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是啥

三堂网 > | 发布时间:2023-06-05T23:37:24 更新时间:2024-09-15T04:08:29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文化精髓是什么】

潘守宇应邀在法云寺布道演讲《传统文化浸润宗教,心怀大爱圆满人生》

宗教不是宗派的教育,而是终止的教育!所有的宗教追求一个字叫——爱;所有的科学追求一个字叫——真;所有的艺术追求一个字叫——善。这就是普世的文化——真善美。

儒门释户道相通,

从来三教一祖风;

红莲白藕青荷叶,

从来三教是一家。

佛教讲:同船过渡三世修。惜缘才有善缘。

天宝不付于非仁,圣道须传于贤者。鸟随鸾凤腾飞远,人效圣贤品自高。我本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天雨大,不润无根之草道法宽,只渡有缘之人君子不给牛制气。别想教会猪唱歌,你那是在白费劲,还把猪给惹恼了!如不回头,谁为你救苦救难?若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菩萨畏因,俗人畏果!行善不见善,前世有缺欠。做恶不见恶,前世有余德。劝君莫作恶,业报唯自受,劝君多行善,消业增福德。记得曾有一个佛寺的对联写着:如不回头,谁为你救苦救难?若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天宝不付于非仁,圣道须传于贤者。鸟随鸾凤腾飞远,人效圣贤品自高我本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天雨大,不润无根之草道法宽,只渡有缘之人。君子不给牛制气。人要有敬畏之心,敬天命,敬大人,敬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佛是觉悟的人,人是痴迷的佛。《华严经》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maozhu席说:六亿神州尽舜尧。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是觅兔角。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

圣雄甘地讲:没有奉献的宗教就是罪恶。《金刚经》上说一切法得成于忍。世界以痛吻我,我将报之以歌。只有经过地狱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响!终有yi天,你的负担将变成你的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这就是苦海化莲邦,地狱返天堂。

儒教讲仁爱,仁者爱人,己欲达而达人,

佛教讲大慈大悲

道教讲tianren合一,慈爱,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我不成佛。

基督教讲上帝爱世人

伊斯兰教讲真主是仁慈的

马克思主义讲: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面对我们的骨灰(舍利),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

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在那里人们除了受教育就是为别人服务。这就是天堂佛国。

maozhu席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人民民服务

这些都是真人见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天道就是——无私!利他精神——就是宇宙法则!

曾创立了2个世界500强的企业家稻盛和夫每年都出去托钵修炼,他的的企业文化就是敬天爱人!

黄金非贵书为贵,万事皆空善不空。命由心造,福自我修。但留方寸地,好与子孙耕。尺宅寸田好治身。都讲的一个真理——修心。

宗教精神=共产主义道德=马克思理论=宇宙的真相:就是利他精神!说有的宗教都追求一个字就是爱(利他),所有的科学都追求一个字就是真,所有的艺术都追求一个字就是美,这一切一言以蔽之就是爱,只要爱不增加,一切都不会改变!我肩负着上天的使命:爱人如己;我创造更多财富的目的:是为了造福更多的人!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简单来说,意思是“助人者,人恒助之;布施者,会有成倍的回报”。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懂得了这个因果,我们才有机会得到钱财。

栽下菩提树,收获吉祥花,春天不播种,秋天收获?我们做了很多事,打工、做生意、偷抢(干坏事)等等,为什么得不到钱财,就要看看我们有没有种“种子”了。不种“种子”就盼望收割,盼望天上掉馅饼,天底下没有这种好事情!古语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这句话是说明,如果你有种“种子”,就只要静心等待机缘的成熟,自然会有所“得”,不需要花很大力气;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种“种子”,只会想尽各种办法去求,出十分力,才得一分结果,白白浪费了力气,冤枉!如果你没有种“种子”,就拼命去求,自然不会得到。若果还犯了国法,把自己弄进了牢房那就更“冤枉”了。不明事理真是可怕啊!

