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拱手相让

三堂网 > | 发布时间:2023-06-23T06:03:58 更新时间:2024-10-27T12:28:04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酷说老子》第三章(1)眼镜蛇效应:为什么竞争会成为男性的天赋本能?

【第一句】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

1、

先讲一个“眼镜蛇效应”的故事,是印度阿尔伯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维卡斯?梅赫罗特拉所撰写的:

在上个世纪的印度德里市,当时印度还是英国殖民地。这座城市里,时不时地会有几条眼镜蛇。出没在大街小巷,引发当地居民的骚乱。

那么该如何清除这些毒蛇呢?

酬劳太少,必定没有人愿意冒险。唯有重赏之下,方有勇夫。

于是殖民当局决定:

高价悬赏,捉拿眼镜蛇。

政策一出,当地居民纷纷上街,打杀眼镜蛇。然而,眼镜蛇的数量毕竟有限,群众的热情却是无限的。于是,眼镜蛇很快就不够用了。怎么办呢?难道你指望群众见好就收,主动放弃高价酬劳?痴心妄想!聪明的市民们,想出一个好办法:

饲养眼镜蛇!

于是德里市家家户户养起了眼镜蛇,养大了就拿去领赏金。所谓老婆易娶,蛇蛋难求。持续了一段时间,殖民当局撑不住了,悬赏金严重亏空。为什么眼镜蛇会越杀越多呢?一经调查,原来是广大群众们在“养蛇为患”。于是殖民当局震怒,第二天就宣布废除悬赏。

政令一出,全民哗然。政府既然取消了悬赏,那么养蛇也就失去了意义。怎么办呢?难道你指望群众知错就改,主动善理后事?痴心妄想!聪明的市民们,想出一个懒办法:

放生。

于是德里市的大街上,蛇山蛇海,数不胜数,蛇患反而比治理以前还要严重十倍。

2、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其实故事中的眼镜蛇,就相当于老子眼中的“贤者”;高价悬赏捉拿眼镜蛇,就相当于高官厚禄求贤;家家户户养眼镜蛇,就相当于家家户户培养孩子读书。

造成的结果就是:

前者蛇满为患,后者贤满为患。

政府的赏金是有限的,但是蛇却可以无限多。同样的道理:

政府的职位是有限的,但是所谓的“贤者”必定会无限多于职位所需人数。

假设政府的职位有五十个,但贤者有一百人。职位供不应求,怎么办?就算政府做到绝对公平公正公开,严格按照制度选拔了前50名任职。那么请问,剩下没有职位的五十人,政府应该如何妥当安置?

难道你指望剩下的五十人都做谦谦君子,将职位拱手相让?痴心妄想!况且剩下的五十人当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贵族子弟和无品小人。他们会用尽各种方法来巧取豪夺,明争暗斗,甚至无所不用其极。

一直到隋唐的科举和明清的八股取试出现,这些人性的弱点才算是勉强被压在了制度的五指山下。因为那时候贤者们的命运,取决于成绩,而非出身和关系。

所以名落孙山的贤者们便无法对政府衍生仇恨,只能埋怨自己或者控诉制度本身。

3、

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遑论是诸侯元首,即使是诸子百家,都没有人能画出这一张镇压孙悟空的符咒。因此导致的结果就是:

本国人才因为被排挤而纷纷外流。

随便举几个例子:

伍子胥在楚国被排挤,愤而出逃,为吴国效力;

范雎在魏国被排挤,愤而出逃,为秦国效力;

孙膑在魏国被排挤,愤而出逃,为齐国效力;

吴起的命运更凄惨,从鲁国被排挤到魏国,从魏国又被排挤到楚国。

而这些流落在外的能人贤才,最终基本上都难免以私怨报公仇,鼓动战争。即使他们最后都得到了重用,依然没有逃出被排挤的命运:

伍子胥,最终被吴国的伯嚭陷害致死;

范雎,最终在秦国迫于舆论辞官归隐;

