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姓的历史和文化

三堂网 > | 发布时间:2023-06-27T20:38:25 更新时间:2025-01-02T18:48:59

【方家村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方家村于由规模调整前的方家村和杨家村两村合并而成。有5个自然村,方圆共161.6公顷,有9个村民小组,306户,931个人口。驻地方家。

原方家又名过山方。村委会驻地方家,东距街道办事处所在地2.5公里。辖主家、姜家塘表、下杨门根、叶岭山4自然村,方圆123.2公顷,有8个村民小组,264户,772人。有毛、方、吴、委、徐、苏等诸姓。诸姓中以方家方氏卜居历史最久。据《河南方氏宗谱》载:方海为姜家塘表方氏系其分支。

村以姓氏名。村东与塔石塘村接壤,南与航东村相邻,西与杨家村及万田乡姚家村毗邻,北与姜家坞村相接。村道东通向航东村,北通往杨家、姜家坞村及万田乡。

地属丘陵。耕地595亩,农作以蔬菜为主,辅以油菜、番薯、豆类、西瓜等;林地225余亩,以柑橘、水果为主。

国家治金部地质二队,市-看守所设此。

方竹寿(1956—1979),方家村人,1976年参军,1979年2月牺牲在中越边境。

杨家,东距街道办事处所在地3公里。辖杨家1自然村,42户,方圆38.4公顷,有1个村民小组,42户,149人,是全街道最小的一个村。有杨、方、苏、吴等诸姓。诸姓中以杨氏所居历史最久。据清·道光十八年版《关西杨氏宗谱》载:杨永六(1359—?),字慎,明·洪武十七年(1384)从今石梁衢门山迁入,迄今28代,历620年,系唐末杨响之后。

村南临衢江,北皆山丘,古遂称山水坊;杨氏卜居,以姓氏名;因区内重名,1982年改杨家为王杨;王即取浮石乡之原名王家之首字,合杨之杨为行政村名。1992年6月18日,村东北200米地名大屋基处发掘大量北宋时的砖、瓦砾、表明建村时历史900年以上。

地属平原。耕地124亩,林地150亩余亩,以柑橘、水果为主;农作辅以油菜、玉米、西瓜等。该村拥有不少柑桔大户。

村东与方家村相邻,西南与柯城区万田乡下田铺村接壤,北与姜家坞村相望。村道东通向方家、航东,北通往姜家坞村和万田乡。

杨氏一门考出大学生10余人,有从事教育、化工,医学专业的,有从事航海、航空、机械的,也有从事铁路、土木工程的,人才辈出。杨朝乐部为坦赞铁路翻译官。

方家村于由规模调整前的方家村和杨家村两村合并而成。有5个自然村,方圆共161.6公顷,有9个村民小组,306户,931个人口。驻地方家。

原方家又名过山方。村委会驻地方家,东距街道办事处所在地2.5公里。辖主家、姜家塘表、下杨门根、叶岭山4自然村,方圆123.2公顷,有8个村民小组,264户,772人。有毛、方、吴、委、徐、苏等诸姓。诸姓中以方家方氏卜居历史最久。据《河南方氏宗谱》载:方海为姜家塘表方氏系其分支。

村以姓氏名。村东与塔石塘村接壤,南与航东村相邻,西与杨家村及万田乡姚家村毗邻,北与姜家坞村相接。村道东通向航东村,北通往杨家、姜家坞村及万田乡。

地属丘陵。耕地595亩,农作以蔬菜为主,辅以油菜、番薯、豆类、西瓜等;林地225余亩,以柑橘、水果为主。

国家治金部地质二队,市-看守所设此。

方竹寿(1956—1979),方家村人,1976年参军,1979年2月牺牲在中越边境。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方家村附近有盛世莲花农业休闲观光园、衢州药王山、天脊龙门、红色千里岗景区、紫微星谷等旅游景点,有衢州_柑、衢州山茶油、三元猪、“一品红”、一品红_柑等特产。

【京族的民族历史】

京族是由南下的中原汉族和古骆越人融合发展而来。

京族先民大约在16世纪初陆续从越南的涂山(今越南海防市附近)等地迁来中国的,最早迁来我国的京族先民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当时“京族三岛”是无人居住的荒凉小岛,他们和陆续迁来的汉族、壮族等各族人民一起开发和建设这三个岛屿。

京族地区与越南毗邻,19世纪法国侵占越南后,多次侵入中国京族地区,京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法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京族人民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京族曾称为“越南族”。巫头、内心、澫尾三岛曾分别建立越南族自治乡。1958年5月1日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1978年12月25日改名为防城各族自治县,今又改称防城港市,并升格为地市级)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特点、生活习俗和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民族。追本溯源,她的先民在秦汉时代属南越国,后归交趾郡,与骆越有某种亲缘关系。而就现今居住在中国的京族来说,其祖先乃是十六世纪初开始陆续从越南北部的涂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迁徙而来的,至今不到500年的历史。

1951年中央访问团联络组曾深入京族地区调查访问,并写出《防城二区巫头、澫尾、山心越南族概况》,文中写道:“据老辈传说,越南人(即京族——引者)原先住在越南的桃山(即涂山——引者)做海为生,大概10多代前,刘、阮两姓在海上打鱼,赶着一群大鱼来岛上,当时岛上没人住,荒草树木,虎兽很多,越人见此人少,打鱼做海容易,即住下来。其后刘、阮两姓又回桃山邀来黎、李等姓同来做海,此后子孙繁衍,有了这么多人。”1953年中南民委及广西民委又曾对京族的社会历史进行联合调查,记述的材料更为翔实:在巫头、山心、澫尾三岛,京族共有25个姓氏,各姓群众都公认刘、阮两姓迁来得最早。1958年,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的调查材料(当时防城划归广东)也说:防城境内京族共30个姓氏,其中刘姓最多,占20%,阮、黄、吴、苏、武五姓次之,共占41%,来得最早的刘、阮二姓已有16—17代,来最晚的裴、曾、丁三姓只有2—3代,一般为9代左右。诸姓京族分别从越南涂山、清花、宜安、花丰、瑞溪、芒街、万柱、角白等地迁来。

中法战争期间,京族聚居的福安村(包括今沥尾)里长杜光辉率领京族、汉族群众数十人,参加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

1886~1887年间,法军侵占江平地区时,当地京、汉族人民联合组成义军,坚决抗击法国侵略者。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沥尾、山心等地京族30余人参加东兴总工会领导的船工工会。山心京族地区曾成立农民协会。总工会及农民协会允后在沥尾、山心组织动员京族群众数百人举行游行示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本家的斗争。

1944年初,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入京族地区,京族人民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组建江平地区抗日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

解放战争中,京族人民积极参加游击队活动,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1952年,建立澫尾、巫头、山心3个民族乡。

1958年5月1日,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

1965年,东兴各族自治县由广东省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

1978年12月25日,东兴各族自治县改称防城各族自治县。

关于诸姓的历史和文化相关文章:

诸姓氏的起源,关于诸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诸姓氏的起源,关于诸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诸姓的概念和分类诸姓是传统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是指在人口中占有一定规模的具有共同姓氏和家族血缘关系的人群。根据不同的分界标准,诸姓可以分为地域性诸姓、职业性诸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