沾光沾光,越沾越光。越奸越诈越贫穷,奸诈原来天不容,奸诈若从奸诈得,世间呆汉喝西凤?明白了以上的道理,我们来研究这个“舍”字。为什么心要常“舍”呢?你有没有见过种地,播一次种一辈子都有得收吗?不一定吧!有些品种每播一次只有一次的收获,如果还要种不同的品种,就要按节气播种了。明白道理后,我们就要常常播种,收获必定丰富。

人不可能把钱带进坟墓,但钱可以把人带进坟墓。一心钻到钱眼的人不会有钱,想着有钱大家挣的人舍得---舍了就得!得失---得了就失!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道不远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只有跟上自然的脚步,人内心才是宁静的,天道一种重要的法则,也就是宇宙法则:损有余以奉不足,就是利他精神,也就是敬天爱人,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生命的价值就在于社会因为您的存在而其他人活的更加精彩,这就是符合了天道的人生价值,成功不是一种目标,而是一种必然结果。奉献不等于丧失,只有真正富有的人才能够奉献。他人向您索取的越多,越证明您的伟大,当您在奉献时您是快乐的,这从侧面证明了您是如此的富足啊!

人zui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临终前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zui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学习先贤,生命格局要大,生命取向要高,生命能量要强,生命体验要深!求百世功、千秋利、万代名!利他才能因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主持人总结潘守宇老师学术功底扎实,高屋建瓴,将文史哲,真善美,儒释道,天地人,身家国的智慧与受众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贯穿中西文化,融汇儒家,道家,佛家等,他思考问题睿智深刻,极富洞察力,发人深思。讲课气势如虹,狮吼hu啸,引人入胜,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形式活泼,演讲即能吸引听众,又能让人深刻思考,从而在愉快的氛围中提升境界,拓展格局,完善人格,启迪智慧的目的。

佛教协会邵会长说:今天参加活动的有佛教协会理事以上人员及各佛教场所负责人和全部教职人员,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恩潘教授的开示开悟,并欢迎潘老师以后经常来给我们弘法布道!

统战部孙部长说:潘教授讲课启迪智慧,震聋发聩,破迷开悟,庄重严肃,没有一个人随意走动,破坏气场,打破了一往开会自由散漫,恹恹欲睡,精力不集中的陋习。今天时间短,和大家都有听课意犹未尽的感觉,将再次安排时间,组织更多机关干部和听众,再次请潘教授讲课,传授智慧,提升境界。

县yi院的杨兰臣等听众都认真做了笔记。

斋饭后出门,遇见两位打扫卫生的义工:亲切地向潘老师打招呼:“潘老师您好,我们打扫着院子的树叶,还一直回味着老师的讲课,我们记住了您说的:扫地扫地扫心地,不扫心地空扫地!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十年,佛在天边。我们今后将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做好每一件事,合掌感恩,阿弥陀佛