孙膑,最终在齐国被邹忌陷害归隐;

吴起,最终被楚国的贵族陷害致死;

他们几人都属于在本国失势、外国得志的人物。难道在本国被尊尚的贤者就不被排挤了吗?不见得。比如赫赫有名的战国的四君子: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被三次罢相;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被罢免兵权;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死于政治斗争;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被迫出逃魏国。

以上所举的八位历史人物,随便拎出一个都算得上是旷世少见的“贤者”。况且,他们只是所有“贤者”缩影的一部分,并非全部。

4、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所谓战国期间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战争,有几场是跟那些被排挤的“贤者”没有关系的?

虽然不能说战争都是他们直接发动的,但毫无疑问,至少八成以上的战争都是由他们间接鼓动而造成的。而这些贤者,既是“尚贤”政治的既得利益者,但同时也都是“尚贤”政治的牺牲品。

所谓“春秋无义战”,老子当时所处的时代,诸国纷争,天下大乱。无论是作为一个现实中的睿智老者,还是作为一名国家的图书馆馆长。他就像一位时代的预言家,早已经通过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把脉诊断,预知到凡是像范雎、吴起之类的贤者们最终都会变成战争的根源。所以才会得出结论:

不尚贤,使民不争。

当然,这是老子一种“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也有一定的赌气成分,还有一定的历史惯性原因。

5、

为什么这么说呢?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之中除了老子,准确地说,是除了道家,没有一家反对“尚贤”?而像孔子、孙子、墨子、韩非子等等都是号召国家通过竞争选拔人才的积极响应者和参与者。

这能说明什么呢?我个人觉得,这起码说明老子生活的年代确实诸子百家中最早的一个。因为老子反对“尚贤”的思想,如果单从思想史上看,确实很反常。但如果我们从社会学和进化心理学的角度上来剖析的话,似乎就顺理成章。

比如说社会学,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有两个大的分界期,那就是:

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①。

而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男性和女性最根本的心理差异之一就是,女性更看重公平,男性更看重效率。

比如是一个家庭里有两个孩子,老大心志高,能力强,通过奋斗成了一名企业家。老二理想小,能力弱,事业平平,属于朝九晚五的打工族。

在父亲看来:

这是正常的,能力强的人就应该赚得多!或许还会时不时的教育一下老二,不要混日子,要多向老大看齐。

但在母亲看来:

这样不太好啊,老二本来就能力弱,老大你作为兄长不要只顾着自己发展,应该多帮帮弟弟,多向老二倾斜。

你看,这就是男女思维的根本性差异。

6、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其实原因很简单:

因为在远古时期,男性负责外出狩猎,而猎物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家族的兴衰,所以男性天然就会把“效率”放在第一位,把“个人能力”看做是最高的评价标准;而女性则不同,她们负责留守看家,而整个后方的稳定与否同样决定着家族的兴衰,所以女性必须把“公平”放在第一位,把“群体和谐”看做是最高的评价标准。

那么这会导致一个什么问题呢?没错,会导致两性对“竞争”的态度大不相同。

男性天然的更能接受竞争,而女性本能的不喜欢竞争。

顺带一说,这也是女性为什么在各行各业的成就普遍低于男性的根本原因。社会上有一种误解:

认为这是女性智商或者理工科思维不如男性所造成的。

其实并非如此!2010年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进行了一专门针对“数学成绩性别差异”的调查研究,他们对1990~2007年间的242篇实验报告,共128万6350人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比对和分析,结果表明:

男生和女生的数学成绩,包括在高中阶段,虽然略有差异,但并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显著性。

换句话说:

男性和女性的数学能力是基本相似和大体相当的,男生并没有智力优势,女性也不存在性别劣势。

那为什么女性在职业成就上普遍落后于男性?原因很简单,因为男性更注重个人成就,更喜欢竞争,所以总是走极端,愿意在职业上一条道走到黑。而女性更关注社会公平,不会在职业上钻牛角尖儿,所以常常主动放弃竞争,选择更偏向于公平性的职业或者去做更有利于公平性的事情②。

