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张源的有多少人
【忆谈燕喜文化传人杨芝泉】
引自明朝万历进士游朴的《游燕喜亭集饮流杯池》七律诗,镌刻于连州燕喜亭石壁。诗文盛赞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更深感连州水石之美确为岭南之冠。
古时,连州燕喜山前到北湖洞一带,是宽广而美丽的海阳湖。763——764年间,唐代文学家元结曾游览连州,并在海阳湖畔建了湖光亭。唐贞元十三年(797年)吏部员外郎王仲舒谪连州司马参军,又在燕喜山建一亭。六年后,监察御史韩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翌年,韩愈应王仲舒之邀,将燕喜山之亭命为“燕喜亭”,作《燕喜亭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燕喜山此记而得名。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任广东提刑时,在燕喜山石壁上题刻“廉泉之源”四字,力主为官廉正。古时官员到连州上任必来晋谒。南宋宰相张浚等众多名人,都在燕喜山一带岩壁上刻书。
823年,韩愈外孙、文学家李贶奉命来连州重修燕喜亭,并写了《燕喜亭后记》。现卧龙亭与十咏亭之间,有宋朝建“仰韩桥”,原木桥,现改为水泥结构。在卧龙石上刻的“鸢飞鱼跃”,据说是韩愈手迹。现燕喜亭竖立的《燕喜亭记》,是清代广东学政、著名书法家戴熙融柳颜一体的手迹。
唐代诗豪刘禹锡两次被贬连州,第二次于815年来连州任剌史,在任近五年,在燕喜山建有吏隐亭、切云亭、玄览亭等,并写下《吏隐亭述》《海阳十咏》等90余篇诗文。《海阳十咏》以10处胜景赞连州风光。刘禹锡最受人拥戴称道的,莫如重视育才。刘禹锡培养出连州第一个进士刘景,为之写有《赠刘景擢第》“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连州古时曾称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让清兴。”刘景中进士后,连州文风大振;20多年后,刘景的儿子刘瞻不仅又中进士,且官至宰相,与张九龄齐名,成为唐代“岭南二相”之一。此后数百年间,连州名人辈出,先后涌现黄损、陈拙、孟宾于、邓询美等10多位进士,其中有“诗价满江南”的连州保安才子孟宾于。时盛传“连州科第甲通省”。连州文化教育之辉煌,凸显于岭南,刘禹锡兴学重教开化之功,人们永志不忘。南宋时便兴建了“十咏亭”以纪念他,明、清、民国三度重修。1942年燕喜中学校长杨芝泉重修时,特别摹刻刘禹锡像碑立于其间。
燕喜亭、吏隐亭等闻名于世后,宋代还建了振鹭亭、卧龙亭和君子亭;明清时又建了流杯亭,与燕喜亭遥相辉映,仿东晋“曲水流觞”,赋诗会友于此,荡漾着燕喜文化浓郁风情。
在湖南岳麓书院和朱熹一起讲学七年时,深得朱熹推崇,被当代名作家余秋雨在《千年庭院》文中称为“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的张轼,少年时曾在连州生活。其在燕喜山后有一个读书课堂,后改建为“南轩读书堂”,青少年在此的寒窗岁月,为他日后成才,夯实了学术根基。张轼在连州就读时,正是燕喜文化鼎盛之时,他在连州写下《湟川八景》八首名诗,世代流传。
