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相法秘传解说
【《达摩祖师论集》最上乘论】
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
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答曰:维摩经云:如无有生,如无有灭。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净。清净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从缘生。又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众贤圣亦如也。一切众生者。
即我等是也。众贤圣者,即诸佛是也。名相虽别,身中真如法性并同。不生不灭,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问曰:何名自心为本师。
答曰: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从外来,不属于修。于三世中,所有至亲,莫过自守于心。若识心者,守之则到彼岸。迷心者,弃之则堕三涂。故知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故论云。了然守心,则妄念不起,则是无生。故知心是本师。
问曰:何名自心胜念彼佛。
答曰: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则到彼岸。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云守本真心,胜念他佛。又云,胜者只是约行劝人之语,其实究竟果体平等无二。
问曰:众生与佛,真体既同,何故诸佛不生不灭,受无量快乐,自在无碍。我等众生,堕生死中,受种种苦耶。
答曰:十方诸佛,悟达法性。皆自然照燎于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灭,故得不受生死。不生死故,即毕竟寂灭。故知万乐自归。一切众生,迷于真性,不识
心本,种种妄缘,不修正念,故即憎爱心起。以憎爱故,则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则诸苦自现。心王经云:真如佛性,没在知见六识海中。沉沦生死,不得解脱。努力会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自然与佛平等无二。
问曰:真如法性,同一无二。迷应俱迷,悟应俱悟。何故佛觉性,众生昏迷,因何故然。
答曰:自此已上,入不思识分。非凡所及,识心故悟,失性故迷。缘合即合,说不可定。但信真谛,守自本心。故维摩经云:无自性,无他性。法本无生,今即无灭。此悟即离二边,入无分别智。若解此义,但于行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答曰:涅槃者,体是寂灭无为安乐。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则断。妄想断故,则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穷达法性。穷达法性故,则得涅槃。故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
答曰:乃至举一手爪,画佛形像,或造恒沙功德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作当来胜报之业,及见佛之因。若愿自早成佛者,会是守本真心。三世诸佛无量无边。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故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也。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
答曰:如来于一切经中。说一切罪福,一切因缘果报,或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种种杂物,起无量无边譬喻,或现无量神通种种变化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有种种欲心,心行万差。是故如来随其心门,引入一乘。我既体知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何须更多学知见,所生死苦,一切义理及三世之事。譬如磨镜,尘尽明自然现。则今于无明心中学得者,终是不堪。若能了然不失正念,无为心中学得者,此是真学。
虽言真学,竟无所学。何以故。我及涅槃,二皆空故,更无二无一,故无所学。法性虽空,要须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故涅槃经云:知佛不说法者,是名具足多闻。故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也。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
