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寇氏名人
【司寇姓的姓氏源流】
司寇(sīkòu)姓源出有:源于己姓,出自西周时期颛顼帝后裔苏国国君苏忿生的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颛顼帝的后裔古苏国国君苏忿生,助周伐商,因此在西周王朝建立后,出任周武王姬发属下的大司寇,他辅佐周武王稳定国家秩序,保障社会治安,颇有政名。周武王再赐封其邑于苏地家乡十二邑(今河北临漳一带),复建有苏国,都城于温(今河北衡水景县)。一直到战国中期的周安王姬骄六年(公元前396年),苏国被狄族击破,末代君主苏明自尽,族人分散逃往卫国,苏国遂灭。在苏忿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寇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己姓司寇氏、司氏、寇氏与姬姓司寇氏、司氏、寇氏同源不同宗,与己姓苏氏等同宗同源。己姓司寇氏、司氏、寇氏族人应当自己予以甄别。司寇氏族人大多尊奉苏忿生为得姓始祖。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司寇公孙兰,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卫国的司寇氏,最早应当出自卫康叔,他曾为周王室的大司寇,其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寇氏。但一般皆按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认为卫国司寇氏出自卫灵公的后裔。春秋后期,卫国君主卫灵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有个儿子叫公子郢(姬郢),生公孙兰,后在卫国担任司寇之职。公孙兰的后代叫姬亥,他就以父亲的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寇氏,因此史称其为“司寇亥”,曾在战国初期的周元王姬仁七年(卫出公姬辄后元八年,公元前469年)农历5月与褚师一起发动了驱逐卫出公的运动,后来卫出公复国,剥夺了司寇亥的权利。在司寇亥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寇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例如秦朝末期的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为卫角君姬角为庶人,强迁其家族于荒凉的上谷郡(今北京昌平),传八代孙有一名人叫作司寇恂,后简改为寇恂,是两汉之际的著名风云人物,东汉王朝的开国功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该支姬姓司寇氏、司氏、寇氏与己姓司寇氏、司氏、寇氏同源不同宗,与姬姓卫氏等同宗同源。姬姓司寇氏、司氏、寇氏族人应当自己予以甄别。源于夏、商掌管治安刑狱的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近有学者说,“在商王朝和西周初年的铜器铭文和卜辞中均未见司寇之官名,因此司寇之官称是西周以后的官位。”这是错误的。其实,据典籍《礼记》的记载,夏、商时期就已有司寇这一官职,职能相当于后来秦、汉、魏、晋时期的司隶校尉,宋、明、清时期的刑部尚书,今天的司法部部长,掌管建国之三典,辅佐君王全面处理法律、司法事务,具体管理司律、刑法、监狱、纠察、治安等,是直接掌有生杀大权的重臣。到了周王朝建立以后,改称“司寇”为“秋官大司寇”,也就是秋官府司的最高行政长官,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时期,司寇已是王朝的重臣,被列为六卿之一。在周恭王姬繁麇(姬伊扈、姬扈,公元前974~前966年在位)﹑周懿王姬囏(公元前965~前954年在位)时期的铜器铭文中,已经记载了有关司寇的历史。
在西周时期,周王室和鲁﹑宋﹑晋﹑齐﹑郑﹑卫﹑虞等诸侯国中,都置有司寇之官,其职责是驱捕盗贼和据法诛戮臣子等等。而在宋国﹑鲁国中,司寇又分为大司寇和少司寇,这在典籍《周礼·秋官》中有记载,大司寇之副贰有小司寇两人,此小司寇在宋﹑鲁两国称之为“少司寇”,孔子就曾出任鲁国司寇之职,后因与把持朝政的季氏不合而辞职。宋国的大司寇为六卿之一,而少司寇则为六卿以外之卿官,不过其地位也很高,但与《周礼》中记载的小司寇情况有所不同。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也多设立有司寇这一官位,职能不变,兼有对国内各封邑行政官吏的考核与任免之权力。另外,在各诸侯国中还有秩别较低的司寇,例如在史籍《左传》中提到的郑国野司寇,就是只负责在野鄙中掌管刑狱的官吏。与中原诸夏不同的是,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没有“司寇”之官位,而称相同职能的重臣为“司败”。另外,在典籍《论语》中记载陈国也有司败之官位,这是由于陈国紧临楚国,且屡受楚国侵扰钳制,故而其官制受楚之影响的结果。到了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中仍称刑官为司寇,职位稍低于宰相(丞相),主掌一国之刑狱,和春秋时期的大司寇职能相近。不过,在赵国中称其为“邦司寇”。而秦国、楚国、魏国则称相应的刑官为士﹑理或尉。只有秦国在著名的《云梦秦律》中将所有看管刑徒(囚犯)的小吏皆称为“司寇”,以及后来的汉王朝强制将罪犯发配到边远地区去抵御外寇,干脆就称刑徒为“司寇”,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形。
秦朝、两汉朝、魏、晋诸朝时期,司寇一职称“司隶校尉”,是负责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职能与司寇相仿佛。在宋、明、清诸朝时期,人们也别称刑部尚书为“大司寇”,称其属下辅官刑部侍郎为“少司寇”。
在历朝历代大大小小司寇们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寇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司寇子牛父,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司寇牛父,本名子牛父,是春秋时期宋武公子司空(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的侄儿,其父就是宋武公的兄弟司徒皇父,哥哥是宋军大将子谷甥。传说,司寇牛父骁勇无比,精车战,是宋武公执政时期的有力助手。从宋戴公在位期间起,北方游牧部落长狄民族首领鄋瞒就经常发动入侵中原的战争,到了宋武公继位之后,一反其父宋戴公的退让妥协、以财求和的政策,坚决予以反击。他派能征善战的兄弟司徒皇父率军抵御,在著名的“长丘之战”中(今河南封丘),司徒皇父率左军,子谷甥率右军,司寇牛父则以驷乘充中军主力,与长狄于长丘展开激战,宋军一举打败长狄部落,并俘获其部落首领之一的缘斯。但在战斗中,司徒皇父、公子谷甥、司寇牛父皆战死。宋武公坚决发动的“长丘之战”,为宋国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平稳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司寇牛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牛氏,亦有以先祖官职为姓氏者,称司寇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子姓司寇氏、司氏、寇氏与己姓和姬姓司寇氏、司氏、寇氏同源不同宗,与子姓牛氏等同宗同源。子姓司寇氏、司氏、寇氏族人应当自己予以甄别。
【寇姓的姓氏源流】
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①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古口引氏,入中原后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
②又辽东乌桓族有寇姓。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叩德氏,满语为Kode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叩氏。
⑵.满族寇侯尔氏,亦称寇侯喽氏,满语为Kohormongu或Koholomongu,汉义“钩、弯曲、鞠躬”,人数不多,在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有四支分布,后多冠汉姓为寇氏。
⑶.满族寇拉氏,满语为Koramongu,汉义“围绕花园的水渠”,人数众多,世居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关氏等。
⑷.满族寇达吉氏,满语为Kodajmongu,汉义“麻袋、小仓库、储物袋”,人数不多,有四个分支,世居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孔氏等。
源流六
(辽宁巴尔虎旗暨翁阔特寇氏族史)记载辽宁省岫岩、庄河,吉林省安图、汪清、图们,黑龙江省望奎,山东威海等地很多寇姓是蒙古族巴尔虎旗翁阔特(后改汉姓寇)而来。
古代寇氏名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