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诊改8字螺旋如何实施
【8字环怎么用】
8字环的绑法有以下几种:
1.缠绕式8字环绑法:这种8字环打结方法是将一段线缠绕在另一段线上,形成螺旋式缠绕,然后从封闭孔中穿线拉紧,剪去多余线头。
2.圈式8字环绑法:圈式8字环绑法是线将主线对折穿入8字环,然后打一个圈,再将末端的单圈像套头一样套在8字环上,拉紧。
3.混合式8字环绑法:混合式8字环绑法是最合理的绑法,这样的绑法鱼线的结节力最大,可以有效防止鱼拉断鱼线而跑鱼,在使用海竿钓大鱼时推荐这种8字环的绑法。
【[教学内容变革路线图――螺旋上升等]伟大的变革感受】
开栏寄语: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全面推进,出现了起点不齐、内容重复、课堂形式泛化、课程核心淡化等诸多问题。为此,我们开设了这个栏目,邀请大家共同研讨、思维碰撞,希望能在某些核心问题上进行讨论,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方法策略。
引题
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即程序语言教学体系、软件教学体系和信息需求体系。虽然每个体系之间也有交融与互补,但是最为致命的一点却是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内容的划分上一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复现象。由此,“螺旋上升”的观点已然登台。那么我们如何在这个理念下架构教学内容呢?本期解码将深入浅出地进行透彻分析,寻找螺旋的内涵。
新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向何处走,怎么走,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明晰的路线?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内容的划分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模块化设计是基于零起点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学内容完全一致,虽然难度有些区分,但技术操作重复性仍然非常严重。可见,在跨学段进行课程规划时,内容划分的关键之一就是重复内容的处理方法,它会影响到内容、方法的确立。
根据李艺、苗逢春等教授的相关研究报告,以及最近几年的课程发展趋势,我们不难看到“打破模块”、“螺旋上升”、“不为软件而软件”已然成为一个最为明显的课程变革路线。其中,螺旋上升是最难理解与操作的。在其他学科中,已经采用了针对不同学段内容相关性处理的螺旋上升策略。但是,对信息技术这门操作性强的学科来说,由于受到软件体系的限制,要实现螺旋上升并不容易。
先来举个例子,一起来体验一下什么是螺旋上升。比如“画图”技术,在小学低年级先进行部分内容的初步认识,从电子工具的角度感受图形的绘制、着色等功能特色;等到了小学高年级,再学习更难一些的使用图形表达主题,涉及复制、裁减等深层加工技术,到初中时,就可以结合较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对电子绘图的造型、渲染、特效、合成等进行体验与应用。并且,绘图教学内容并不仅限于一种软件,可以在多媒体中结合图像加工技术学习,也可以结合图文混排进行图形技术学习,可以在多媒体集成中对图形、图像的修改、编辑和效果等进行技术深化。可见,螺旋上升的理论基础正是打破模块,不受软件的限制,由此来确定一种内容分割、持续联系式的全新知识技能体系。
那么,新体系下的学科教学线索是怎样的呢?因为信息素养的外延过于宽泛,软件体系又过于独立,只有信息需求这条线索最能让教学统筹为一体,即按照社会、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学习。依此,我们不妨作两点分析:一是知识的出现按需求而定;二是技术点分散到各个阶段。例如,操作系统中的文件、文件夹的学习原来是多么的空洞与枯燥。如果把它放在画图之后或者上网之后去学习,理解文件对信息承载的作用和文件夹对信息的管理作用就很明显、很容易了,从而体现出学习的必要性、技术的价值性。又如图像加工,我们在画图里学习绘制与色彩,在文字处理继续学习图像的格式、裁减、合成,到了多媒体加工时不再涉及图像的基本编辑而是重在效果处理,以更好地进行主题表达。这样,一方面可以把很多教学难点分散到各种模块之中,降低学习难度,分阶段提高;另一方面,让学生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不断地在实际应用中提高,并且是针对需求而应用技术,不为学软件去应用技术。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也都明白了。“打破模块”、“螺旋上升”、“不为软件而软件”其实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打破模块、不为软件而软件才能达到螺旋上升的目标。也只有螺旋上升才可能脱离软件体系的制约,更利于技术的学习,利于应用与创新课程新方向。总之,以“螺旋上升”为核心,用“打破模块”为依据,做到“不为软件而软件”,这就可以勾画出一条不错的教学内容变革路线图。
解析螺旋上升的命门所在李广磊王爱胜
信息技术要解决内容重复,实现体系重建,必然的一个行动就是“打破模块体系”,或者说“肢解软件体系”,再重新寻找一种能引领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教学进程,重新寻找一种信息技术的归类方式,“螺旋上升”不失为一个良策。因为,它已经在其他基础教育学科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实效性也得到了相应的验证。