答曰: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也。上来四种问答,若欲广说何穷。吾今望得汝自识本心是佛,是故殷勤劝汝。千经万论,莫过守本真心,是要也。吾今努力,按法华经示汝,大车宝藏明珠妙药等物,汝自不取不服,穷苦奈何。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一切功德,自然圆满。不假外求,归生死苦。于一切处,正念察心。莫爱现在乐,种未来苦。自诳逛他,不脱生死。努力努力,今虽无常,共作当来成佛之因。莫使三世虚度,狂丧功夫。经云:常处地狱,如游园观。在余恶道,如己舍宅。我等众生,今现如此。不觉不知,惊怖煞人,了无出心。奇哉苦哉。若有初心学坐禅者,依观无量寿经,端坐正念,闭目合口,心前平视,随意近远。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调气息莫使乍麤(cu)乍细,则令人成病苦。夜坐禅时,或见一切善恶境界,或入青黄赤白等诸三昧,或见身出大光明,或见如来身相,或见种种变化,但知摄心莫著,并皆是空,妄想而见也。经云:十方国土,皆如虚空。三界虚幻,唯是一心作。若不得定,不见一切境界者,亦不须怪。但于行住坐卧中,常了然守本真心。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一切万法,不出自心。所以诸佛广说,如许多言教譬喻者,只为众生行行不同。遂使教门差别。其实八万四千法门,三乘八道位体,七十二贤行宗,莫过自心是本也。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于念念中,常供养十方恒沙诸佛。十二部经念念常转。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义自现。一切愿具足,一切行满,一切皆办,不受后有。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舍此身己,定得无生,不可思议。努力莫造作。如此真实不妄语,难可得闻。闻而能行者,恒沙众中,莫过有一行而能到者亿万劫中,希有一人。好好自安自静,善调诸根,就视心源,恒令照燎清净,勿令无记心生。
问曰:何名无记心。
答曰:诸摄心人,为缘外境,麤心小息,内炼真心。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惩意看心,犹未能了了清净,独照心源,是名无记心也,亦是漏心,犹不免生死大病。况复总不守真心者,是人沉没生死苦海,何日得出。可怜。努力努力。经云:众生若情诚不内发者,于三世纵值恒沙诸佛,无所能为。经云:众生识心自度。佛不能度众生。若佛能度众生者,过去诸佛恒沙无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只是情诚不自内发,是故沉没苦海。努力努力。勤求本心,勿令妄漏。
过去不知,已过亦不及,今身现在,有遇得闻妙法,分明相劝,决解此语,了知守心,是第一道。不肯发至诚心,求愿成佛,受无量自在快乐。乃始轰轰,随俗贪求名利。当来堕大地狱中。受种种苦恼。将何所及。奈何奈何。努力努力。但能著破衣,餐粗食,了然守本真心。佯痴不解语,最省气力,而能有功,是大精进人也。世间迷人,不解此理。于无明心中,多涉艰辛,广修相善,望得解脱,乃归生死。若了然不失正念,而度众生者,是有力菩萨。分明语汝等,守心第一。若不勤守者,甚痴人也。不肯现在一生忍苦,欲得当来万劫受殃。听汝更不知何嘱。八风吹不动者,真是珍宝山也。若知果体者,但对于万境起恒沙作用,巧辩若流,应病与药,而能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者,真是出世丈夫。如来在日,叹何可尽。吾说此言者,至心劝妆,不生妄念,我所心灭,则是出世之士。
问曰:云何是我所心灭。
答曰:为有小许胜他之心,自念我能如此者,是我所心,涅槃中病故。涅槃经曰,譬如虚空,能容万物,而此虚空不自念言,我能含容如是。此喻我所心灭,趣金刚三昧。
问曰:诸行人求真常寂者,只乐世间无常粗善,不乐第一义谛真常妙善,其理未见,只欲发心缘义,遂思觉心起,则是漏心。只欲亡心,则是无明昏住。又不当理。只欲不止心,不缘义,即恶取空。虽受人身,行畜生行。尔时无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见佛性。只是行人沉没之处。若为超得到无余涅槃。愿示真心。
答曰:会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静心,更重教汝,好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念,善调气息。惩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看看熟,则了见此心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晔晔不住。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缓缓如如,稳看看熟,则返覆销融,虚凝湛住。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此识灭已,其心即虚,凝寂淡泊,皎洁泰然。吾更不能说其形状。汝若欲得者。取涅槃经第三卷中金刚身品,
及维摩经第三卷,见阿佛品。缓缓寻思,细心搜捡熟看。若此经熟,实得能于行住坐卧,及对五欲八风,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究竟不受生死之身。五欲者,色
声、香、味、触。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是行人磨炼佛性处。甚莫怪今身不得自在。经曰。世间无佛住处,菩萨不得现用。要脱此报身。众生过去根有
利钝,不可判。上者一念间,下者无量劫。若有力时,随众生性起菩萨善根。自利利他,庄严佛土。要须了四依,乃穷实相。若依文执。则失真宗。诸比丘等。汝学他出家修道。
此是出家。出生死枷。是名出家。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节。临命终时。不失正念。即得成佛。弟子上来集此论者。直以信心。依文取义。作如是说。实非了了证知。
