翻修丰镐房时,对黑漆木结构的中式大 墙门丝毫不敢触动碧乱,一直保持了原状。
无独有偶,蒋家笃信风水,葛竹王家的女儿王采玉竟也是听了看相先生的一番 胡言乱语,才同意嫁给 的父亲蒋肃庵的。
王采玉属王家第三房始祖王永安的支脉。她的祖父王瑞庆是王永安第十六代孙, 曾做过清朝的“迪功郎”。王瑞庆生有三子二女,长子王有则,即王采玉的父亲。 王瑞庆在世时,积下了一些家业,在葛竹村构造了一所住宅,后成为王有则等兄弟 三人共同的财产。
王有则(1820-1882)是清季的国学生,便始终科考不举,未获功名。他先后 娶过两房妻眷,女方都姓姚。两个妻子一共为他生了七个子女,原配发妻生三子一 女,长子贤宰、次子贤侯、三子贤达,女儿嫁给葛竹乡石门村单家。续妻又生悔裂档一女 二子。这位续弦妻子所生的推一的女儿就是王采玉,两个儿子一名贤觉一名贤裕。
王采玉生于1864年。她聪明伶俐,敏而好学,幼承父教,稍通文字,尤精于女 红。可惜,王采玉生未逢时,青年时期命运多蹇。那时,王有则已家道中落,生计 艰难。王采玉的两个胞弟,贤矩嗜赌;贤裕患先天性精神病,尚在读书。因此,全 家入不敷出。为了贴补家用,王采玉只得每日埋头做针钱,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十分 窘迫。
王采玉18岁时,由父母做主,嫁给了曹家田的俞某为妻。这俞某家境平平,是 个扛长活的出身,有一副好身坯子,耕田种地也是把好手。但俞某性情暴躁,兼以 家境困窘,在家里经常为一点琐碎小事大发脾气,与王采玉时有争吵,有时甚至打 骂妻子。曹家日离葛竹材不算远,婚后,王采玉受到丈夫欺侮打骂后,每每跑回娘 家哭诉躲避。婚后第二年的春天,王采玉生了一个儿子,可惜,这个儿子命不长久, 落生几个月就因患急症夭折了。当年秋天,曹家田一带暴发时疫,王采玉的丈夫俞 某又不幸身染时疫而殁。年轻的王采玉数月间连续折子丧夫,精神上所受的刺激是 难以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她又听到了乡邻们的风言风语,说她送遭不幸是因为 “面相生得不好,既克夫又克子”。
屋漏又遭连夜雨,船破偏遇顶头风。就在王采玉夫死子丧痛不欲生的时候,时 隔不久,她的父亲王有则又因病亡故了。王采玉回家奔丧,眼看母亲中年孀居,自 己妙龄居孀,一门两代寡妇的现实使她万念俱灰,从此决定回到娘家,陪伴寡母打 发岁月。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她萌发了摆脱红尘、遁入空门的念头。
王采玉在葛竹村陪着母亲生活了一个时期。在此期间,她曾在乡人的引荐下到 奉化县江口周村的一个富户家当佣人,可见王家当时的家境已经没落到了何种地步。
葛竹村附近有一所尼姑庵,名叫金竹庵。王采玉孀居娘家期间,金竹庵中管理 香火的一位老尼去世了。王采玉的母亲姚氏平时信佛,与这位老尼有过多年的交情。 老尼仙去后,姚氏就叫女儿一同前往金竹庵帮助料理老尼的丧事。王采玉本来就有 出家为尼的念头,忽然遇到这样一个机会,于是便向母亲剖白了心志,表示决意人 庵修行。姚氏本也是佛门信徒,当即表示支持女儿的决定。但又考虑到女儿毕竟还 很年轻,因此不同意她落发,只准她带发修行。从此,年轻的王采玉遁入空门,成 了一名尼姑。
