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不好工作不好
【跟婚姻不幸一样惨的,是工作不幸】
一般来说,找工作的地方和找对象结婚差不多。它也在寻找,试图找到答案。有时候是亲热,吵架也是必须的。有常年忠诚的三三五四,也有经常出轨的三三五四,都无非是在一段感情中磕磕绊绊。
就像婚姻一样,快乐的工作环境总是相似的,而不快乐的工作环境却各有各的不快乐。仔细看,总能发现一些影响婚姻质量的蛛丝马迹。
1.找工作,迷茫开始浮现。
一个人初入职场,找自己喜欢的工作,看起来就像是第一次相亲:仔细梳理自己的人生历程,整理出可以展示给别人看的东西,在简历中东拼西凑地整理,再加上一些图案和色彩。现在你可以有尊严地去相亲了。不,我要去申请。
虽然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有实习经历,但充其量只是恋爱。只是作为一个社会人,这第一份全职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意义重大。它的目的很明确:结婚。
如果见面过程顺利,双方正确看待对方,就会开始尝试建立关系。新兵总是很努力,勤奋,听话;HR也很和蔼可亲,忙的时候做入职准备。3354通常,这是在进入公司后的前2个月,双方都在积极塑造自己的第一印象。
有些人的苦恼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
有人找到“真正的工作”后,和他想象的不太一样。他明明学的是技术活,但是来了之后需要见客户,随时准备大显身手,却因为倒茶失去了价值。在学校说话的时候,你得想清楚,要让自己有人情味,突出自己。以前我只需要处理GPA,现在我有很多事情要做。除了工作任务,我还必须熟悉公司事务.
简而言之,在这个阶段有真正的理由感到不舒服。最常见的就是公司的实际面貌与面试预期不符,包括人际氛围、公司制度、入职培训等等。然而,即使有大量的“职业指南”消息,已经提供了足够的操作建议,一些人还是会在其中继续迷茫,甚至迷失自我。这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注意的话,这种困惑很可能在相亲前就出现了。
“我不想工作”“读书不如工作”类似的抱怨在即将毕业的学生中并不少见。与那些对未来职业生活充满期待的人相比,这些人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是尽量拖延。对于他们来说,面对即将到来的职场生活,失落显然大于期待;面对这种有工作的婚姻,他们并不期待,甚至有恐婚的嫌疑。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主动选择“宝颜”的群体。他们有的是出于对学术的热爱,有的是想提高自己在职场的竞争力。但不排除在这群积极分子中,确实有一批人还没有做好工作的准备,他们期待利用这个绝佳的缓冲地带,暂时容纳自己对就业的恐惧。
的确,开始工作意味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个人身份的重大转变。尤其是在刚刚经历了“可能是史上最自由”的大学生活后,这种转变显得尤为突兀:以前几乎完全是“定制化”的课程;现在,这是一个几乎完全“定义”的工作时间表。
其实“上班”这个词的意思本来就是“在指定的事件中去指定的地方做指定的事情”,是“朝九晚五”的代名词。很多公司要求员工写周报、日报;在极端情况下,员工将被要求写一份“小时报告”3354,报告他们在工作日做了什么,包括什么时间吃饭和午睡。
相比“996”,“朝九晚五”是温柔的。但无论多么温柔,只要有一种自由,叫做“不上班的自由”,那么任何人上班都是自由的丧失。它不仅限制了自由,也意味着责任的开始:以前的生活可以任性,现在却背负着工作任务,以KPI的名义。
从任意到规则,从自由到限制,从任性到责任3354这一系列变化的冲击,足以让人不知所措,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所以,相对于“职业指南”中的技术建议,更低级的问题是如何尽可能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比如类似毕业前间隔年、校企联合实习等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学生向专业人士身份过渡的缓冲地带,使准专业人士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减轻他们与发展有关的心理困扰。
2.工作倦怠来自于人际关系。
对于顺利度过初期的幸运儿来说,工作后的3~6个月通常是试用期,也是这段感情的关键期:第一次相识后,双方需要明确关系,深入发展,后续是否会“转正”,将宣布这次相亲的成败。
试用期类似于婚前同居。虽然性质不同,但形式相同。比如有些公司,只有试用期和正式员工年假的区别。试用期也是故事最多的阶段。比如,想蒙混过关是一种情况,就像隐瞒年龄、出身、财务状况等一样。婚前。而新人比较单纯,往往会成为弱势的一方,所以在“职场指南”的留言中,也不乏如何避免被坑的经验。
以上情况暂且不论。假设双方都有诚信的基础,是什么影响了这段关系的走向,决定了这段时期关系中的幸福?
这时我熟悉了公司环境,调整了自己的预期,工作也不会太难。可能和直属上司有过几次正式的工作汇报,和同事吃过几次饭。公司里的人际风格也逐渐清晰起来。这个时候,团队的人际氛围带来的感受,决定了这种职场关系的好坏:上级的领导风格是怎样的?权威层级的模式是什么?你和同事的日常生活怎么样?
这个阶段的不适应通常集中在人际模式上。对于以前碰到老师躲着走的人,现在可能每天面对领导都会觉得不自在;倾向特立独行的人,纠结午餐是“一个人吃”还是“和大家一起吃”;看重关系、倾向于融入的人,在人际距离明显的团队中,会明显感到孤独和被排斥;如果一个害怕社交的人加入了嘻哈团队,那将是另一个悲剧.