若乖圣理者。愿忏悔除灭。若当圣道者。回施众生。愿皆识本心。一时成佛。闻者努力。当来成佛。愿在前度我门徒。
问曰:此论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
答曰:此论显一乘为宗。然其至意。导迷趣解。自免生死。乃能度人。直言自利。不说利他。约行门摄。若有人依文行者,即在前成佛。若我诳汝。当来堕十八地狱。指天地为誓。若不信我。世世被虎狼所食。
【菩提达摩简介】
菩提达摩简介
菩提达摩(生卒年不详,有一说为公元528年-公元535年),南印度人,香至国(或作婆罗门国、波斯国)国王之第三子。为中国禅的开创者。梵名Bodhidharma,又称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多罗、达摩多罗、菩提多罗,通称达摩(又作「达磨」),意译作「道法」。
达摩一生颇富传奇,难辨其真假,据记载他在世有一百五十年之久。有关他的最早纪录,见于北魏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此书成于东魏武定丁卯,公元547年)。达摩生于何时已无法考证,逝世年代有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和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或二年等不同的说法。门下弟子除慧可(公元487年-公元593年)外,还有道育(生卒年不详)、僧副(一作道副,公元464年-公元524年)、昙林(生卒年不详)等。留世着有《达摩四行观》、《达摩悟性论》。
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记载,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普通年间(公元520年——526年)渡海来到中国广州,武帝派遣使者迎至首都建康,进宫入内谒见。另传说达摩祖师于圆寂后,弟子们将之葬于河南熊耳山,过了三年,北魏的使者宋云从西域归来,却在葱岭遇到达摩,看见他手携一只草鞋,翩翩独行,并告诉宋云,说要往西天去。后人不信,便掘开他的坟墓,只见棺内留有草鞋一只,别无他物,于是有了「只履西归」的神迹应化,为达摩祖师传奇的一生划下句点。
达摩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长达九年,修持大乘壁观,被当时的人称为「壁观婆罗门」。之后,年届四十的神光禅师,为得大法,宁愿舍弃身命,在大雪纷飞中站立数天,又自断左手臂来表明求法心志,终于得到达摩的「大乘安心」法门,传授心印,改名慧可,为中国禅宗第二祖。中国禅宗的传承,将其推源于佛陀在灵山会上传法给拈花微笑的摩诃迦叶尊者,是故,迦叶为天竺禅宗始祖,其后次第相承而至菩提达摩,共计二十八代。中国则以菩提达摩携法东来弘传开始,经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慧能门下,形成开宗立派的「一花开五叶」、「五家七宗」的辉煌时期。因此,达摩也被尊为「禅宗东土第一代祖师」或「达摩祖师」。
达摩东渡来华之后,便以四卷本《楞伽经》为主要经典,开始宣讲「二入四行」的禅法,传授弟子,启导中国禅宗;因其参究的方法是以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以「传佛心印」为目的,所以,禅宗又称作佛心宗、达摩宗或无门宗。可以说,「二入四行」是达摩一生的心血结晶,也是其学说的中心思想,更是他所传授度化世人的禅修实践途径。
达摩的「二入四行」,又被称为「四行观」或「大乘壁观」。所谓「二入」,是指「理入」和「行入」二种具体的修行方法。「理入」之法,即是壁观之法,以「理」为观想内容,主要是「借教悟宗」,即藉由佛典所说的种种教法而彻悟自心佛性的真理,属于对教理的思维,要求舍伪、归真,与道契合,是故,理入又称为「安心」。而为了配合修习壁观安心的禅法,也必须注重「行入」,即依据所悟而修行,基本上有「四法」,又称「四行」:(1)报冤行——修道之人,若遇到痛苦困厄缠身难以消解,应当成此乃宿世以来「冤憎」之情所造成的恶业果报,不是上天或他人所给予,所以必须甘心承受果报而毫无怨尤,就能够「体冤进道」(体认冤欠追讨急迫,而能努力修道),作为修道的助缘,笃实修行,以便跳脱轮回之苦。(2)随缘行——修道者要能体认一切都是由缘而生,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对于世间富贵贫贱、荣辱毁誉,皆由宿世业因所感,不必欣喜,也无须抱怨,一切得失随缘,无喜无忧,冥顺于道。(3)无所求行——修道之人,深知欲望为痛苦的根本,烦恼的源头,所以,止息贪念妄想,对世间财物无贪无恋,无取无求,自然能安心向道。(4)称法行——修行之人必须按照佛教的要求去实践,以便与正法或理法(即「性净之理」)相应,才能心无执着,不受物累,达到解脱之境。
由此而观,达摩禅法大乘般若化的特质极为明显,他以「理入」、「行入」并举,正是(禅)定(智)慧双修,一方面要「见道」——悟入谛理(真理),另一方面则要付诸实践——本着悟道的真理,应用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消除无始以来的积习,达到生命究竟圆满的境界。简言之,「行入」属于教法之实践,教人去掉一切爱憎情欲,依佛教教义践行,且「行入」当以「理入」为基础,并与由壁观所得的「性净之理」相应,而在「理入」的同时,又必须结合「行入」,这正是达摩禅法的特色,即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教义。
达摩祖师相法秘传解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