进庵以后,原就勤俭耐劳的王采玉更加勤谨,把金竹庵里里外外整理得洁净有 序泅产管理也很得法。金竹庵有一片竹林和菜地,王采玉自己掘笋养竹、种菜植瓜。 劳作之余,还时常可以回家去照顾母亲,庵里生产的竹笋菜蔬等物也可以分一些孝 敬母亲姚氏。王采玉的母亲也时常来到庵中陪伴女儿,母女俩一同拜佛诵经,一同 劳作,日子过得非常安稳,王采玉的心境也逐渐好了起来,觉得这种闲适安稳的生 活非常适合于自己,由此产生了苦守庵中了此一生的念头。
可惜,王采玉在金竹庵中平淡安闲的日子仅仅过了两年。有一天,庵里来了个 相面先生,一见采玉,即说她有福相贵相,并且颇为神秘地对她说:你日后必出贵 子,晚年将光耀无比、贵不可言。相面先生见王采玉凝神倾听,遂又奉劝她“年纪 轻轻,不应苦守空门,早些嫁人为宜。”相面先生说完这一番话,扬长而去。王采 玉怔忡呆立,心绪久久不能平静。这两年来,她早已万念俱寂,不作凡尘之想了, 不料却被这相面先生的话勾起了一段心事。原来,前不久,采玉的堂兄王贤东曾提 到过想为采玉介绍一个夫家。王贤东也是葛竹村人,当时正在溪口蒋家的玉泰盐铺 当帐房先生。这玉泰盐铺的东家即是蒋肇聪(肃庵)。蒋肇聪两年之间连续丧妻, 所造一对儿女年龄尚幼,家中内室虚乏无人照料,遂有意再娶。王贤东知道了东家 的想法之后,立即想到了年轻居孀带发修行的堂妹王采玉。也是合该成就这一段姻 缘,那相面先生的一番言语,已然使王采王久旷的凡心荡起波澜,而王采玉的母亲 姚氏当初之所以不让女儿落发出家,只准她带发修行,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要女儿还 俗再嫁。于是经王贤东一番巧语说合,姚氏与王采玉便点头应允了。
1886年6月,23岁的王采玉还俗再嫁,来到了溪口蒋家,作了当时已45岁的蒋肇 聪的继室,当上了玉泰盐铺的第三任老板娘。据后人猜测,那个神秘出现的相面先 生多半是蒋家为娶王采玉而设的圈套。不过,这种猜测也仅仅只是猜测而已,从未 得到过证实。可以证实了的是,王采玉果然“日后必出贵子”,生下了 这个 头号枭雄,且在其后的几十年里,蒋家一门包括王采玉本人,的确是“贵不可言” 的。
嫁入蒋家不久,王采玉便有了身孕。清光绪13年暨公元1887年10月31日午后, 王采玉在玉泰盐销的后楼顺利产下了一个男婴。其时,蒋家老太爷正坐在店堂里听 候消息,闻知添了一个男孩,大喜过望,为其取命“瑞元”,此即后来称雄一时的 ,又名周泰、志清、中正。 4岁时,王采玉又生了女儿瑞莲。隔一年, 又生次女瑞菊。又隔一年,再生幼子瑞青。
王采玉和她的公公蒋斯千都信佛,也都迷信相面算命之说。瑞元出世后,公媳 俩都认为是应了相面先生“必出贵子”之言,所以对蒋瑞元格外疼爱,把蒋氏一门 “光宗耀祖”的殷殷之望完全寄托在这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身上。
然而,命运多蹇的王采玉还没有摆脱噩运的纠缠。再嫁蒋家之后,刚刚过了几 年舒心的日子,不幸的遭遇又接踵袭来。1894年,公公蒋斯千(玉表)撒手西归, 享年80岁。第二年夏天,溪口一带发生时疫之灾,蒋肇聪(肃庵)又身染时疫而殁。 公公的坟草未发,丈夫又抛下家产店务和妻子儿女一命归天,采玉孤儿寡母,又一 次坠入命运的低谷。 成年后,曾于1918年撰文追忆其父蒋肇聪临终前的情景: “吾父之殁也,吾母王太君在侧,吾父顾吾及幼妹,指谓吾兄(指 同父异母 的哥哥蒋父卿)日:‘尔弟妹幼,吾死后,尔母必哀痛不自胜,尔年长,其能尽孝 致友以慰吾心耶!’吾兄承涕自任,乃瞑。呜呼,痛哉!”
