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岩风水宝地
相传原先湖光岩那里并没有湖,是宁、托两条村庄所在地。宁村有母子相依为命,不幸儿子打柴摔死了,老妈妈哭得死去活来。在朦胧中,看见有一头小白牛来代她儿子耕种,从此,地里便自动长出粮食。有一年大旱,白牛又悄悄将食物叼到老妈妈家。村民发现了白牛,竟宰掉分给各户充饥。老妈妈知道后,伤心痛哭,把牛肉扔回去。说来奇怪,牛肉却腾空飞向村外,老妈妈跌跌撞撞追上去,天上又落下一根竹枝给她。追到村外桑田边,牛肉忽然不见了,紧接着雷电骤起,随之天崩地陷,村庄变成了江泽。老妈妈情急之下,把竹枝插入田中,雷电顿时停息,洪水也渐渐减退,留下了一片清丽湖山。这就是今天的湖光岩。 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但是,说湖光岩是天崩地陷而成却一点也不假。据科学考证,它正是20万年前熔岩爆发凹陷而成的。它的诞生过程比神话描绘的更精彩,更壮烈。它那斑驳的崖壁就是火山爆发的最好见证。我国有四座火山湖泊,其中镜泊湖和五大连池是熔岩阻塞河搭盯道而成,称为火山堰塞湖,只有长白山天池和湖光岩是火山口湖。
湖光岩原先叫做“陷湖”,大概源于白牛传说的“天崩地陷”。后来又称为“镜湖”,说的是清澈明净得象一面镜子。再后又称作“毁族净湖纤枝弊”,不仅因为水质纯净,还因为佛家弟子借以宣扬清心寡欲、远离尘嚣的教义。南宋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宰相李纲因力主抗金而被贬琼州,途经此地,与僧月下对饮,目睹湖光映照岩壁,光彩动人,挥笔写下“湖光岩”三个大字,这个名字便一直沿用到今天。
湖光岩风光秀丽,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也为不少 所喜爱, 、董必武、郭沫若等 ,都曾到过湖光岩。湖光岩的著名景点-----董公亭,就记录了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与湖光岩的一段往事。
董必武先生在1964年到湛江视察。当时接待的同志向他介绍了湖光岩的形成和发展情况、“白牛的传说”、李纲与释琮的故事以及湖光岩的奇异之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慕名来到湖光岩参观。在离开湖光岩时,董老先生觉得湖光岩前后变化甚大,新旧社会对比强烈,因此欣然为湖光岩题字,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1972年,后人将其诗刻于石碑之上。诗中的前四句 “四山围一湖,湖水明如镜。山边有岩洞,岩与湖光映”,就已经将湖光岩的基本面貌都呈现于众人面前,很好的概括了湖光岩景区迷人的湖光山色。如今,董老先生的墨宝已成为了湖光岩景区珍贵的一景。
【湛江有什么值得一游的地方】吴川旅游资源调查
1 吴川吉兆湾
吴川吉兆为省级旅游区,位于湛江市东部50公里,离吴川市区13公里,国道325线从旁而过,总面积12.4公里,海岸线长11.2公里,这里的特点是:湾多,石多,一湾一景,怪石丛生。蜿蜒曲折、十里九湾的海滩上,沙质松软洁净,贝壳彩石遍布;细浪绵绵、一望无际的海面,水清见底,深浅适中,是旅游度假、避暑避寒的又一好去处。
旅游区内海阔水蓝,滩阔林密、气候温和、水产丰盛。十里九湾,一湾一景,有沙滩、沙坝、怪石、河流、湖泊、港湾、森林、渔村,葵树成行、椰影婆娑,极具亚热带海滨特色。吉兆湾里旅游中心区海水碧蓝,海浪奔腾,海沙洁莹、岩石奇险,堪称“小三亚”。若适逢正月元宵节。还可观赏闻名中外的“吴川三绝--花桥、泥塑、飘色”,其狂欢的场面,不亚于巴西的狂欢节。
吉兆湾旅游区内基础设施完善,建有星级宾馆、度假区和高档次的娱乐场所的11个,具备260间客房和2300个餐位,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逾60万人次。此外,度假区还开展海上跳伞、风帆、快艇、冲浪、钓鱼和蒙古跑马、实弹射击等运动项目。
2 吴川古城——吴阳
在吴川今日的县城之西南约十五公里处,是吴川的古县城——吴阳。虽没有云南大理的那份华贵,没有湘西凤凰的那份雅致。然而,它却同样自有一番从容。
谈起吴川这座古县城,吴阳人总是津津乐道,引为自豪。
吴阳镇,原名“吴川街”。它在隋建吴川县(公元589年)后直至1940年的一千多年中,一直是吴川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县府所在地。昔日的繁华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痕迹,可惜大多毁于十年浩劫。现存的只有:南城门--永和门,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 孔庙(学宫),建于元至正九年(1348年);极浦亭( 吴川八景之一的“极浦渔归”所在);清代状元林召棠(广东历史仅有的九个状元之一)的故居;南城门和孔庙之间的一座中山纪念堂,是民国时期的建筑。
从这座古城南行八里,便是芷寮街。芷寮港是唐宋至民国的近千年间的我国南方大港。停泊来自海内外的船只不下千艘,帆樯数里。县志记载:此地富庶曾为六邑之最,故有“金芷寮、银赤坎”之说。芷寮南边二里处有一座古塔矗立鉴江边,名双蜂塔(当地叫花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旁边的江阳书院和望海楼(可观赏吴川八景之一的“限门飞雪”)现已不存。芷寮北行三里处有一座桥,传说宋帝南逃时,陆秀夫背他骑马跃过小河,后人在此架桥名日跃龙桥。芷寮南侧还有一口井,传说元兵追赶宋帝一行,曾在此挖井汲水造饭,后为海外来吴商人、船民所用,故当地人称为番鬼井。
