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古代青铜剑

三堂网 > | 发布时间:2023-07-10T15:59:40 更新时间:2024-11-11T00:10:40

【青铜剑图鉴】

青铜剑图鉴

青铜剑——

青铜剑始于商代,那个时候它的剑身一般较短,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比较粗糙,春秋晚期以后,青铜剑的制作达到成熟,“越王勾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此时的青铜剑,剑身普遍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

比较讲究的青铜剑,“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装饰物,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这些装饰通常使用玉质材料,所以这种剑也叫“玉首剑”。西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1.青铜剑简介——

青铜剑是我国古代战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兵器,它一般是铜、锡合金冶炼制作而成的。我国青铜剑的创造及其发展历史,约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商周时代即已出现,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是高峰阶段,嗣后,一直延续到秦汉。

到铁剑出现时,青铜剑就逐渐销声匿迹了,从近年来,通过田野考古发掘,全国各地出土包括青铜剑在内的青铜兵器,可说是层出不穷,异彩纷呈,特别是前些年,吴王夫差剑和越王勾践剑的发现,更是震惊中外,成为稀世之宝。

2.青铜剑千年不锈之谜——

1994年3月1日,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正式开始挖掘,这是本世纪以来巨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在二号俑坑内已出土有铜矛、铜弩机、铜镞、残剑等,中还发现了一批青铜剑,长度为86厘米,剑身上共有八个棱面。

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八个棱面的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已经出土的19把青铜剑,剑剑如此,这批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时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

科研人员测试后发现,剑的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这一发现立刻轰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

在清理一号坑的第一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千克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当代冶金学家梦想的“形态记忆合金”,竟然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葬里。

事实上,关于铬盐氧化处理的方法,绝不是秦始皇时代的发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这一先进的工艺。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

岁月的流逝,使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静静沉睡在历史的长卷里,忙忙碌碌的后人几乎把它遗忘了。然而,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却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用剑”跃入人们眼帘。

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但是更加轰动的消息却来自对古剑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锈呢?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呢?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在于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

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石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溶点大约在4000°C。

中华文明中曾有过太多的秘密,谁能想象,本世纪50年代的科学发明,竟然会出现在公元前二百多年以前?又有谁能想象,秦始皇的士兵手里挥舞的长剑,竟然是现代科学尚未发明的杰作?问题是在发现以后,我们用什么态度来解释这种超常规的科技早熟现象?我们真不希望看到有些人用“偶然”来解释,它应该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说明。

3.青铜剑鉴定——

当下市场上比较能见到的青铜剑,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而这一时期也是青铜器发展历程中,铸造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当然青铜时代无论如何高超,都离不开范铸这一根本技术。

青铜剑也是一样,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除了铸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之外,机械加工技术同样得到了飞速发展,而且广泛应用于青铜器以及兵器的铸后加工中,我们鉴别青铜器以及青铜兵器时候除了铸造工艺、锈色之外同样还需要考量表面铸后加工所残留的信息,这样综合判定对于真赝将有极大的意义和参照价值。

一:需要了解和正确认识到,青铜剑中所有剑都是采用了分段铸造工艺实现的,剑体是需要单独铸造加工结束后,才能铸接手柄部位的,否则剑身是无法实现打磨加工的,因为有格部存在,从加工角度讲是个大问题,因此只能先结束剑身。

对于一般的剑也就是常说的竹节柄、喇叭筒这样的剑,一般从格到柄首实行整铸,就是首部范型于格柄范型组合后一次浇铸结束,浇口通常呈现橄榄型,在首部下端,有时候也会打磨掉,多数时候会完整保留下来,浇口的两个端部正好与剑柄侧边范线相接,因为这是分型线也是合范的结合部位。

对于同心圆相对就复杂一些,多数同心圆都是采用三段式铸接,因为同心首部位是单独铸造,同时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同心圆剑的格,基本上讲这个格也是单独铸造后插接上去的,部分同心圆的格部甚至可以看到缝隙,就是这个原因。

二:就是与范铸工艺对应的脱范问题,以及剑体上的特征。

一般讲竹节柄、喇叭筒剑均属于两次铸造,其格部到首是整铸,因此格部位于剑体所构成夹角必须符合铸造圆角理论,否则会出现脱范困难甚至无法脱范的问题,所以真品的这个角度是大于90度的。