描述他的哥哥“承涕自任”,实际是在扇蒋介卿的耳光,因为 的 这位同父异母的兄长并未遵照乃父的遗嘱对后母王采玉“尽孝”,而是以蒋门长房 长子之尊,与后母王氏常有争执,不甚尊重,以致母子失和。这件事,使 一 直耿耿于怀。
的祖父蒋斯千原有两个儿子,一名肇海,一名肇聪。长子肇海早夭,无 后,蒋家的产业由蒋肇聪承管。为使长门有后,蒋斯千生前曾决定将长孙蒋介卿过 继在长子肇海名下,以继香火。蒋介卿为人心地偏狭、性情暴躁,且又重财轻义。 父亲蒋肇聪过世后,他常为店务或家事与后母王采玉争执不休,态度极不尊重。蒋 介卿不信佛,且又嗜赌。一次,蒋介卿在外面打麻将输了钱,悻悻回家,一进家门, 恰逢奉化岳林寺和尚来化缘,蒋介卿一看到和尚,即认为自己输钱的原因就是家里 来了和尚(空门子弟)的缘故,于是大发雷霆,将那和尚斥责了一顿。王采玉是信 佛至诚的,自己又曾在“空门”中当过弟子,因此每有佛门弟子来化缘,她必恭敬 待之,大度施舍。现在,介卿当着自己的面大声训斥前来化缘的和尚,使王采玉感 到有失自己的面子,于是当场与蒋介卿爆发了一场争执,从此,这母子俩的感情出 现隙嫌,再也未能和睦。
1898年,蒋介卿提出分家另居。从道理上讲,祖父蒋斯千已将介卿过继给长子 蒋肇海名下,那么蒋家的产业确也应有长门的一份;就算没有过继的事,介卿若提 出与弟弟介石及瑞青分家,也不违家规事理。因此,王采玉不愿与前子争执产业, 当即答允。析产后,蒋介卿分得玉泰盐铺全部资产、房屋和蒋肇海名下的田产;而 王采玉及其子女只分到所居祖室、二十几亩薄田和一片竹山。王采玉靠这份产业抚 孤度日,生命愈发艰难。关于析产分家的这段事, 在其自撰的文章中说“先 父遗产数,尤母平析与吾兄弟三人,无稍畸倚。兄为前母生,尤用厚私。”王采玉 逝世后, 在《哭母文》中曾有“内在之祸”之语,就是指的兄弟析产分家、 后母与前子失和这个事。
这次分家,对王采玉而言实是又一次不幸。因为当时她的亲生儿子尚未立事, 析产后,王采玉所得只是些房屋、田园、竹山等不动产,日子颇为拈据。王采玉之 所以慨然答应前子介卿的要求,分家析产,而且绝不争多论少,实因为她始终坚信 当年相面先生的话,对 充满了信心。
王采玉的命运实在是不幸之至,自从丈夫亡故,前子析产另居之后,在短短几 年时间内,她的小女瑞菊、幼子瑞青又相继夭折。一次接着一次的沉重打击狂风骤 雨般落在王采玉的身上,这种不幸的际遇,实在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的。在王 采玉迭遭打击,最为哀痛无助、孤寂落寞的日子里,王母姚氏经常来溪口陪伴女儿, “同休戚,朝夕保育而慰藉之”。
在送遭不幸之后,王采玉将全部心血用来培育孤儿 ,希望他能成大器, 就伟业,光耀门庭。所幸的是,王采玉晚年时, 发迹之相已露,蒋母也算过 了一段扬眉吐气的好日子。可惜,蒋母因为一生操劳过甚、所经变故太多,以致将 届晚年就已体弱多病。 之所以梦到“雪满山原,一白无际”就立即想到这可 能是母亲的凶兆,也是因为蒋母当时正在病中,而且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令蒋介 石不能不往那方面想。
1921年6月14日,蒋母王采王因患心脏病,卒于故居内寝,享年57岁。
的梦境竟然应验了!他因为一个梦而离职回家省亲,诚然对不起孙中山, 对不起当时的国民革命事业,但他可以无愧的是:他总算赶在母亲去世之前回到了 母亲身边,得以朝夕陪伴。亲会汤药,总算尽到了人子之孝。蒋母弥留之际,曾再 三叮嘱 :
一、要为她择地另葬,不与其父同穴;
二、要办一所学校,培育乡里子弟;
三、要报答几家至亲好友的恩情。
这三件事, —一答应,并在发迹之后逐一付诸实现。后人说他“一人得 道,鸡犬升天”,施恩泽惠于亲戚朋友,原来这也是 “尽孝”的内容之一呢!