7、

谈到这里,真相就浮出水面了。

原来人类在母系氏族的社会时期,女性是最高掌控者和领导人,所以并不会太过于注重“竞争”,也不可能把“效率”放在第一位。换句话说:

在母系氏族社会里,不会把“能力”当做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最高标准,统治者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如果用《道德经》的话来描述,就叫做“不尚贤”,这——就是老子思想的根源。

也就是说,老子的政治思想并不是故意要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而是由于其自身的时代确实早于诸子百家,再加上他在周朝的图书馆里早已纵览过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对母系氏族社会必定有过很深的了解。

所以,老子从心理上还无法完全割舍掉曾经辉煌而和谐的母系社会文明,也不愿意完全放弃母系社会的遗留观念,以至于迟迟不想迈入父系社会的大竞争时代。因此才提出了“不尚贤”这种反常识的政治主张。

而生活在老子之后,以及道家之外的诸子百家,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生活上,都已经完全接受了“父系社会”的政治模式,也完全适应了以“竞争”为主流的社会生态,所以完全无法理解老子手里“不尚贤”这个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其实很简单,老子卖的是“母系社会”的理想情怀。

【参考资料】:

1、摩尔根《古代社会?第二编?政治观念的发展》

2、(美)史蒂芬?列维特《魔鬼经济学?第五章》

《酷说老子》第三章(2)世界的本质真相:汉文帝是如何用《道德经》治国的?

【第二句】:

㊣原文: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1、

首先,什么是难得之货?随便举两个例子。

对于灾民而言:

粮食就是难得之货!如果政府抬高粮价,人民必定会盗货。

对于底层人民来说:

官爵就是难得之货,如果政府尊崇贤者,人民必定会盗名。

所以,盗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种:

一种是盗货,一种是盗名。

为此两千多年前的庄子还特意编了一则讽刺孔子的寓言,寓言中说:

有两个兄弟,哥哥叫柳下惠,即是传说中那个“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弟弟叫柳下跖,即是历史上著名强盗领袖“盗跖”。

众所周知,柳下惠是公元前七世纪的人物,盗跖则是公元前五世纪的人物。两人的时空相差了整整二百年,庄子为什么要故意把他们写成是两兄弟呢?其实庄子是为了打抱不平:

凭什么柳下跖被人诬陷为“盗跖”,柳下惠却被人赞美成“圣之和者”?

如果非要说柳下跖是大盗,那么:

柳下跖属于“盗货”者,而柳下惠属于“盗名”者。

两人同样是盗贼,哪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所以在庄子眼里:

柳下惠与盗跖,就如同乌鸦之于黑猪:半斤八两而已。

那么,我们从庄子对“盗”的态度就可以推测出,老子这里所谓的“盗”,其实也并没有主观上的贬义色彩,而是以一种客观中性的语言在为社会现象画素描。

3、

为什么世人会对把“盗”字看得如此卑下呢?主要是因为对“盗”的理解太过于狭窄,只局限于生活伦理的范畴,没有上升到社会学或政治学的高度。在我们普通人眼里:

“盗”只有一个称呼,那就是小偷。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恐怕未必。比如:

有人偷了一头牛,我们会称之为小偷;

但有人偷了一千里土地,我们反而会称之为诸侯;

还有人偷了一万条人命,我们甚至会称之为将军。

你看,同样是偷——偷的少就成了贼人,偷的多就成了贤人。天下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吗?

所以庄子曾经大骂: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偷钩的人被处死,偷一个国家的人反倒成为诸侯。)

近代的英国大作家萧伯纳也讽刺道:

“偷一块面包进监狱,偷一条铁路进国会。”

可见,决定一个人的不是偷不偷,而是偷的多与少,偷得巧还是不巧。

4、

如果再从哲学终极意义上来界定,那么我们所有的人,无一不是小偷。什么叫偷?不问自取即为偷。请问:

耕种的时候我们问过土地吗?