但是,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来讲,却绕不开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操作新知”与“技术新知”的区分与联系,以及两者所面临的基础课程教育的“普及性”这一现实。实际上,如何“知新”正是螺旋上升落实得好坏的一个命门,决定着它是沦为形式,还是切实提高效益。
我们知道,所谓螺旋上升,必须是按照学生的年龄、认知的规律及信息需求的方式方法来实施,需要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对知识体和知识点进行重新分布。这其中,必须要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学习的一个较大的不同――在操作上具有“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的特点。换句话说,在学习如何操作时面临较强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即,刚接触一个新的操作可能会有难度,但是它的难度不是以“理解深度”区分的,而是“认知陌生”上的不同。如果没有了陌生感,就不存在操作难度。比如,对比较时兴的Blog而言,没接触时可能被“写博”等时髦的名词吓着了,以为很难。可是,上手之后就能很快掌握它,因为它在使用上仍然仅是网页表单的提交而已,与BBS的操作技术上的差距并不很大。从这一方面来说,技术在使用上如果不能提供难度阶梯,要形成螺旋就会很牵强。但是,如果从信息需求的角度来认识,却又不一样。从电子邮件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到BBS的信息讨论,再到Blog的个性化记载与发布,在传媒的自主、受众等方面就可以把这些技术构造出螺旋认知。即使仅对这一个技术而言,也可以根据需求分解出信息传递(收与发)、信息交流(回复与定制)、信息安全(规则与过滤)等,在多个教学阶段实施,而不是邮件在一章之中一讲到底。实际上,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是在继承一些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发展与创新,所以自然就存在一种内在的螺旋上升,我们掌握到了其中的规律,架构螺旋就会变得更容易。
说到“操作”与“技术”,在新知上是有难度区分的,我们可以继续分析一种在心理上的螺旋因素。一方面,人们常以技术“新”而喜闻乐用,作为感性极强的学生,他们对“新软件”、“新技术”具有更强的兴趣;另一方面,人们学习时对“旧”具有轻视的心态,对学习的软件或者技术,不论掌握的程度如何,总有一种寡味索然的感觉。“怎么又学Word”、“邮件我早会了”――诸如此类的把技术简单化为一个名词去认识,正是体现了这样的心态。所以,要构架螺旋式上升就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心态所带来的风险。
考虑到认知心理,我们需要注意几种策略。
第一,在分解知识点或者对技术进行交叉分类时,要适当考虑不同阶段的软件更新。新的软件、新的技术成为学习内容的支撑,才能更好地配合整个体系的螺旋。例如,在学习图像的基本原则时,可以借助辅件“画图”,但却不易过多在此牵强地学习绘制、构图等技术,以免因暴露本软件弊端而伤害技术特色,在更高阶段的创作时,可以引入一些手绘软件或者从自动绘制、参数模型等角度体现计算机的构图、造型、材质与渲染的优势。每阶段的主体线索都是图像技术,但是每阶段的技术都有更新,以不断激发学习欲望。
第二,在架构体系时,重技术轻操作,减少重复性。无论是菜单命令、参数设置等界面操作,还是对象编辑等内容操作,在步骤上要注意弱化。而需要加强的是不同技术的特色表现,即突出不同技术或软件的最具特色的部分,如动画技术相对于原来的绘图技术的“动态性”,Flash动画相对于PPT动画的时间控制性等。当然,也要注意技术内涵的联系与继承,如根据不同动画技术的相同之处,即在时间、空间、配合上的相似性。如此才能既“螺旋”又“上升”。
总之,我们认为,螺旋上升,不能单靠软件的更换造成操作学习的重复,也不能靠主题的更换形成表层的螺旋。螺旋上升的生命之门正在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知新”。
苍山点题
“螺旋上升”是个小名词,却有大文章,既有不同基础教育学段的螺旋式内容划分,又有同一学段中不同知识、技术之间的交又互补学习螺旋架构;既有不同教学软件间的技术交叉互补学习构架,也有同一软件在不同时期的技术螺旋式递进。但要注意,螺旋的向心力是学生“需求”而不是教师“教授”。因为人不同于机器,“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不利于学习,“填鸭式”的技术灌输也不利于于实践。一切从需求出发,永远是知识学习的动力源泉。学习文字编辑是需求;但并不仅是学习Word之需求,在网页、邮件等应用方面都有需要;学习图像加工是需求,但并非仅是学习Photoshop之需求,在图文混排、多媒体制作等也很需要……例如,我在构建初中“图文加工”内容时,采取了“编排文字一图像加工一图文混排→综合排版数据→写研究报告”的学习顺序。如此,大大缩减了电子板报的需求“造假”所带来的技术直线式学习进程,构建起简明而实用的螺旋式学习结构。
教学诊改8字螺旋如何实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