清乾隆年间,燕喜亭坍塌,知州萧榕年将其移于原址下首,即现今处重建;在原址则建了“燕会之堂”。1882年,知州曾纪渠在此创办“巾峰书院”。1894年,广东学政徐琪来连,易名“燕喜书院”。1902年清***废科举制度,施行新制学堂。1904年,连州人即将“燕喜书院”改为“连州中学堂”。不久,与稍后创建的燕喜小学(1942年开办燕喜中学,后增办高中;解放初与连州中学合并为连州联合中学)一起,成为全国首批推行新学堂制的中学之一。连中与燕中二校,毗连在巾峰山麓燕喜山,时分时合。不管怎样,两校都是连州教育的领先者。杨芝泉校长认为,燕喜亭千古名胜,如燕子展翅高飞,人才辈出,我们应将燕喜传统发扬光大,便将“巾峰书院”大门横额,改为徐琪手书“燕喜书院”石刻碑。抗战八年,广东两任省主席吴铁城、李汉魂,先后五次将省府机关迁来连县,长达六年。随省府迁连的有一些大学、一些中学名校及大批文化精英,对发展连县教育,贡献很大。
杨芝泉先生是现代著名书画家,原籍广东连县九陂小水乡车田村,祖居数代。祖母黄氏,23岁守寡。黄氏出生于书香门第,长于绘画、精于刺绣。她发现杨芝泉天资聪颖,好学多问,三岁便教他绘画写字,常给他讲杨家将等历史英雄故事。鉴于车田村偏僻落后,为了孙子前程,她举家迁往三江镇(今连南县城)。她不但含辛茹苦把孙子拉扯大,并对他进行早期启蒙教育。他幸运地被祖母发现,得到及时栽培,后来成为美术界独树一帜英才。
杨芝泉13岁参加辛亥命,17岁考取广东高等师范图工科,毕业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先后在省广雅、高师附中等10多所学校执教。25岁荣获广东省长廖仲凯委任,以“南洋华侨教育视察”身份出国,发动侨胞捐款支持孙中山,凯旋而归。30岁时,被广东省军事厅长李济深聘为艺术股干事,要他用画作感召国人继承孙中山遗志,坚持反帝反封、打倒北洋军阀,精心制作了《纪念济南惨案》等连环画出版。他在广东省立小学教员补习函授学校任图画教授,又编著《图画教议》一书被教育部门定为中小学图画必读书。1935年,杨芝泉受聘为中山大学文学部画史、画理讲师,副教授。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回到连县,出任燕喜小学校长,一干就是12年,弘扬了燕喜文化。他时常不无焦虑地对人说:“吾恐历时愈久,损坏益多,古人之流风遗韵,将澌然湮没,窃滋憾焉。”
燕喜小学水清树翠,石奇洞异,景色殊胜。周围亭台楼阁,古朴典雅,构筑别致,名胜古迹众多,尤以唐代“燕喜亭”著称。历唐、宋、元、明、清、民国等,名流学者,留连咏歌、诗文石刻,可诵者不可胜记。杨芝泉在育才之余,攀石摩崖,风雪无间。
随着学生日增,校园需要扩展,杨芝泉不遗余力地发动社会人士筹款建亭筑舍。他非常赞赏韩文公宣扬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名言,秉承其“智以谋之,仁以居之”的意旨,在原有园林布局的基础上;独具匠心地利用开敞的空间,选择环山盆地之中,或岩石陡壁之间,错落有致地建筑铁城亭、会友亭、醉翁亭和崇岳堂、慕黄堂、几之堂。崇岳堂是崇拜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之意。岳飞在绍兴二年(1132年),追击拥众10万盗匪首领曹成,与部属将领张宪、徐庆、王贵会师于连州。堂中树立名碑:“大宋绍兴二年夏四月岳飞大元帅由桂岭遣扎岳荣岭”(原碑在连州西岸镇石兰寨岳荣岭上,杨芝泉拓碑帖重刻)。在崇岳堂中正面墙中央,镶嵌了以青石镌刻的岳飞手迹“还我河山”。崇岳堂前双剑石,后人喻之为罪人秦桧夫妇跪地。1938年初冬,日寇狂轰滥炸连州。杨芝泉校长一腔义愤,在醉翁亭东一块高崖之上建了一座“毋忘国耻”纪念碑,教育学生,警示世人,碑一直保存至今。慕黄堂用以纪念南汉尚书左仆射、连州人黄损。几之堂,则纪念唐代丞相、连州人刘瞻。三堂兼作学生课室。