近代,随着鉴江口泥沙淤塞,作为交通要道的芷寮港衰落了,作为商业中心的吴阳镇萧条了,它不再是吴川县的政治文化中心了。但吴阳人派则仍是勤劳的,近年来他们建起许多新楼宇,办起乡镇企业,让古镇旧貌新颜。他们营造尘洞棚了闻名遐迩的吴阳林带,治住了风沙,改善了生态环境; 建造了吴阳大坝,挡住了海潮,保住了万顷良田。吴阳仍是有魅力的,吴阳的三大特产:沙螺、海蜇、芷寮蟹,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增大,已身价百倍。这千年古镇,在新的世纪呈现的新面貌更显几份风韵。
3 吴川三绝
吴川县城梅录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美誉。其艺术项目丰富多彩,有很多具有浓郁乡土滋味的、古朴的民间文艺活动,如舞狮子、舞火龙、舞英雄、舞藐貅、粤剧、木偶剧、山歌、木鱼、八音、泥塑、飘色、花桥、诗社、对歌、三月三的赛歌,七月七的乞巧,九月九的登高……等等。其中飘色、泥塑、花桥更被称为梅录元宵“吴川三绝”。
(1) 飘色
始于清代的"吴川飘色",堪称南国颤庆民间艺术的一株绚丽的奇葩。所谓飘色,即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这些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故而叫"飘色"。特别奇妙的是,在空中飘动的人物的立足点只是踩着一根缨枪或剑尾上;更有趣的是,有的角色还踏着活生生的动物(如公鸡、白鸽、鲤鱼、金鱼等)在行进间手舞足蹈,给予人们一种神秘感。飘色的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戏剧人物的艺术造型设计、打扮的。其内容有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或现代题材。一板飘色往往就象一座流动的小舞台表现着一出精彩的特写镜头。现时飘色一般由2至6岁左右的儿童上板乔装打扮,并由过去的一板一层飘色发展到如今的的一板两层或三层飘色。造型艺术已由过去的单一的木工铁工技巧发展到现代已集电影、戏剧、魔术、杂技等技艺之大成的综合性的"空飘造 型"。人们通过观看五花八门的飘色,将得到一种无法形容的艺术享受。
(2) 泥塑
元宵佳节,在梅录镇的大街小巷和附近村庄,都展出像真人一般大小的大型泥塑。这些泥塑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如屈原、岳飞,白素贞……几乎所有戏曲舞台上的人物,都是他们塑造的对象。也有反映当代现实生活题材的造型作品。泥塑肖像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表情细腻逼真,色彩浓淡相宜,多是精美的艺术品。
梅录的泥塑,据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泥塑的兴起、发展,和梅录发达的砖瓦陶器工业是有关的。相传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期间,梅录瓦窑村的一些陶工艺人,就利用砖瓦泥塑造真人一样大小的泥塑展出,吸引了不少观众。以后,梅录在元宵期间就普遍有泥塑展出活动了。古时展出的泥塑,除了歌颂正面人物的创作外,也有揶揄社会现象的作品。据梅录头村传说,明代朱洪武年间,皇上派遣官员到各地选美,并搜索奇花异草,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于是梅录头村的群众在元宵期间,塑造了朱元璋(洪武)和他老婆的泥像展出。泥像眼大、肚大、脚大。眼大表示贪婪,肚大吃人,脚大践踏黎民。这件事传到朱洪武耳中,他大为恼怒,下诏要杀绝当地群众。后来一个能说会道的村民辩解说:“眼大看物准,肚大有福分,脚大站得稳,这泥塑歌颂皇上,何罪之有?”朱元璋无言以对,只好作罢。从此以后,泥塑便成为梅录头欢度元宵的一种传统艺术。
(3) 花桥
春宵一刻值千金。元宵佳节,又是一个吴川人狂欢的火树银花不夜天。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晚,踏着夜色,游人倾城而出,拥向花桥。花桥是由吴川市梅录镇上隔海村群众装饰的。他们把梅江上一座桥梁点缀得花团锦簇,灯火辉煌,桥头龙飞凤舞,逼真动人。远远望去,犹似一条火龙腾出水面,横跨梅江,气势磅礴,无比壮观。走近花桥,桥的两侧,鲜花争妍斗丽,诗书画高悬,彩灯交辉,倒映水中,任人欣赏,随人联想。花桥与泥塑、飘色,被誉为梅录元宵“三绝”,多次被广东电视台摄入荧屏,享誉中内外。
“正月十五晚行花桥,买支白花生个仔。”这个吴川人民的风俗习惯来由已久。而今,不仅仅是吴川人游花桥、赏花灯,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也赶来吴川一睹风情,更有不少外宾亦慕名而来,这给粤西古镇――梅录增色不少。
众多的文化活动,为各种节日增添了热闹,使男女老少笑逐颜开,情趣无限、古朴的传统文化和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了文化名城浓郁的文化氛围。
湖光岩风水宝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