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在风水墙外的昭西陵

三堂网 > | 发布时间:2017-09-24T15:55:30 更新时间:2025-01-05T05:47:26
【昭西陵是孝庄太后的陵寝,为何会建在清东陵风水墙之外?】

在中国历史上,有位皇后服侍过三代君王,她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她就是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又名大玉儿。她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清世祖顺治帝的亲生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她一生德高罩扰派望重,但是,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为什么孤零零地修建在清东陵大红门风水墙之外呢?人们不禁会联想野史中所载之事,即她下嫁多尔衮的故事。那么她是否真的下嫁多尔衮了呢?

在电视剧《孝庄秘史》里,我们见证了孝庄与多尔衮真挚的爱情;在《格格出嫁》里,孝庄下嫁给多尔衮。看来,民间一直盛行孝庄下嫁给多尔衮的说法。其实,在学术界,这种说法也流传甚广。不然,为物贺什么顺治帝会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同时,根据满族风俗和当时南明遗臣张煌言《建夷宫词》的记叙,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确实有很大可能。

对于为什么孝庄死后葬在东陵风水墙外,野史认为这是在罚其为子孙后代看门,因为他们认为清廷是不齿于其不守妇道行为的。野史只能是野史,李基是民间传说加工而成,它并没有依据,只是人们主观想象而成。

那究竟为什么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建在清东陵“风水墙”之外呢?其实,这完全是孝庄文皇后自己的意思,从她的遗训里就可以知道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病重时,面谕康熙帝:“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全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膺,我心无憾矣。”康熙帝十分孝顺自己的祖母,在遵照她意思的情况下,特将慈宁宫东边刚建成不久的5间寝宫拆运至清东陵,改建为“暂安奉殿”。

因此,昭西陵之所以建在清东陵风水墙外,一是遵照了孝庄文皇后的遗愿,不使其远离亲手抚育的子孙两代皇帝;二是表明昭西陵与东去千里的昭陵同属一个体系,建在陵区外以示与清东陵有所区别。

【昭西陵在陵墙外的原因是什么?】

清东陵位于北京东遵化市马兰峪,距北京125千米。这座大清国皇陵始建于1661年,共有帝、后、妃陵寝14座,其中皇帝陵5座。在这块“风水宝地”,修砌了一圈长达20000米的风水墙,与长城之北几百平方千米的“后龙”风水禁地共同构成整个陵区。然而,清东陵所有的帝后寿宫均在风水墙圈内,唯独有一座皇后陵寝,即昭西陵,建在陵墙之外。

按清朝祖制家法,孝庄文皇后和她的姑母端庄文皇后,即皇太极的皇后,一样归葬沈阳的昭陵,与太宗皇太极合葬方为正理。可是孝庄文皇后在几十年中用心血培养抚育起来的儿辩拿子顺治帝的孝陵和孙子康熙帝的墓陵都建在了遵化的昌瑞山下,携册搭远离儿孙,她实在难割难舍,况且古代又有“尊者先葬,卑者不得入”的说法。

因此她在临终前给康熙帝留下了这样的遗言:“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

康熙帝是大孝之人,他既不敢破坏祖制,也不愿违背祖母的遗命,因此他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决定在孝陵之南大红门外东侧建了一座暂安奉殿,把祖母的梓宫停放在内。这一停就是37年之久,康熙帝终生未能解决祖母的陵寝问题,1725年,雍正帝将暂安奉殿改建为陵,命名为昭西陵,于1725年12月将孝庄文皇后梓宫正式葬入昭西陵地宫。

孝庄文皇后是皇太极的皇后,她的陵叫昭西陵,从这个陵名上就可以知道这座陵与沈阳的昭陵是属于同一体系,与清东陵是两个体系,所以必须建在东陵的风水墙外,以示区分。

专家还认为,昭西陵建在风水墙外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风水墙姿庆内,顺治皇帝已经占据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作为母亲的孝庄葬在任何一个地方,地位都会低于她的儿子,所以建在风水墙外是比较合适的。

一个女人,一个昭西陵,给后人留下了说不完的故事,解不开的谜。

昭西陵

葬在风水墙外的昭西陵相关文章:

厨房下水道时常堵塞是风水不好吗
厨房下水道时常堵塞是风水不好吗

厨房,在住宅风水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因为它首先是房屋中阳气的内生来源,不同于阳台和窗台的阳气,厨房的阳气更容易让人吸收,因此,厨房的位置较好的家庭,往往呈现出较为和睦的状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