除草的时候我们问过虫子吗?

吃饭的时候我们问过植物吗?

食肉的时候我们问过动物吗?

耕种、除草、吃饭、食肉这些行为算不算偷?从纯粹哲学的意义上讲,毫无疑问就是偷。所以《阴符经》里有一句话说得好:

“人,万物之盗。”

也就是说,人类通过对世界万物的“盗取”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与生活。谈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古代某些宗教的哲学洞察力。

比如印度自古就有一个传统宗教叫耆那教,这个教派的信徒们有一个奇怪的习惯——必须每时每刻戴口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

人类开口说话,会杀死空气中的微生物。

可见,耆那派为了减少人类对万物的“盗取”行为,制定了十分严苛的教规。

正宗的佛教徒在喝水的时候也会念饮水咒,为什么?因为在佛教的观念里:

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

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①。

释迦牟尼很早就知道,人类喝一碗水,都会盗取千万条虫子的生命。现代的生物科学也完全可以证明,耆那教和佛教的观念是完全符合事实的。

但是,人类在潜意识当中绝不会承认这些。即使承认,也绝不可能为此承担责任。

5、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弱肉强食”的拥护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之所以会理直气壮地认为“食肉饮水”理所应当,只是因为:

我们所盗取的对象既没有反抗的实力,也没有讲理的能力。

但是这种行为,跟一个国王无故下令斩杀一名流浪的乞丐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或许在国王的眼里,乞丐还远远不如他的一条爱犬珍贵。

所以,“盗”其实是世界上最正常的一种行为。至此,或许我们就可以理解:

为什么佛家会以“慈悲”为怀,为什么基督教要以“赎罪”为本。即使是老子也认为“道”之所以宝贵,就是因为“求以得,有罪以免”(求得了道,可以免罪)。

为什么世界上的智者总是在自我反思并且心存敬畏?因为这个世界上许多看起来是正常无碍的行为,其背后都可能隐含着罪恶的一面。当然,同样的道理,世界上许多看起来是“恶”的行为,如果深查原因,其背后都可能有合理一面。

比如说,只要一个国家里执政者“贵难得之货”,那么人民必然会为盗,或者盗货,或者盗名。而且在老子看来,这不是老百姓的错,而是由于统治者不懂人性,无形中激起了人性中的恶。

所以,此时人民的“盗”虽然在社会学的意义上违反法律,但是在哲学的意义上却完全合乎人性,归根结底从本质上来说,这是执政者的错,人民是无辜的。

6、

其实高明的统治者都明白这个道理,比如说汉文帝。据记载:

汉文帝一生勤俭,不尚奢华,在位的时候有人千里迢迢来到京城献了一匹十分名贵的千里马②。如果是普通皇帝,坐了几十年“桑塔纳”,好不容易见到一辆“宝马”,怎么可能不动心?估计脚连路都走不动。

但是,汉文帝不愧是一代明君,面对“宝马”心如止水,连坐上去试试的想法都没有,直接下诏声明:

朕不接受任何人任何形式的献贡。

因为他知道:

天下才稳定没多少年,而且老百姓刚刚经历了从战国到秦末几百年的战争和动乱,人心思定,老百姓只求不折腾,能过几天安稳日子。

如果他接受了这匹千里马,就好比将一颗巨石扔进平静的湖面,势必会引起全国性的波动和涟漪。既然养马可以讨好皇帝,可以赚钱,甚至可以获得权位,那农民还有那么大动力去辛辛苦苦种地吗?恐怕天下马上就会多出两种人:

一种是盗马贼,一种是养马之后换取“名利权”的“贼”。

没错,前者正是盗跖的原型,后者正是柳下惠的原型。老子和庄子都看到了这一点,汉文帝尊崇黄老之学,当然也不例外。

其实,面对宝马,汉文帝怎么可能不动心?他只是深谙利害,主动选择了“不贵难得之货”而已。也正因为有汉文帝的默默积累,到了汉武帝时期,整个汉王朝才会国库充足,天下大富,有实力去抗击匈奴。

归根结底,汉王朝之所以能够强大的底层逻辑,有一部分应归功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治国理念。

【参考资料】:

1、见月律师《?毗尼日用录?饮水偈咒》、《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第八卷》、?《央掘魔罗经?卷第二》

2、《汉书?卷六十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

《酷说老子》第三章(3)挑战人性:道德高尚的人也会偷窃贪污吗?