矗立在燕喜亭北侧20米处的那座古朴、厚重的燕喜牌坊,是“燕喜书院”(燕喜中小学前身)的大门。杨芝泉先生殚精竭虑地予以设计、修葺、装饰,并献上自己的墨宝。牌坊高6米,宽6.5米,青砖黄瓦,古色古香,中门顶上绘有他设计的原燕喜中小学校徽。校徽为平顶三角形,里边上部画有巾峰山轮廓,下部有通心美术字“燕喜”二字。校徽右侧有一“燕”,左侧有一“喜”。牌坊右门的顶上有“戈飞”二字,左门的顶上有“鹏搏”二字。中门两侧对联:“吏部文章高北斗,连州水石冠南陬”,精辟地表述了燕喜山在历史和风景两方面的价值和特色。上联旁边小注为“明进士福宁游太初燕喜亭诗刻亭右石上字小痕浅风雨剥蚀墨迹半湮今节录于此”,下联旁注为“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元旦邑人杨芝泉书”。牌坊背面门顶有“引人入胜”行书大字,中门两侧二联为:“泽涌泉流入与双清寻活水,巾峰垂地脉境缘一览小群山”。
杨芝泉三岁开始绘画写字,他活到老,画到老,创作的书画多。在众多作品中,他最关注、最心爱的是《青灯课孙图》(下称《图》)。杨芝泉为了报答祖母培育之恩,在她仙逝后30年间,利用业余时间,陆续绘制《图》的一幅幅画,每幅27×33厘米。绘制了近800幅。孝敬和缅怀祖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图》就是这种美德的最好体现。绘画与书法、金石、诗词相结合,又是国画中的一种传统艺术手法,《图》是集这两个民族传统于一体的巨型艺术品,也是他独树一帜的创新大作。
创作《图》时,每幅画后都留有空白,便于恭请好友行家赐教。许多名人都在空白处留下墨宝,弥足珍贵。有补画的,如招鉴芬、李居端、卢子枢、吴子复、沈厚韶、容庚、苏卧农、周永芳、邹鲁、卢泳圻、李凤公、孙志泉等人;有题诗题词题签和写序的,如商承祚、何香凝、林励儒、麦华三、黄文宽、冼玉清、陈洵、许崇清、岑学吕、盛成、金曾澄等,合共100多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国画大师何香凝,当年为《图》题写了“教子教孙尽忠救国雪我国耻还我河山”十六个大字,表彰其祖母培育良才的功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集众多诗词赋画荟萃于一册的《图》,赞叹不已。
他毕生酷爱美术、书法,其字画在北京、日本展出时无不啧啧称羡,日本书法界赞其书法为“杨体”。他是一位既深谙书法、绘画,又长于文物研究、园艺建造的全才艺术家。人们赞杨芝泉“可长于邦里,可长于都邑,可为文以鸣于世。”
杨芝泉校长在大中小学从教逾半世纪,育人万千,精英不少。所以,他不仅是全才艺术家,还是位伟大教育家。为师一生,蜚声海内外,育出众多学识渊博、勇于创新、思想进步、德才兼备的社会贤才。
斐济国前国会上议院副院长、斐济中华总商会会长刘孟光的父亲刘一庄先生,是杨老在广雅中学教过的学生。从青年时代开始,辗转旅居海外多地,不管身在何方,都矢志不渝酷爱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多次在美国、斐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举办画展。1993年,刘老在纽约逝世前叮嘱儿子:一定要把他的作品和一封遗书带回中国举办画展。刘孟光先生在“此心安处是吾家——华侨艺术家刘一庄的艺术人生”书画展揭幕大会上,庄重地宣读了他父亲的遗书。遗书除讲了他毕生如何艰苦奋斗、奋发成才外,特别说到他终生没忘记养他育他和栽培他的中山县家乡小学、广雅中学、中山大学等母校老师,逐一写出美术恩师大名,对杨芝泉老师,他写了如下一段话:“我从小喜欢绘画,小学毕业后以优秀成绩考入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后改称广雅中学)。在广雅三年,我认识了杨芝泉美术老师,他对我书画方面进修的帮助很大。杨芝泉先生是连县人。他是一位有修养的书画家,他教我习字要有恒心、要专一,每天规定时间习作,不可间断,对学习范本要专攻一碑或一帖,不可随意改动;学画也是这样,专攻一类,如花鸟、山水、人物……选定一家一门之后,细心研摹,不要常常变动,也不要同时学习许多题材,须待一门一家学习有相当成就后,方学别类。”(详见2008-09-28《广州日报》)