蒋母为什么违背浙东乡间风俗,遗嘱 不准将自己与丈夫合墓并葬呢?这 一点, 在其亲撰的《慈母记》解释说:“他是谨遵慈母的遗嘱“不必因俗而 柑,以余家之工事,重惊尔父之灵”。这种话,蒋母生前曾经多次提起,每每殷殷 嘱附,不惮其烦,甚至还“自置墓碑,以示其意志坚决”。
其实,蒋母王氏之所以坚持不与蒋父同穴合葬,主要原因倒不是怕惊动了蒋父 的亡灵,而是因为蒋父肇聪已经与前妻徐氏、续弦孙氏合葬,王采玉不愿屈居下位, 更不愿自己的儿子日后被人议论为第二填房所生,惟恐对 的前途产生不利的 影响。爱子之心,由此可见一斑,而 也深诸母亲的用意,所以,对于慈母的 仙逝,他悲痛异于常人。在停灵期间, 每天都要抚尸大哭多次。 对慈 母行如此大哀之礼,在同事朋友中博得了一个“事母至孝”的美名。
居哀期间, 不忘母亲遗命,请了奉化有名的风水先生四处勘察坟地。因 为蒋母生前曾表示“要葬在佛的怀抱里”,因此,最后选中了溪口北约1.5公里的 白岩山中段北面的一小块平地,据说这是“弥勒佛的肚脐眼儿”,是一块上好的风 水宝地。
坟穴选定之后, 每天必到白岩山监工兴建母亲坟莹。11月23日,正式出 殡下葬。 亲抚母亲灵枢安葬。因为这时的 已身任广东军界要职,是孙 中山手下的重臣,母以子贵,所以安葬仪式极为隆重,为溪口乡历史上所仅见。
接到蒋母去世的讣告后,孙中山麾下的党政军大员齐致唁电,闽、粤、鄂、湘、 沪各地吊客纷至沓来,出殡下葬时,孙中山又特派陈果夫代表祭奠,戴季陶、居正 等要员均亲临葬礼。孙中山亲撰祭文,并为蒋母题写了墓碑:“蒋母之墓”,张静 江手书 所撰的挽联,胡汉民做墓志,汪精卫做铭,由浙江书法家沈尹默手书。
为表达对母亲的孝敬, 从此发誓:不论新旧历史,凡到母亲祭日,一律 不茹荤、不动气、不近色,以示对母亲的纪念,以寄哀思。
1923年,为纪念蒋母60冥寿, 特在离母亲墓址约300米远的地方建筑三间 新式洋房,称为慈庵。慈庵落成后,奉曾祖祈增公,曾祖批毛太夫人,张太夫人; 祖玉表公、祖批徐太夫人;考肃庵公、批徐太夫人、孙太夫人、王太夫人;及弟瑞 青。冥配弟妇王氏、五代神主升龛,祭飨如仪。
这次建庵供神, 十分重视。特请谭延阎书题了慈庵门额,中堂悬挂着孙 中山亲书的“为国助劳”、慈云普照”二匾。 亲撰了《慈庵记》,说:“标 额日慈庵,以成先慈建庵供佛未竟之志,而又配祖先考肃庵公,权合古人院之义也。” 亦即,建筑这个慈庵,一是因为蒋父与蒋母没有合葬一穴,把父母神主牌位合在一 起,以表示双亲合拢;一是可以作为 回乡时居住之所,以示不忘母亲,谨守 墓园之意。
1930年, 已掌握了 和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为了光耀门庭,将慈 庵旧宅拆除,另在离墓稍远的平地上筑造了规模较大的坟庄,名为“墓庐”。
穿过墓庐大门,便可看到新修建的慈庵,室内挂有蒋母遗像,下有汪清卫题字: “蒋老伯母遗像,世愚侄汪兆铭”。正中立一石碑,正反两面均有碑文。正面为谭 延用所书《孙大总统祭蒋大夫人文》;后面是“孤哀子蒋中正泣述”的《哭母文》 及《中国 中央执行委员会慰劳蒋总司令文》等石刻。此外还有胡汉民题字墓 诗、谭延阅所题的“蒋太夫人像赞”、林森作的挽辞等。当初治丧时,张静江、许 崇智等 要员的唁电、挽联、悼诗等,也都一一保存在“慈庵”中。这些文词 墨迹,将介石极为看重,曾委托叶楚他搜集,编为《哀思录》刊行于世。《哀思录》 卷前有 亲撰的《刊哀思录所感》文,说“《哀思录》是中正生平所最哀痛而 不能忘者之一种纪念”。
