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手掌纹
【杨坚到底长什么样,为何就连宇文邕见了他都说他是帝王之相?】
杨坚的长相非常奇特,当然个人感觉应该是没有那么夸张的,不过按照《隋书》的记载,杨坚长相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下颌像龙,很长、很突出,这一特点可以参考明朝朱元璋的那张很丑的画像的下颌,这里指的就是那种下颌。
第二个特点:在额头上有五根柱状突出物直插头顶,这个想象一下就感觉很奇特,不过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有个畸形很正常,个人感觉这里是夸张了。毕竟任何正常人也不会相貌这么奇特的人交往。
第三个特点:目光如电,咄咄逼人。这其实也不算特点了,很多习武多年的武将、武人都会有这一特点。
第四个特点:手纹上有个王字。这个就说不准了,但是手纹一般不让别人看,所以是不是真的也没什么区别。
第五个特点:上身长下身短。这是古代人们对于有富贵的人的定义,毕竟大部分人都是上短下长,而上长下短的人则就异于大部分人,而且上身长有暗喻富贵的程度大、时间长。像人们形容刘备时,也有这么一点体型特征。
不过杨坚的样貌肯定是异于常人的,因为武帝宇文邕的确对样貌异常的杨坚产生过疑虑。
第一次是杨坚继承父亲爵位后,宇文宪曾经对宇文邕说:“杨坚相貌异常,我每次见到他都会感到不安,此人不是人下之人,请皇上尽早将他铲除。”但是当时杨坚地位还是很高的,所以他去问了大夫来和,而来和当时心中已经倾向于杨坚,所以他对宇文邕说杨坚很可靠,杨坚逃过一劫。
第二次是宇文邕在问过来和之后虽然没有了疑虑,但是仍然担心他有造反之像,所以找了著名的相士赵昭,但是他不知道赵昭是杨坚的好友,所以就被赵昭糊弄了。直到之后内史王轨来说杨坚有反相的时候宇文邕已经不再怀疑杨坚了。
由此可看出,杨坚样貌异于常人是肯定的,要不也不会这么多人来找他的事情。
【“十二章纹”——古代帝王的专属身份】
历代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行动坐卧、饮食起居、服饰等琐事上,更是拥有众多独享的器物。说起帝王服饰,不但冠冕的形制、颜色非常讲究,就连衣服上的花纹,都规定得极其详尽,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十二章纹”。博物馆复制出的明定陵十二章纹衮服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所谓“十二章纹”,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这项制度由来已久,大约在周代已经形成。据载周代有这些服装纹饰流行,但并没有指明十二章纹是周代天子的礼服纹饰。到了东汉时期,历史材料表明,此时章服制度才得以真正确立为重大的礼仪用纹饰。自此以后,十二章纹被历代帝王相继仿用。神宗皇帝朱翎钧▼而隋代则确立了每个章纹在龙袍上的固定位置,十二章纹作为帝王专属纹饰的完全确立,是在隋大业元年。明代依旧维持了十二章纹的规制,到清代,十二章纹渐失其主要地位,演变为多种装饰图案中的一种,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其位置。▲明弘治皇帝像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上身部分的十二章纹▲前裳部分的十二章纹在出土的实物中,明定陵神宗皇帝朱翎钧的龙袍是最早的带有“十二章纹”的实物。此衮服与明制符合,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物。衮服开棺后迅速氧化,出土时面料已呈深驼色,各色图案均有破损,但仍可见其概貌。▲定陵地宫▲出土后的明定陵十二章纹衮服十二章纹图案的具体内容十二章纹具体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种图案,各有不同的寓意。▲十二章纹图案宋代的聂学义在《三礼图》中结合《周礼·春官·司服》的说法,总结了十二章纹的含义。下面就以定陵博物馆出土的“明神宗缂丝十二章纹衮服”一比一复原品为例,详细解说十二章纹的含义。【华虫】华虫,即锦鸡,“取其文理”(文采),象征王者要文采昭著。【粉米】粉米,即白米,取其“养人”(滋养),象征帝王给养着人民。【藻】藻,取其洁净,象征帝王品行高洁。【黻】黻,是两个相背的“己”字,取其“背恶向善”(明辨),代表帝王明辨是非。【火】火,取其光明,象征帝王光明磊落。【宗彝】宗彝,取其忠孝,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山】山,“取其人所仰”(稳定),代表帝王的稳重。【日、月、星辰】日、月、星辰,“取其明也”(照临),代表皇权照临四方。【龙】龙,“取其能变化”(应变),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度势。【黼】黼,即斧头,取其“割断”(果断),象征帝王干练果敢。十二章纹,来源于天地自然,是自然物的美学提炼。将自然物的美好寓意赋予帝王,使帝王成为了天地间至善至美至大的化身。▲清乾隆皇帝像藏于故宫博物院▲左腿位置的宗彝▲右腿位置的藻▲左腹位置的黼▲右腹位置的黻十二章纹发展历经数千年,每一章纹饰都有取义,作为封建舆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早已随着封建制度的灭亡而消亡。但十二章纹毕竟在中国古代曾长期存在过,对于我们体会中国帝制时代的严格而繁琐的等级制度还是有所帮助的。
帝王手掌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