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一
农历七月十一日:雷府千岁千秋:在历代王朝以及民间都有很响亮的名号,比如人们会叫他雷府千岁,骑虎尊王等等,他最响亮的名称便是雷霆驱魔大将军,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雷万春。
其内既有佛殿,又有道阁和书院,儒、释、道三教和睦相处,亭阁、殿宇、牌坊错落有致,灵官、天王、佛祖栩栩如生,香烟缭绕,罄声悦耳。每年农历七月十一福山庙会,四方客商云集,游人摩肩接踵,蔚为壮观。
从农历七月十一日开始,每餐配晕菜酒水,蔬菜供果,摆在堂前,祭祀公公婆婆各先人用餐,尽情招待已故的先祖们,然后自己方能用餐。
到《中元节》前夜,即十四日夜酉时,便是‘公公婆婆’回冥界的日子;人们在堂前方桌上,准备了丰富的礼品,玉米、糖果、用糯米做的粑粑,晕菜酒水。然后点上香烛,把写有先祖名姓,打发‘公公婆婆’的包封纸钱、冥币等,在堂前一一交付,然后在屋前烧化(俗称烧包),至此,《中元节》祭祖活动结束。
其实,这也是祭祀祖先的一种活动,俗话说叶落归根,饮水思源,这也是我们汉民族的一种传承,算不上什么迷信。通过这种祭祀,使我们不忘根本。
【农历七月十一是什么日子?】农历七月的节日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另一个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那么,到底有没有农历七月十一的节日呢?农历七月十一又是什么日子呢?
简言之,农历七月十一的确有的地区过节日,但不是全国性的节日,只能说是地区性的节日。
一、有些地区流行从农历七月十一开始过中元节。中元节从古至今是全国性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十五(又叫七月半)这一天过节祭祖,与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一起称为“三大鬼节”。这三个节日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祭祖。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即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在不少地区,中元节过得很隆重,从农历七月十一就开始过节祭祖了,一直延续到农历七月十五,甚至有的地方还延续到农历七月十六。因此,这些从农历七月十一开始过中元节的,就把农历七月十一至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六)这几天都称为“中元节”了。
二、汉族客家人把农历七月十一称为“山歌醮(读jiào)”。山歌醮是汉族客家人传统民间节日,流行于广东梅县、五华一带。每年农历七月十一至十六举行。这天,当地人要为五显帝君即传说中的火神做寿诞。一位民间女歌手,登上五华县古塔顶上,与八方歌手对唱应答,通宵达旦气氛热烈,当地叫做“山歌醮”。这个节日蕴含着驱灾避难的意思,后来逐步发展为民间歌会。
三、惠安有人把农历七月十一称为“无头节”。据《惠安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倭掠辋川,积骸盈野。”由于屡受倭寇侵扰,建造了辋川城,老百姓全部居住在城内。有一年农历七月十一,倭寇又来侵扰惠安沿海一带,收买了城内奸细,暗中约定开城门的时间。奸细唯恐倭寇伤及家眷,便与倭寇事先议定“凡本角落家人不能杀”,并以手臂缠黑带来区别。这一消息一传,大家都照办,倭寇攻进城后,辋川城内大部分人都在臂上缠黑带,避开杀祸,唯独居住在烟楼山西边的标美陈氏家族不知情而被杀无数,只有少数人侥幸逃出城外避难。后来,沿海倭乱全部平息,逃出城去的标美百姓一直到第二年的正月初五才回城过春节。为了不忘辋城农历七月十一的灾难,纪念正月初五的返回家同,辋川标美陈氏每年就增加农历七月十一和正月初五两个节,称“无头节”。
四、上海崇明人在农历七月十一瓜斋节,在这一天流传吃瓜习俗。
农历七月十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