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喻”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历史上有姓“喻”的人物吗?求大神帮助】
黄花冈72烈士,喻培伦北宋喻皓:宝塔楼阁建筑专家在过去的几千年来,中国古人建造了许多气势磅礴、庄严宏伟、规划严谨、设计精巧的宫殿、亭台楼阁、寺庙、宝塔和桥梁等建筑,其中的一些建筑虽然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漫长岁月,却仍屹立巍然,完好无损,成为我们民族古代科学文化伟大成就的象征。在那些为发展我国古代建筑技术而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名师巧匠中,北宋初年的木结构专家喻皓就是一位突出代表。喻皓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他是浙江杭州一带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筑工匠,他的生卒年代因历史上的记载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当过都料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长期从事建筑实践。在这长期的实践中,他勤于思索,并善于向别人学习,因而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宋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他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木结构建筑是我国古代的代表性建筑。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到了宋朝,木结构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且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完整的体系。但是当时这种技术主要靠师徒传授的办法来传播,还没有一部专书来记述和总结这些经验,以致许多技术得不到交流和推广,甚至失传。为此,喻皓决心把历代工匠和本人的经验编著成书。据说他每天深夜睡到床上,还把手交叉地放在胸口,搭成木结构的形状,考虑怎样进行总结。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晚年写成了《木经》三卷。《木经》的问世不仅促进了当时建筑技术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对后来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喻皓能取得这样高的造诣是与他刻苦钻研、谦虚学习的精神分不开的。当时京城里有一座相国寺,是唐朝人建造的,它的门楼的卷檐造得非常巧妙。喻皓每次经过门楼,都要仰起头,仔细观察,研究它的造法。为了弄清卷檐的奥秘,喻皓有时坐下来,甚至躺在地下进行观察和研究。宋太平兴国(公元976年—公元948年)中,宋太宗想在京城汴梁建造开宝寺11级木塔,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名工巧匠和擅长建筑艺术的画家到汴梁进行设计和施工。喻皓也在其中,并且受命主持这项工程。为了建好宝塔,他事先造了个宝塔模型。塔身是八角十三层,各层截面积由下到上逐渐缩小。当时有一位名叫郭忠恕的画家提出这个模型逐层收缩的比率不大妥当。喻皓很重视郭忠恕的意见,对模型的尺寸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改,才破土动工。在广大劳动工匠的辛勤努力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建成了雄伟壮丽的八角十三层琉璃宝塔,这就是有名的开宝寺木塔。塔高三百六十尺(宋朝一尺大约合30.72厘米),是当地几座塔中最高的一座,也是当时最精巧的一座建筑物。可是塔建成以后,人们发现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倾斜,感到奇怪,便去询问喻皓是怎么回事。喻皓向大家解释说:“京师地平无山,又多刮西北风,使塔身稍向西北倾斜,为的是抵抗风力,估计不到100年就能被风吹正。”原来这是喻皓特意这样做的。可见喻皓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了工程本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境以及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对于高层木结构的设计来说,风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荷载因素。在当时条件下,喻皓能够做出这样细致周密的设计,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造。具说开宝寺在建成后,喻皓曾求度为僧,数月后卒。可惜的是,这样一座建筑艺术的精品,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公元1048年)的一次火灾中被烧毁,没有能够保存下来。来源:
采纳哦
关于“喻”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