对于部下晋谒其母墓很重视。据一位原 将领回忆, 平时对 部下非常严肃,惟有部下谒墓下来时,他才笑容可掬,连说“谢谢”。
【长相最像 的曾孙蒋友松,抛弃政坛霸业不从政,却致力于经商】时间像是那握不住的流沙,不管怎么样的生活,最终消逝在所谓的无尽空间中。有时会想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常态,自然界的规律就是如此辗转盘旋,在同一时间有人降临人间,有人消逝在天地之中,人生百年也不过是一样的结局。
在这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一生中,有多少帝王花费重金想要求得长生不老的丹药, 但是终究也是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感受着春夏秋冬的轮转,转眼成空为人生画上句号。
不想一辈子屈于人下的 ,从小就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在他当上 的最高首领以后,失败逃向台湾,自己的野心依旧不减,年老的 不仅想要重创辉煌,他更想与天命做斗争 。垂暮之年的 此时的身体每况愈下,被疾病缠身的他看着这世间的热闹,再回想自己这一生或许是想通了,又或许是被亲情的爱所融化,抱着自己的亲曾孙,微笑着看着怀里的孩子,在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张照片大家看出来 脸上充满幸福的笑容,整个一大家围绕着 ,这个集所有尊重的老人在大家的呵护下感受着家族的温暖。这张照片是蒋家对外发布的, 大家看到的这一片祥和的景象,其实是蒋家为了掩盖外面的流言蜚语所做出的假象。 事实上当时的 疾病缠身,连最基本的抬手动作都没有办法做出来,更别说可以抱起孩子了。
蒋家对外发布这张照片是为了回应 将要去世的猜测,一发照片让大家看到抱着孩子的 幸福的模样,这样一来,流言也会被照片打散。 但是时间过了不久, 的身体越来越差,就去世了。这张被当时为了打破流言的照片上的孩子,也就成为了 这一生唯一抱过的曾孙。
这个婴儿叫蒋友松,是 亲曾孙,他的爷爷是 ,蒋孝武唯一的儿子,属于蒋家第四代,1973年出生在台湾的蒋友松与其他蒋家祖辈不一样,他不参加有关政治的活动。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干就一番事业,但是蒋友松的父母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正如名字那样,如松树一样常青, 健康 成长就是他们最好的心愿,这也是对蒋家子孙的希望。
被 唯一抱过的曾孙,这或许是上天赐予的魔力一样,和伏宴又或是血液里流动着的血脉。 在众多蒋家第四代子孙里面,蒋友松尤其出众,不仅仅外貌上和 非常相像,就连两个人的说话的语气整个气质都相似,在外界看来蒋友松像是第二个 。
两个人的人生道路却大有不同, 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蒋氏霸业做努力,在政坛上风起云涌;但是他的曾孙却明确表示自己不会从政,他一生致力于经商,蒋友松去美国读书,主修英文和教育专业,获得了加州柏克莱大学硕士学位,后来又攻读经济学专业,在旧金山做投资。这两人各自在自己的领域上努力干一番事业。
