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崇祚是什么时期的人
【花间派主要代表是谁?主要写些什么?出现在什么朝代?是什么原因出现的?】
1、主要代表人物有温庭筠、韦庄、张泌等等。
2、主要侧重写艳情离愁,但风格不同,温庭筠的秾艳华美,韦庄的疏淡明秀。这类词的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我想大概就好像张信哲唱的那种歌),看后蜀的赵崇祚选编的《花间集》。
3、出现在晚唐到五代时期。
4、这个词派的出现可以理解成靡丽诗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为晚唐经历了安史之乱和之后的整合,社会比较动荡,血腥而没血性,一些高帅富不考公务员的话就是转向花红酒绿的娱乐活动,其中感情细腻敏感的那批人,文风也就精细婉约柔弱缠绵各种伤感,可能最初也就是为赋新词,但久了就把自己绕进去了,而这样考究华丽的文字一般会让年轻的GG和MM心有戚戚,所以就流传开了。当然其中也有些感慨时局的感叹人生的,这不一而足,主要看词人的个人经历。
【唐五代词的词的起源】
词是中国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文人创作渐多,晚唐五代趋于繁荣,宋代极盛。唐五代一般称之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等。词起源于民间,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与当时新兴的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和外国传入的音乐有密切关系。
古人多认为词源于乐府诗和唐代近体诗。这是因为二者均是较整齐的五、七言句,配乐时需依曲调的长短曲折增减诗句的字数而成长短句,宋代朱熹、胡寅均持此论。但这只是局部情况。古乐府及近体诗之可歌者大都是先作诗,后配乐;而词则是先有曲调,再按调谱填词,其长短有固定格律。而且按乐填词现象在隋唐以前就出现了。南朝梁武帝有《江南弄》七曲,同时的沈约有四曲,萧纲有三曲,体裁完全相同。可说是词的滥觞。词与乐府的区别还在于词所配合的是新兴音乐。隋唐时代,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大量传入中原地区。不仅流行于民间,也进入上层社会和宫廷,而原有的音乐则逐渐衰败。这些音乐演奏时音调繁复,变化多端,自然需要有长短错落、抑扬婉转的歌词与之相配合。这样,就有了严格意义上的词。
唐代曲子词最早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的发现,就是证据。文人填词之风始于唐中叶。相传《云谣集杂曲子》御制曲子词中就有唐玄宗的作品。又传李白曾作词十余首,被推为词之始祖。肃宗以后,文人填词者渐多,较早的有张志和《渔歌子》(又称《渔父词》)5首,一时唱和甚多,在日本也有和作和仿作。大历间,戴叔伦、韦应物名作有《调笑令》,稍后王建有宫词《调笑令》和《宫中三台》、《江南三台》。刘禹锡、白居易更是词作的推动者。晚唐填词之风更盛。所用词调有所增加,艺术上也较成熟。代表作家是温庭筠。此外,杜牧、段成式、张希复、郑符、皇甫松、司空图、韩偓、李晔(唐昭宗)也均为词作名家。
五代十国时期,词作适应女乐声伎,畸形发展。作家作品大量出现,成就超过同时的诗文。当时中原战乱频繁,词人较少。后唐庄宗李存勗能自撰曲子词,和凝有曲子相公之称。
五代词坛中心是西蜀和南唐。两地相对稳定,经济、文化较发达。前蜀后主王衍和后蜀后主孟昶均好词艺,蜀地聚集了许多文人词客。后蜀赵崇祚收晚唐至当时词人18家作品编成《花间集》。他们因而被称为花间派。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其余花间词人,多蹈温韦余风,词作富艳精工而格调不高。只有李珣、欧阳炯、孙光宪稍能别开生面。南唐词成就高于花间派。
赵崇祚是什么时期的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