【第三句】

㊣原文: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1、

所谓“见”,通“现”,即是“显露”的意思。

估计有很多人都对这句话表示不理解,甚至是坚决反对。以前的我也对这一类型的观点深恶痛绝,必骂之而后快。归根结底,是因为不懂人性。

老子这句话如果换成肯定的语气,就是:

现可欲,民则乱。

为什么呢?因为人性本来就脆弱如瓷器,外表看似光鲜亮丽,但根本就经不起磕碰。

你非要让出一个好职位,考验一下朋友的情义,基本上都会以失败告终。

你非要扔一笔钱在马路上,考验一下社会的诚信,基本上都会以失败告终。

你非要找一个优秀的异性,考验一下伴侣的忠诚,基本上都会以失败告终。

当然,一个人去考验人性所造成的危害毕竟很有限。如果一个公司去考验员工的人性呢?如果一个国家去考验国民的人性呢?答案只有两个字:

必乱。

2、

⑴先讲一家公司的“见可欲”行为:

2011年4月,伊拉?格拉斯在《美国生活秀》的节目里,讲述了一名年轻的大学生丹·韦斯的故事。丹·韦斯曾在华盛顿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工作,主要管理礼品店的库存。

礼品店的销售队伍是300名热爱公益事业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们,全部都是钟情于戏剧和音乐的退休人士,按道理来说:

人品值得信赖,道德无可挑剔。

所以礼品店内并没有摆放收款机,只有一个钱箱。所有人都是将现钞放入钱箱,然后找零。但是志愿者们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每年40万美元的收入,总会有15万美元不翼而飞。

当丹?韦斯被提升为经理时,他承担了抓小偷的任务,他怀疑小偷是一位负责将现金存入银行的工作人员。于是他联系了一家有名的侦探所,制订了诱捕行动计划。

某天晚上,丹?韦斯在钱箱里放了带有标记的钱,然后悄悄离开现场。并且和侦探一起藏在附近的灌木丛里,等待着人赃俱获。当一名工作人员存完钱下班离开时,他们当场将其扑倒,果然,在此人的口袋里搜出了做标记的钱。

你以为案子告破了吗?并没有。这个年轻的雇员仅仅偷了60美元,而且,就在他被解雇后,现金和商品仍然不断丢失。

原来,贼不只有一个!而这些贼,都是那些人品高尚热爱艺术的志愿者。

后来,丹?韦斯不得不建立了一套价格清单和销售记录在内的库存系统:

“要求员工记录下他们自己所售出的物品以及所收的金额。”

从此以后,偷盗的现象才终于绝迹。最后,丹?韦斯对观众们感慨地说:

“只要有机会,其实我们都会偷取东西。”

为什么?因为三个字:

见可欲。

什么是“可欲”?

你的欲会被人知道,那叫不可欲。

你的欲不会被人知道,才叫可欲。

所以,老子所谓的“不见可欲”,就是不给人民犯错的机会。

3、

⑵再来讲一讲个人的“见可欲”行为:

《周易·系辞上》有一句话: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意思是:

故意不藏好贵重的东西,就相当于教别人偷盗;故意打扮得花枝招展,就相当于教别人调戏。

如果你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来审视这两句话,你会发现这简直是犯罪者推脱责任的辩护词。但是如果你站在犯罪者的角度去考虑,这两句话何尝不是受害者撇清责任的挡箭牌呢?