法云寺高僧大德以及宗教协会的人士依依惜别,频频挥手,目送老师去,人车背影尽,潇潇落叶鸣,讲课余音在,冬日沐春风。

【三教九流中儒释道三教和儒道佛三家有什么不同?】

儒家思想是中国自汉以来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的要求,以此它一直作为官方哲学居于领导地位。儒家最早产生于春秋末年,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思想流派。因此我们一般所称的“儒释道三教”的“儒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教化而言的,决不能把儒家也看成是宗教。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它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佛教不仅非常懂得“入乡随俗”的重要性,而且它本身也具有适应环境的内在机制,因此,在它传入中国以后,就以“随机”、“方便”为理论依据,十分注意与中土原有的思想文化相适应。人们常说,佛教自传入始,就开始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从思想理论上看,佛教的中国化很大程度上就是佛教的道化和儒化,而外来佛教的道化和儒化最早主要是通过佛经的翻译表现出来的。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汉末年,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乃至上古时代的民间巫术等。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佛教企求无生永灭、超脱生死入涅槃。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即所谓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重视的是现实社会的治理,而不去追求佛、道两教那样虚无飘渺的彼岸世界,以此儒家与佛道两教在根本理论上就发生了冲突。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的苦空二谛学说,主张勘破红尘,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这就与儒家所宣扬的伦理纲常、忠孝之道,直接发生了矛盾。因此佛教一传入中国,就受到了儒家的抵制与排斥,佛教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中的发展进程,始终伴随着与儒家之间的斗争。儒道之间虽说也存在着根本理论上的矛盾,但道教毕竟是我国土生的宗教,它是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因此在道教教义中早就开始容纳了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从而大大地调和了儒道两者之间的思想冲突,以此在我国思想史上,儒道之间虽说有斗争,但远不如儒佛之间斗争那样激烈。当然儒家与佛道两教除了有矛盾之外,又有着互相影响、互相吸取、取长补短、共同发挥社会作用的一致的方面。儒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秩序的主要工具,佛道两教则是其有力的助手与补充。前者从积极的入世主义出发来建设、治理和巩固封建社会;后者则从消极的出世主义出发来缓解社会的矛盾,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维护着古老的中华帝国。这就决定了它们三者之间具有统一性的深刻的社会基础。道教大力吸收了儒家政治伦理学说,作为自己的教义教规。佛教则尽量把自己的教义说成是不违背儒家思想,同时也步道教的后尘,吸取儒家的名教学说,以便使自己的思想与儒家思想相融合、相调和。而儒家学说过去一向偏重于政治伦理的说教,缺乏深邃的哲学思想。在这方面,佛道两教,尤其是佛教,具有着丰富的深刻的哲学思想,因此儒家为了丰富自己的哲学,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充分地吸取了它们中对自己有用的哲学思想资料,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宋明时期的理学,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所以我们常把理学视作为“三教合流”的产物,这确是有理由的。从历史上来考察,在思想领域里,儒佛斗争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而展开:佛教的出世主义与儒家的纲常名教之争佛教讲出家修行,这就与儒家名教忠君孝父之道发生了矛盾。早在佛教初传的汉代,据《理惑论》所记:“问曰:‘《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也。’”这类的指责是从儒家孝道出发的,认为佛教落发出家绝弃后嗣违背儒家孝道。至于佛教宣扬出家修行脱离尘世,不再致礼王者的思想,则直接与儒家的忠君之道冲突,以至在东晋时代儒佛之间引起了一场沙门应不应致敬王者的大辩论。当时桓玄等人,力主沙门应敬王者,应遵守儒家的礼教。高僧慧远为了维护佛教的尊严与教义,则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一文,以回答桓玄等人对佛教的挑战。慧远认为佛教有在家与出家之别:“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礼”;“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因此不应致敬王者。然而慧远认为这并不违背儒家的忠孝之道,“如令一夫全德(即指一个人获得正果),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亦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所以说佛教虽“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佛教与儒家之间的夷夏之争儒家思想是中土华夏民族自己的思想,而佛教是外来宗教,因此儒家学派指责佛教为夷狄之教,只适合于夷狄地区,而不适合于中土华夏。这一争论最早也发端于汉代。《理惑论》记载说:“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孟子讥陈相更学许由之术,曰:‘吾闻用夏变夷,未闻用夷变夏者也。’吾子弱冠学尧舜周孔之道,而今舍之,更学夷狄之术(即指佛教),不已惑乎?”这就是儒学家用夷夏之分来诘

儒释道是啥相关文章:

儒释道对姓名的影响,儒释道代表人物
儒释道对姓名的影响,儒释道代表人物

一、儒家对姓名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立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应该得到尊重和赞美。因此,儒家对姓名的重视程度也是非常高的。首先,儒家认为姓名是一个人的标志,代表着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