两个人即使志向不同但都是心怀感恩的孝子,虽然处在台湾离 路途遥远,但是并不能阻挡两人对于亲人的缅怀。蒋友松经常会回到 ,接受先祖的庇佑,来表达对亲人的感恩。 在世的时候也经常回到家乡祭奠自己的母亲,每次路过下车走路去拜祭母亲,这走的每一步都是 内心的孝心和敬意。
生前因为忙于自己的事业没有更多的时间陪母亲,生前没有尽的孝心死后 要弥补上。 选择的墓地就是与母亲墓地相邻,这样死后便可以永远陪在母亲身边。 另外从 给自己母亲选墓地也可以看出来对母亲深厚的爱意, 母亲的墓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溪口镇建成区西翠屏山鱼鳞岙松树林中,是一个风景优美、地势极好的风水宝地,墓前的石碑雕刻的精美绝伦,这样的墓地安排可以感受到 对母亲的重视。
蒋友松有次去参观黄埔军校的旧址,看着学校门口挂着的牌唤银匾,他开始变得严肃起来,面对着自己曾祖父曾经创下来的辉煌,现在却是被时间打磨下的遗迹。走进学校,他感到又熟悉又陌生,心里又有一些好奇,于是跟着讲解员听着曾祖父生前的事迹。
讲解员给游客描述黄埔军校是一个纪律性非常严谨的学校,在细节上也不放过对学生厅高的管理,吃饭时长官放下筷子,学生也要放下筷子,大家可以感受到上下有序的军事化管理。这时蒋友松听到后,就发出感想: 我们家就是这样的规矩,长辈放下筷子就意味着用餐结束了。
黄埔学校虽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风采,黄埔精神却在传承,还有蒋家家风在不断地传承,即使时间过了很久,依旧会留下痕迹,这些无法抹去的细节就是一个家族独特的回忆。
值得一说的是,现在的蒋松友和当年管理黄埔军校的 年纪相仿,再加上俩人的相貌和气质非常的相似, 蒋松友站在黄埔军校就好似看到当年意气风发的 ,两个人产生了时空错落的恍惚感 。不少游客知道这位游客就是 的亲曾孙以后,大家都来和他合影。
作为黄埔军校的创建者,他把学校建设成为了一个有严谨军风的纪律军校, 用自己的处事方式教给学生,小到个人的生活习惯,大到价值观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学生,这些教导对学生具有终生的影响。
在军校最初建立的时期, 每天都在学校,和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同吃同住,不抽烟不喝酒,注重个人的军容仪表,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立榜样。后来有同学回忆: 经常穿着一个黑色披风,即使天气再热,风纪扣也是标准扣好,军长穿戴整齐。
现在的黄埔军校没有了过去的辉煌,它的存在像是 历史 中的一个星星,经过时间的推移,遗留下来的精神对后人不会消逝。时光飞逝,之前名声赫赫的蒋家氏族现在也逐渐平息,我们在这场流逝中感受太多的兴衰了,作为一名普通百姓,立足当下活出自己。
蒋介绍母亲风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