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阳历一般几月
小寒是几月几日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三个节日,也是属于冬季的第五个节气。当太阳黄经到达285度的时候,也就是每年阳历1月5日至1月7日左右,我们就迎来了小寒。2022年的小寒,正好是阳历的1月5日,星期三,辛丑年辛丑月戊午日。小寒时节天气寒冷,适合以滋补为主的养生活动。另外农事活动也要注意,农作物的御寒保暖工作。
小寒的农事活动
小寒是冬季最寒冷的阶段,这个时候,北方的农事活动已经暂缓了。由于中国南北地域跨度大,所以,同样的小寒节气,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生产农事。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田间已经没有太多的农活,都进行歇冬,主要任务是在家做好菜窖、畜舍保暖,造肥积肥等工作。而在南方地区则要注意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海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则主要是做好防寒防冻、积肥造肥和兴修水利等工作。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所以也要注意储水方面的事务。
小寒的物候现象
很多传统节气都有“三候”,小寒也有。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这就是小寒的物候现象,根据这个时节的气候演变而来的。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
【小寒是什么时候?】每年阳历的1月5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为小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江南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民俗专家说,古代农耕社会对“小寒”颇为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许多习俗日渐式微,好在老南京吃菜饭、吃鸡进补的习俗保留至今。
饮食
青菜米饭一起炒,加入咸肉和板鸭
南京民俗专家王涌坚说,小寒节气,老南京讲究吃菜饭,其来源估计与天冷进补有关系。所谓菜饭就是青菜和米饭一起翻炒,加入咸肉、香肠、火腿、板鸭丁。其中矮脚黄、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极具南京特色。王涌坚说,这些在今日看似平常之物,过去则是家庭条件较富裕的人们才能享用的,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人家是舍不得加肉的,会往菜饭里埋一勺猪油,那时候平时饭菜没有多少油水,因此“猪油拌饭”吃起来格外香。
老南京还有逢“九”吃一只鸡、每天一个鸡蛋的进补习惯,所以小寒这天市民的餐桌上也少不了鸡汤和鸡蛋。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养生的重视,现代人在小寒节气形成了不少新民俗,比如南京许多年轻人也喜欢吃羊肉汤、牛肉汤来进补。
对食疗颇为讲究的广东人,则习惯在小寒早上吃糯米饭,加入腊肉和腊肠丁、花生米,中医认为可以补心助肺,调理肾脏。“不管吃什么,只要能通过吃这些节气应景食品,来让年轻人和孩子对节气多些了解就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能丢。”王涌坚评价道。
小寒节气后将进入全年最冷时节,在那个没有空调、地暖的时代,老南京人创造了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斗鸡等。
谚语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总结出的一套经验之谈,用于指导农耕和生活,关于小寒的谚语绝大多是气象谚语。小寒正处三九前后,俗话说:“冷在三九”,其严寒程度可想而知,各地气象谚语可做佐证。如华北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江南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
根据小寒冷暖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不少。如“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小寒寒,惊蛰暖”等。根据小寒节气阴雨(雪)情况,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有:“小寒蒙蒙雨,雨水还冻秧”、“小寒雨蒙蒙,雨水惊蛰冻死秧”。
小寒阳历一般几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