这个婚姻不是一个人的,是一个团队的。
而实际的融入,除了与团队现有基因的一致性,也离不开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关系越敏感,或者工作内容与关系越相关,融入情境就越重要。
为了这件事,HR也是煞费苦心。我相信很多新人都经历过入职欢迎会,新人会,可能还被拉到农村,进行过几次“素质拓展”3354。这些本质上是小组活动,目标是调整小组关系。
总之,如果这个阶段的工作出现了倦怠感,往往不是工作内容造成的,而是工作中的关系造成的。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和安全的关系。当这里出现关于工作的斗争时,很可能冲突的主战场就涉及到了职场人际关系。
3.工作之苦
婚姻有一个魔咒,叫做“七年之痒”,翻译过来就是工作两年左右。
此时新人早已成功融入团队,从学徒变成熟练工,对个人负责的工段游刃有余。他们对公司业务、老板喜好、职级发展也有足够全面的了解。眼前的问题变成了:如何发展,何去何从。
如果说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决定了婚姻关系和“在一起”,那么现在决定婚姻质量的就是对工作内容本身的体验:是无精打采还是催人奋进?是吗,妈妈
比如有些人在工作中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工作内容的难度接近自己的能力水平;或者稍微难一点,但是可以通过练习掌握和强化;总的来说,有奖励,有成就,有进步,比如精心设计的游戏关卡,让人乐在其中。工作不仅不是艰苦的劳动,而且可能使人“忘记”3354。这是一份“挑战适度”的工作,就像你总能从爱人那里找到新的惊喜。对于享受激情婚姻的人来说,这应该算是幸福的典范。
难怪很多招聘广告都以“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为卖点。但更进一步的问题来了:这种挑战“可持续”吗?这段感情还能保鲜多久?
现实中常见的是,一开始有挑战,人们带着成就感工作一段时间。但是随着业务越来越熟练,现有的检查点也快用完了,无法发明新的有趣的。体能开始降低,工作内容越来越有挑战性,胃口越来越不满足。就像通关后的游戏。就算再有感情,一次次玩下去也难免无趣。于是“去还是留”的考量就萌芽了。
在员工方面,实际选择并不容易。没有挑战是无聊的,但是这种已经很熟悉的关系本身就带来了“安全感”——留下来,考验的是对这段关系的耐心和信心。出去是需要勇气的,是重新开始一段新感情的烦恼。
吃起来没味道,扔了又很吓人。
公司方面,如何安排工作任务,如何设计奖励制度,职业道路是否有前途,公司业务空间是否充足.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这段感情是否经得起“两年之痒”的考验,以及接下来“两年之痒”的考验。
自然,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公司而异,因行业而异。就像有的人喜欢“激情婚姻”,有的人喜欢“细水长流的温暖”。有的人受不了婚后的降温,有的人习惯了无性婚姻。关键是现在的工作所带来的“感觉”和“体验”是否与现阶段的愿望相契合。
况且不是每个人都会“痒”,更别说痒了就换了。我有一个密友,毕业后留在大学教书。这个痒持续了十五年,但是什么都没有发生。最后在业余时间发展特长,自学设计,在一个创业团队谋得一份工作。这一招很令人满意,也算是一种“作弊”的方式,完美的释放了多余的能量。
解决方法总是不同的。重点是,当曾经的可乐已经没有了气泡,失去了唇齿的刺激,不再清爽的时候,如何调整自己,与新的局面达成一致。无论是选择重建还是重新开始,关键是不仅要知道自己选择了什么,还要知道自己放弃了什么。
4.自由还是确定?
以上描述的情况可以算是“恩爱婚姻”,尤其是对于大型企事业单位,对于倡导“以公司为家”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在一些行业,通过频繁跳槽实现升值的背景下,一些人也逐渐把这当成了“商业婚姻”:卖我两年命,买跳槽加薪。
因此,离婚和再婚是最常见的,而且总是不正常的。甚至有人认为再婚的数量直接反映了视野的广度。当然,情况没有那么极端,也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歪。只是以欣赏为首要目的,为了跳槽而跳槽,可能会增添一些薄情的味道。
既然有这种要结婚不要恋爱的现实主义者,自然也有要恋爱不要结婚的理想主义者。
工作意味着自由的丧失,婚姻可能是爱情的坟墓,浪漫和现实不能共存。所以有一个叫“自由职业者”的角色来妥协这个问题。
任何一个在工作的限制和对自由的热爱之间徘徊过的人,恐怕都对这个角色有些向往。就在这种浪漫的色彩下,隐隐有一种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这份爱能持续多久?下一段爱情在哪里?3354这时候才发现,作息虽然是一种限制,但恰恰是这种限制,给人提供了一种框架、指引和“确定性”。
这是一场“自由”与“确定性”的交锋:做一个安全的“不自由的上班族”,还是做一个不那么安全的“自由职业者”?确实是个问题。难怪有些人如此纠结,难以抉择。
于是越来越多的招聘广告开始强调工作的自由性,或许是有意塑造一个“自由工作者”的形象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到目前为止,讨论的各种“不幸”和工作变动,都隐含着婚姻平等的前提。但更真实的情况是,婚姻中的不平等始终存在: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员工从一开始就失去了表达意见的权利,只有被“安排”的命运,就像前段时间网易员工“重病被辞退”事件,多少反映了其中的问题。
实际情况往往更加间接和复杂。曾经听一位高管谈公司管理,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有时候,公司里的‘乱’是故意制造出来的。”
经历过企业内部动荡的人应该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不仅仅是员工的去留“由领导决定”;事实上,员工可能连这种被特别关注的“待遇”都没有,只能在一系列连锁反应后,处于诸多利益之中,被动接受链条末端的结局。
这种最不幸的婚姻已经超出了轮廓,所以我们不得不把它交给《龚都》这部戏剧。
作者:于一年,北京大学毕业生,曾在多家企业和互联网创业团队工作。曾任某互联网心理平台产品总监,帮助推广互联网环境下的专业心理咨询。二级心理咨询师,对性和性别小众友好。目前为来访提供动态心理咨询。
婚姻不好工作不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