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容易就得意忘形
【得意而忘形。】
文字|?「谁最中国」
图片|?「谁最中国」
在日常生活中,“得意忘形”着实是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高兴而失态。
在“得意”与“忘形”之间,存在一道不太好逾越的界限。“得意”,不失为人生一件快事,无可指摘。但如果得意而不知节制,以至于“忘形”,张狂惹祸,就容易招人厌恶了。
“得意忘形”,最早是用来形容魏晋名士阮籍的。阮籍纵情山水,任性不羁,平日里写诗、弹琴、狂饮,兴致来时就放声长啸,史书因此描写他:“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得意忘形”,本是一种人生状态,也是一种艺术境界:在见到本性的时候,忘掉了形,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我们常常纠结于寻常的眼光,为外在之形所累,可曾再去寻“得意忘形”本来的妙处?
不寻常的人,不能用寻常的方式理解。苏轼是一例。
苏轼画墨竹,一笔挥出一条线,从地起一直至顶,就是竹杆了。有人不明白:竹子明明都是一节一节的,怎么能画成一条线呢?苏轼回答:竹子也不是一节一节生长出来的呀。
苏轼画竹,要表现竹子拔地而起的生长气势,而非竹子的外表是什么样子。他追求的是竹子的“意”,而摆脱了竹子的“形”。
所谓“胸有成竹”,亦是对“意”的把握。
“意”,听上去很抽象,却漫衍在我们对每一件事物的感受中。
譬如草木生长时焕发的生命力,一片湖光山色所带来的回想,某首旋律在心坎上激起的跳动……引起我们情感共鸣的,不是外表和形式,而是通过它们传递的精神和韵味。
“意”,作为心景之共鸣,总是生动的、真诚的、本真的。
情感,是艺术不变的要旨。“得意”的艺术,是本于心的。
中国早期的画家画人物,讲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一个优秀的画家,不能只会描摹形体,也要展现内在的气度——这要比画“形”难得多。
后来,画家们不光画人,也画山水,画花鸟。不过,宗旨没有变,要“以形达意”。
用现在的话说,不光需要一双捕捉外在形态的“照相机的眼”,还需要一颗看透内在意蕴的“心眼”。
再到后来,“形”与“意”的蜜月结束了。在文人圈子里,日益贬抑“形似”,将其打入末流。
在苏轼看来,艺术若求形似,就太小儿科了。他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表现形似,有赖于技巧,有造作和藻饰的嫌疑;“意”,是蕴于内在的气韵,更接近本真。
雪的意,在清;月的意,在明;花的意,在馨;人的意,在情。意,是无形的,却是真正的奥妙所在;形象,则为其次了。
高明的文人艺术,把“意”的表现放在首位。慢慢地,便将一切形象细节都忘却,只留中心的一点性灵。
于是,“得意”而“忘形”了。
为何,抛却了“形”的准确和真实,反而更能得“意”了?
有时候,太多的物象细节,并不利于意的传达。因为,太执着于纷纭的物象,反而为其所蔽,把过多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形”上,而妨碍了我们对“意”的感受和表达。
如同我们的生活,很多困顿和迷惘,来自于跟外在之形的纠葛。若要得心中之意,要先舍弃那些自扰的东西。
庄子说,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得意而忘言。
筌和蹄都是捕猎的工具,捕捉到猎物之后,就自然而然摒弃工具了。“言”,是追寻“意”的工具。于是,得意之后,也就忘言了。
“形”和“言”一样,都是模拟事物的手段。“忘形”,并非对“形”的排斥或歪曲,而是不停留在客观的“形”上,进一步在主观想象中“得意”,完成对物质世界的超越。
所以,“得意忘形”,既不是纯现实的,也不是纯抽象的。
“意”,来自对事物的感应。画家心里先有了“意”,朴实地默写出来,便有了“写意”。
写意中,没有细致的形态,却也用不着刻意解释。因为观者也要融于此境,展开想象和体会。若是意趣生动,物形自然呼之欲出。
可描述的“形”,只是引导我们走进事物内在世界的引子。“得意”,处于更高级的阶段。
要往“意”的高处行走,那种令人深味的空间,只能代入自己的经验和状态,填充“形”以外的空白,达到意趣的沟通与默契。
有些妙旨,只能意会。毕竟,书,不能尽言;言,无法尽意。
编舞家林怀民认为,对他的“云门舞集”最好的评价,就是观众觉得”起鸡皮疙瘩”。这身“鸡皮疙瘩”,真的是难以言传,但是“意”已经传达到了,并且在你心里留下了痕迹。
“得意忘形”,是一种自由。
倪瓒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抒胸中之逸气耳。”这种即兴式的抒怀,是对“形”之束缚的摆脱,来自文人的潇洒快意,也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忘形”之后的“得意”,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绪,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玄妙。徜徉其中,既享受情感宣泄后的快活,也构设了一场内蕴修炼之境。
“意”,讲求真情实感的流露。没有感情的催化,就无所谓艺术。
其实,事物本是无所谓“意”的,只是人把它们当成了审美对象,建立了情思。
苏轼说:“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不管哪种艺术形式,都以抒发自身情感为目的。每一种生命气息,都可以成为抒发逸气的媒介。
“意”,成了一种映像,来自我们的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的交融。“得意”而“忘形”的过程,则实现了从自然美到艺术美的提炼和升华。
“得意忘形”提醒我们,不要去模仿任何东西,而要去见万物的性情。
中国的思维是体悟式的。追求“诗情画意”的中国人,总是能在对世间万物的切身体悟中,直达生活的最深处。
现代人与古人的生活环境、方式都有了巨大不同,在精神和趣味上也是天差地别。如果我们不能“忘”,只一味模仿传统的“形”,那么不管下多大功夫,都是无法真正体会出神韵的。
若是得意,那种感触与激情,从来不会骗人。
而停留于外形上的东西,却永远说服不了自己的内心。
编辑|雨山
图片|华楠
谁最中国「谁园」直播间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好容易就得意忘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