杨老“期望效应”育出的人才,还有位健在的董持博士,现为美国田纳西州州卫生厅委员、该州圣约瑟大医院医检部及研究部主任,美国哲曼美术学会会员,雅士美术厅美术指导,中美美术学会会长,多次举办个人绘画、雕塑展览。1983年,在美国南部几个州的雕塑作品展览会上,他的雕塑荣获冠军。每每谈到他的艺术人生,总是深情地说,他要衷心感谢著名书画家杨芝泉先生。他详细说了,他祖父董敬昌与杨芝泉老师是邻居、挚友,两人交情甚笃。从懂事伊始,就受到杨老的默默熏陶及循循善诱地教诲,是杨老当年最年幼的启蒙弟子。尽管董持十多岁后再也没见过杨爷爷,而杨老不畏艰辛攀登学术高峰的精神和慈祥可爱的音容笑貌,一直伴随着他走过漫漫人生路,激励他在医学、美术两大领域获得双丰收。
1911年11月16日,年仅13岁的杨芝泉勇敢地投身于辛亥革命,先后参加了光复连县三江镇(今连南县城)与连山县两次战役,推翻了满清王朝在这两地的统治。
16日早晨,同盟会会员、起义首领莫辉雄召集起义人员到杨芝泉家开会。这些人都是三江人,熟悉本地情况。大家一起分析当下的时局形势,认为广大群众异常憎恨满清王朝,不会有谁愿当它的替死鬼;三江副将吕焕章是湖北人,手下士兵全是三江人,且白天多在农田或山上干活,一时半刻无法***,纵使找到一些,也不会枪杀自己的亲朋好友。连山厅长由连州州官兼任,不在县城,且连山县城极小,不过几百人,极易占领。杨芝泉时年虽小,但所有起义人员,都一致公推他执笔写信给反动副将吕焕章,勒令他交出政权。他义不容辞,一挥而就“焕章先生,清朝大势已去,中国各地已先后光复,连州也已反正了,此是你所知道的。现下我们的起义兵,已***于城外,可以随时入城,用炸弹夺掉你的性命。但是可怜你徒然为满洲人牺牲,实属无益。希望你将官印及枪炮库、火药库、军装库、子弹库的钥匙亲自交来三江公局,给我党人接收。我党人宽大为怀,必以优礼相待。”吕焕章接信后果然照办。起义人员即出安民告示,宣布三江胜利光复。光复三江后,起义人员马上取出枪支弹药,当天中午即去攻打连山。起义人员入城时放了几枪,扔了几个手榴弹,并齐声高喊:“革命军来了!革命军来了!”蜂拥冲入城内。年老师爷听到革命军来了,躲进一间黑暗小房,杨芝泉等人把他拖了出来,夺得连山厅铜印,宣告连山县光复。
起义人员欢呼庆胜利后,杨芝泉就赶回家读书。一到家,父亲便大骂:“吕焕章副将拿你写给他的信,到公局给你的刘老师,他一看就认定是你的笔迹,我当时就吓得全身大汗!”接着又骂:“告官如打虎,告官不倒,就等于打虎不死,就会反给老虎咬死。你如今造反,不怕抄家灭族,不怕累死我呀!”随后父亲发现芝泉后脑长辫己剪掉了,又再大骂:“如果清朝不亡,你的辫发怎样长得起来,无辫发就是革命党,你就等着死吧!……”父亲越骂越带劲,整整骂了一晚。杨芝泉这次革命行动,被载入了当年的连县县志。
抗战胜利前后,杨芝泉主政燕喜中小学时,校内潜伏了很多进步人士,其中不乏***地下党的领导干部及骨干党员。
1944年春,在燕喜中学任教的有***连阳中心县委书记张斌(张伟民老师)和县委青年部长唐北雁(下称唐),还有好几个骨干党员:邓炎汉教导主任、张惕丞老师(张源)、朱集贤老师(朱克)、潘宜新老师(潘平)等。学生中建立有青年抗日同盟(共青团前身),发展了蓝汉芳、王坚、王布岗、杨纯、蓝德等同学入盟,另组织邓良焱、谭维专、刘雨林等大批进步同学参加秘密读书会。然而,反动三青团骨干熊积德(校童子军教官、体育教师)和三青团骨干林星甫老师,也带领一批三青团学生,严密监视进步的老师和同学。他们每学期都不定期地把学生集中到礼堂,以班级为单位列队,逐个搜身检查,并要交出钥匙,由他们到宿舍打开行李箱一个个盘查。