唯一不同的是:

犯罪者是在挑战法律,受害者是在挑战人性。

4、

最近几年,女性被性骚扰或者被性侵的新闻事件屡见报端。而其中有不少犯罪者都不约而同地将自己动机归结为:

对方穿着暴露,所以见色起意。

还有的劫匪原本只打算劫财,结果禁不住诱惑又顺手劫了色。(当然纯粹有计划有预谋的普通强奸案不在我的讨论范围内)每当这些新闻被披露的时候,社会上往往会出现水火不容的两种声音:

第一种声音认为:

谁让你穿得那么暴露?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第二种声音认为:

老娘可以骚,但你不能扰。

如果举行一次观点站队的活动,这两种声音的背后,必定都排着一望无际的长龙。那么究竟孰是孰非呢?

我们假设有这样一个人,他过马路的时候只看红绿灯,从不看来往的车辆。那么,如果有一天他走在斑马线,被一辆闯红灯的汽车撞倒在地的时候,他本人有没有责任呢?

在法律上,当然是开车的司机负全责,他没有任何一点责任。但是,如果在人性的法庭上呢?他难道真的如同一张白纸那样无辜吗?关于这个问题,我就不做结论了,以免得罪人。但希望以上两种声音的发声者们,都不只是过过嘴瘾而已。

敢于实行第一种声音的人,就让他去承受法律的光芒。

敢于实行第二种声音的人,就让她去承受人性的黑暗。

有些人,只有当自己撞到南墙,头破血流的时候,或许才能撞出问题的答案。

5、

⑶最后在讲一讲政府的“见可欲”行为。

比如像印的度殖民当局就犯了一个错误:

所谓高价悬赏,其实就是“见欲”。既然见欲,老百姓当然会乱来。

那该怎么办呢?

【方法一】:

事宜缓不宜急,悬赏不能出高价。悬赏价绝不能高于饲养一条眼镜蛇的成本,否则饲养就会变得有利可图。

【方法二】:

高价悬赏亦无不可,但必须限期。而且期限绝不能长于一条眼镜蛇的生长周期,否则饲养就会变得有利可图。

唯有政府做到了“不见可欲”,民心才不会乱。所以老子才会说: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第4章拱手相让相关文章:

拱手相让文案
拱手相让文案

最重要的是,无论你有什么毛病,就算不是天生的,也会有后天的伤痕,比如摔倒,以及头部受伤,以及走路受伤等,这种事情,往往最主要的,是要引起注意,尤其是在发际线这个地方,最明显的特征就是...

拱手相让 意思
拱手相让 意思

好 拱手相让的人非常的有,他们懂得享受生活的过程,会给人一种非常体贴的感觉。这是因为拱手相让的人更加的懂得和别人相处,不管是生活还是在职场上,他们都是能够很好的分配好自...

但愿日子清净 拱手相让
但愿日子清净 拱手相让

本身额头宽的人是很注重利益的,而且这种人也会因为比较多的利益而让自己得到的关注。同时这种人也是很注重钱的,所以这种人的正财运很好,不管是什么时候,这种人都会一直保持赚钱...

第2章拱手相让
第2章拱手相让

此相荣华之相,不论男女,少年皆荣华,后半生荣贵。若夫妻宫气色恶,恐有夫妻别离之厄。有此面相的人,必主富贵,宜谨防火灾。若夫妻宫有恶痣,恐有配偶或有***。凡眼尾奸门有瑕疵,尤其...

拱手相让歌曲胜屿
拱手相让歌曲胜屿

A、男人的手比较厚实 他们的责任心比较重,很有责任感,也特别爱照顾人,可以不轻易选择。 B、男人的手比较粗糙 如果男人的手比较粗糙,说明他不容易赚钱,工作上比较辛劳,往往事倍功...

拱手相让英语
拱手相让英语

他手相有什么特征呢?大家不妨仔细的瞧瞧吧。 手掌的纹路,人的手掌,当然也能透露出个人的命运信息。 正所谓“手如仰掌,意如灵犀”。 若是一个人的手相像爪,上部显得突起,则其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