但是对于同心圆剑就不一样了,同心圆的格是单独铸造后插接进去的,因此不存在脱范问题,就发掘的实物看,同心圆的此部位夹角基本上都会小于90度。

三:表面加工特征,一般讲剑身是沿脊部进行纵向打磨成型,开刃是垂直脊部进行的,这种开刃方式是具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在放大镜下看,会发现刃口呈现细锯齿状,就杀伤力讲,这种细锯齿状具有更高破坏力。

这种开刃方式在新疆维吾尔人的小刀上依然应用着,所以维吾尔人的这种开刃方式的小刀声明赫赫,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锋利,其次才是美观,因为刀的作用和价值就是切割。

当然了使用后再次被开刃的剑或者戈等兵器就不一定采用这种开刃技术了,因为这种开刃技术只能是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做到,所以使用后二次开刃甚至多次开刃的兵器上会出现横向开刃,其实这不是规范的,但是我们通过观察还是会发现有些角落部位或者使用不到的部位也就是后面也不会磨到也没必要磨得部位,往往依然会残留下初次开刃的痕迹。

格部位的打磨方式基本是两种方式:

一种顺着剑脊方向进行竖向打磨的,这种多见于格业部没有明显弧度的;

第二种就是以格的中脊向两边进行横向打磨,这种多见于格部有明显弧度的。

范线凡是有打磨的,也都是垂直或者倾斜范线方向进行挫磨,这点需要注意,基本上当时打磨加工都是以此方式为主,就是小兵器好比戈在周缘有打磨时也会是这样一种近乎垂直挫磨的,也会有倾斜打磨的,但不会出现于戈身平行挫磨现象的。

其实这种加工方式一直延续到汉代,好比王莽的美泉货布就是采用这样打磨方式的。

汉代以后就基本没有这样明显而且典型的打磨加工现象了。另外就是整体表面打磨一般讲均会呈现有规律的顺序打磨,假如藏友看见一件兵器或者一件器物表面打磨显得凌乱交错,那就一定要先质疑。

因为古人在加工时是非常讲究的,就我们观察来讲,几乎可以肯定当时各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也就是我们今天制造业中讲的作业标准,因此正常状况下其加工方式以及手法在器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应该很接近,至少不会出现明显反差。

四:剑首部位的加工打磨痕迹特征,一般都忽略了这一部位的铸后加工打磨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他涉及到当时机械加工方式的应用,以及合理高效加工技巧,当然这种技巧是于当时所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的,也是今天比较难以复制的。

几乎所有青铜剑的首部都采用了机械加工方式,从我们观察的实物看首部的外圆应该都是通过类似于今天的车的方式打磨,因此看见的痕迹多是顺圆周方向呈环状的,竹节柄首部喇叭型也是一样,实物上加工痕迹也多是顺圆周方向呈环形状,一般讲大多不会形成圆环状,但其基本打磨痕迹看是明显走圆弧形,会有交错现象,但整体不凌乱,有明显顺序和规律。

首部喇叭圆的直径也都在4公分正负公差不会超过1毫米,基本上我们测量过的都在4公分正负1以内,就实测数据来看基本上以走上公差为多,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定制标准。

4.青铜剑的种类——

秦式铜剑:

青铜剑在技击格斗中,首要功能是刺杀敌人、穿透对方的铠甲,劈砍、划拉只是辅助功能而居于其次。比对手的剑长出竟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作为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最后巅峰,秦剑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秦式铜剑不仅长,而且很锋利,一些剑出土时毫无锈蚀,光洁如新,锋刃锐利,经试验,一次尚能划透18层纸,这些剑表面都呈灰黄色,组织细密,没有沙眼,而且剑身表面都进行了精细的锉磨、抛光,故极为平整光亮。

秦剑剑身特长,剑茎(柄)也相对很长,秦俑一、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其剑茎长度多在17~20厘米左右,根据秦剑的长度、重量和技击实用功能推测,秦剑多数为双手使用(双手剑在某些时候单手使用亦可);少数剑茎较短者可能是单手剑。

同心圆剑:

东周时期盛行佩剑之风,在剑上集中了多项杰出的装饰技术,其中位于青铜剑首端部的同心圆装饰以其精湛的制作技术引起了科技史界的关注。

剑首同心圆由多圈高同心度、高凸起、薄壁状凸棱组成,对东周时期的多件剑首同心圆的考察表明剑首同心圆成用了类似轮制法成形工艺,预先单独铸造成形,后与剑茎铸接成一体。

花纹剑:

在出土的越王勾践剑等传世名剑的剑刃表面,均有着精美的菱形暗格花纹。这种精湛的表面处理技术也是青铜剑的传奇工艺之一,关于它的工艺流程,至今任存在争议。

复合剑:

青铜复合剑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剑的实战性能,如果剑的硬度太低,就很难保证锋利度和杀伤力,如果剑的硬度太高,就会很脆容易折断,为了克服这个问题,青铜符合剑刚柔相济,将两者结合到了一起。

青铜的主要成分是铜和锡,含锡量高的青铜硬度高,含锡量低的青铜硬度低,工匠们将硬度低的青铜铸成剑脊,在两刃的部位嵌合上硬度大的青铜作为剑刃。如此一来,当青铜剑受到冲击,较软的剑脊可以吸收冲击避免折断,而较硬的刃区可以保证杀伤力。

【浅谈中国古代青铜剑及剑文化】

浅谈中国古代青铜剑及剑文化

剑在中国传统兵器中的知名度最高,素有“百兵之君”美誉。沧州博物馆历史展厅中,陈列着5把东周时期的青铜剑。虽历经两千多年风霜侵染,但透过斑斑锈迹,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锋锐与坚韧。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剑的知识,有很多颠覆性的认识。

第一,剑从未成为战场上的主战武器。根据出土文物发现,铜剑最早出现在商代,至战国时期达到巅峰,西汉后逐渐为铁制兵器所取代。在先秦时代战争的主要形式是车战,主战武器是戈、矛等长兵器和弓箭,剑由于长度较短,主要作为防身武器。到汉代,车战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步战、骑战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但更适合战争形势的铁刀逐渐取代了剑的地位。

第二,青铜剑形制与后世剑差异颇大。与现代剑不同,青铜剑不仅剑刃有弧度,剑身也是宽窄不定,厚薄不一。青铜材质本身韧性有限,青铜剑如果过长,兵器交接时很容易断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代工匠穷尽所思,对青铜剑的外形做了很多创新改造。

青铜剑剑身基部到锋端逐渐收杀,其厚度也逐渐减杀,为了最大限度平衡长度和韧性,根据重心和材质不同,这种宽度和厚度的变化并非线性的,体现在外形上就是部分青铜剑从底到锋时宽时窄、时厚时薄。随着冶铁铸剑技术发展,这一问题才得到解决。

第三,战国晚期,仍以青铜剑为主。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由于地处南方河流密布,不适宜战车纵横,作为“短兵”的青铜剑脱颖而出,其铸造技术较之中原各国更为先进,出现了“越王勾践剑”等传世名剑。

战国时期,铁制兵器制造技术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铁矿难得,且冶铁铸造技术尚不够发达,铁剑在性能上并不明显优于青铜剑,批量化生产困难,而且青铜剑通过铸造技术、表面处理工艺、造型创新等方式,克服了青铜劣势。如秦灭六国军队的装备,依然有相当数量的青铜剑。

第四,剑的实战功用向礼器、佩饰方向发展。如《正以》云:“春秋官吏各得带剑。”西汉时,剑在军事功用上逐渐走向衰落。《晋书·舆服志》云:“汉制,自天子至子百官,无不佩剑,其后唯朝带剑。”东汉后,剑则成为舆服制度中的一种佩饰。

隋唐时,对带剑的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唐代《初学记·武部·剑》云:“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这时剑已经从武器逐渐变成身份的象征。

历史丰盈了剑文化,赋予了它正义、修身的内涵。处事要追求正义,对内要明德修身,这既是剑的追求,也是中国人修身之道,这既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核高度一致,又对今人有着积极指导意义。

梦见古代青铜剑相关文章:

梦见捡到青铜剑,男人梦见青铜古剑
梦见捡到青铜剑,男人梦见青铜古剑

青铜古剑是一种古代的军事武器,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珍贵和神秘。据说,传统的青铜古剑可以带来好运,给持有者带来安宁和成功。它们也常常被视为一种神器,代表着早期文化的积淀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