唐在领导青年部开发全面工作同时,还利用初二乙班主任之便,组织班上蓝德、谭维专等五人成立秘密读书小组,每周日下午学习党的有关文件;指导该班每月出l、2次墙报,以教育全校师生。
这一年,学校还在县城公演《再会吧!香港》话剧,导演是三青团骨干林星甫,唐就带领班上学生负责全剧的布景、灯光、服装、后台效果等所有工作。由于唐领导有方,加上班青抗盟和进步同学积极工作,每场布景及后台枪炮、雷电、暴风雨声等音响效果,与演员配合得十分协调,效果逼真。连演三晚,场场爆满,场外还站着不少观众。观众看后一致赞扬,后台效果艺术远胜过导演艺术。林星甫听后暴跳如雷:“唐打烂我的饭碗!”从此,他更加仇恨唐,进一步加强对唐的监视,伺机迫害。唐毫不畏惧,又指导班上学生演出“九一八”事件短剧。观众边看边流泪,感人至深。唐这时也己预感到他身处险境了,于是,学期一结束就辞职离校。杨芝泉校长为防唐在离校途中遭遇不测,要初二乙全班同学护送唐安全上船,船远离了才回校。
时任县长李仲仁,对燕喜校内的进步活动已有察觉,一再规劝甚至警告杨芝泉不能聘任这些进步人士,但杨校长找出种种借口和理由加以搪塞,拒绝辞退他们。
1947年11月间,在一个朔风凛冽、天将破晓的黑夜里,邓炎汉主任被捕了。潜伏在燕喜中学的张斌县委书记、骨干党员张源、朱克、潘平等人奉命转移到阳山、英德游击区去。1948年3月,邓炎汉同志在韶关秘密监狱惨遭杀害。杨校长甘冒风险,以个人名义将邓的尸体护送回连县。连中、燕喜两校师生集中在燕中校旁,为邓炎汉同志举行追悼会及安葬仪式。大会由杨校长主持,并带头认捐1000斤谷作安葬费,在会上声泪俱下地作了感人肺腑长篇讲话。师生们的悲愤与哀思,与敌人疯狂杀戮的白色恐怖,顿时笼罩着连州巾峰山麓和湟川河畔。
1948年冬,反动军长李楚瀛在北方全军覆没后,乔装打扮逃回连县家乡,窃据了连阳四县军政大权,叫嚣“治乱世用重典”,疯狂推行“十大杀”:“参共者杀!通共者杀!济共者杀!庇共者杀!纵共者杀!贴共标语者杀!播共言论者杀!知情不报者杀!为共引路者杀!剿共不力者杀!”杀戮声遍及连阳境属每个村庄。仅九陂一区就有魏苟、杨登、杨云,及曾生一家老小七尸八命。尽管如此,杨芝泉校长仍无所畏惧,以书法家身份,借用查对笔迹的巧妙,将地下党员潘贤修营救出狱。1949年5月,三江淳溪中学教师张东海等人,准备组织武装暴动而被捕,杨校长又四出奔波,设法将其保释。
解放伊始,连州中学、燕喜中学与励群、基联两所教会中学合并,组成连州联合中学,校长由县委书记蔡雄兼任,杨芝泉、关照熙(党员)分任副校长。1952年杨芝泉调往广州文史馆工作。杨芝泉校长人生横跨两个世纪,历经满清腐败无能,日寇入侵,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忍无可忍情况下,中国社会终于爆发了三大裂变:辛亥革命、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杨芝泉校长身在其中,且先知先觉,始终走在斗争最前面。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传人和人民艺术家、教育家,还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战士和中国***的忠实朋友!
叫张源的有多少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