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得志的人最终都不好

三堂网 > | 发布时间:2023-05-16T19:31:15 更新时间:2025-01-08T04:58:40

【少年得志的人后面都好吗】

这句话的意思是,少年得志不是好事,大器晚成才是真的英雄。

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断言少年得志大不幸太武断了,少年得志也会有好结果,关键在于这个少年是不是得意忘形,能不能大志在胸,提升境界,继续努力。特别是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成才还是要趁早,不要被少年得志大不幸所误导。

【什么是少年得志,少年得志好吗?】

要看出自什么地方、什么家庭、什么教育背景以及什么时代,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好的比不好的多得多。

首先,是能量守恒定律。年少得志者如若出自教育水平未普及的地方、相对落后的时代,大多结局惨淡,因为缺乏人生应有的修为就获得财富或者名气,确实容易乱心智。但在相对发达的地方,教育水平一般都已经普及,所谓年少大多指已经接受了主流的高等教育后,在步入职业阶段获得了正常的成功,这个可以看成是发达地区的共性,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发展的稳定性,所以越是发达的地方、人的成功时间就越靠前,大部分人都属于年少得志,非常合理。

这里有几个典型的例子:

1.比尔盖茨研发出dos系统并卖给ibm时才20出头,直到今天,他成了世界首富。典型的年少得志,而且是好的。但在他得志前,他可能经历了数万个晚上努力研发和实验,是我们不得而知的,所以成功非偶然,大多只是知道得太少而已。

2.比尔伯格,研发出Facebook时,还在大学里读书。直到今天,他依旧是开着朴素的车,穿着简单的T恤,娶了中国太太后,还爱上了中国美食。但我们必须清晰,在比尔伯格获得成功前,3岁已经接受特殊的家庭教育,懂得很多别人不一定懂的东西,如知识、社交、常识性社会问题等,都与其家庭条件相关。因此,比尔伯格的身上展示出来的是年少得志是因为少年就开始学习,成功时间比普通人早,也非常正常。

3.默多克,传媒业巨哼,3岁便跟着父亲学习传媒知识,10已经在父亲经营的阿德莱德报纸上发表专栏。25岁时,回到阿德莱德接手父亲的报社,30不到便走向英国收购比他报社还大影响力的媒体,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一传媒大哼(私人持有来算,国有则是政治层面的角逐,不在一个比较类别)。默多克的年少得志告诉了我们,父母懂什么、从事什么工作,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子女成功的时间和类别。

再来些少年得志不太好的例子:

1.厦门远华案中的主角,在那个时代算特别早富裕起来的人,算年少得志了。但富裕后因为没怎么接受过教育,分不清法律法规中的黑白灰界线,典型失败在其身上的财富量与文化素质不成正比的蝴蝶效应中。

2.某地某副省长,在相对落后的地方出身,自小对权力和金钱的欲望大于对知识的欲望,最终以很年轻的姿态登上副省长位置,却被缺失的道德培养与知识文化素质所拖累,重拳在握却用来获私人利达500多个亿。闻者心寒,听者惊讶。后来才发现与其出身成长的环境有莫大的关系,少年得志后不懂感恩,一心想弥补从小缺失的富贵荣华,从此走上歧途。

3.各类基本教育都未完成的演艺工作人员,这里就不点名了,一炮而红却发现未接受过什么系统教育,如果放在纯商业的娱乐世界无可厚非,但放在影响大众价值观及道德行为取向的角色上,还是完成接受教育后再成名,心智会更为成熟,对抗风暴也有更多文化底气应对。笔者就深有体会,年少得志后如果不及时把意识和知识都提升上去的话,往后走会承受很多挑战及压力,这是大器晚成的人无法体会的高风险区。所以,依笔者个人看法,年少得志后,过段时间再大器晚成的人生堪称完美,但需要很强大的心智及意志才能实现。

总结:不管什么时候到达了自己内心设置的所谓“成功了”的点,尽可能让自己的知识文化和道德修为水平同行。否则,德不配位,必要祸殃。

少年得志的人最终都不好相关文章:

少年得志最怕遇见哪种面相
少年得志最怕遇见哪种面相

少年得志有一种人,天庭高耸,颧骨高,少年得志,大多会早成,早发,不满足现状,奋发努力,早年就会表现的十分突出,得到众人的赞扬,受到大家的赞扬。青年得志青年时期,额头高耸,颧骨高,少年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