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光焘的后人
【甲午中日战争时,谁率领湘军】
曾国藩
湘军名将彭玉麟(1816-1890),清末湘军将领。字雪琴,湖南衡阳人。1853年(咸丰三年)随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购买洋炮,制造大船。次年在湘潭、岳州(今岳阳市)、田家镇等处与太平军作战。1855年在湖口、九江被太平军击败。此后率所部水师配合陆师封锁长江,围攻九江、安庆和天京(今南京)等地。授兵部右侍郎,加太子少保。1883年(光绪九年)授兵部尚书,以衰病辞,受命赴广东办防务,后以病开缺回籍。湘军名将罗泽南(1807~1856),字仲岳,号梅泉,今双峰县石牛乡人。清嘉庆十二年(1807)生。因住宅在罗山山麓,故又以“罗山”为别名。罗泽南幼年丧父,因家境贫苦,早年辍学。19岁起,以授徒为生。33岁补县学生。咸丰元年(1851),举孝廉方正。为学以性理书为依归,兼及兵法、舆地等学。咸丰二年,太平军入湖南,围攻长沙。罗泽南在乡与门弟子王鑫、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澧、刘腾鸿等倡办团练。是年十二月,应曾国藩之召,率团勇至长沙,协同扩编为湘军。旋率勇往桂东、衡山一带镇压会党起义,擢知县。同年夏,江忠源在南昌被太平军围困,乞援于曾国藩,他奉派率湘勇2000人往援。南昌围解后,迁同知。翌年十月回湖南,屯驻衡阳,协助曾国藩改定湘军陆营营制一,并镇压永兴等地人民起事。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由湖北南下,进攻岳州、靖港、湘潭等地,威胁长沙。清廷急催曾国藩领军抵御。罗泽南奉命率所部湘军北上。六月,与塔齐布等攻陷岳州,进占城陵矶,升知府。继又攻取崇阳、咸宁等地。八月二十三日,所部与各路清军参与攻占武昌、汉阳。旋授浙江宁绍台道,仍留治军。九月,占领兴国(今阳新)。随会同水陆诸军夺取田家镇,加按察使衔。又与塔齐布等攻占广济、黄梅。咸丰五年(1855)春,罗泽南与塔齐布等进攻江西九江、湖日,受伤失利,退守南昌。随后占领弋阳、广信、德兴等地。并攻占义宁(今修水),加布政使衔。时太平军由安徽进克武昌,攻占通城、崇阳一带,切断湘军与湖南北联系。九江又为太平军林启容部所据,湘军日见困窘,塔齐布焦虑病死。罗泽南因上书曾国藩,称:“欲制九江之命,宜从武昌而下;如解武昌之围,宜从崇、通而入。”主张移师西上,规复武昌及通、崇一带,然后顺流而下,进取九江。此一主张颇为曾国藩所赞赏。同年九月,他率5000人援湖北,攻占崇阳、蒲圻、咸宁等地。12月,谋取武昌。太平军石达开部自崇阳退入江西,攻取抚、瑞、袁、临诸州,威胁南昌。曾国藩令其缓攻武昌,回援江西。他坚持“武汉为南北枢纽,视他省关系独大,上绾荆襄,下控吴皖,岂得弃而不顾”。遂率部力攻武昌,相持90余日,水陆弁勇伤亡3000余人,仍坚持不肯退。咸丰六年(1856)三月初二日,九江太平军上援武昌,罗泽南率军堵截和尾追。时值大雾,城内太平军1000余人突然冲出,直捣罗军。罗泽南被枪弹击中左额,全军溃败。因伤势过重,罗泽南于三月初八日死于营中。临终时,他还手持《遗言》:“乱极时站得定,方是有用之学。”清文宗皇帝赏给骑都尉,谥“忠节”。湘乡县城建有“罗忠公祠”,并在同治《湘乡县志》立传。罗泽南同曾国藩标榜程朱理学,门徒多为湘军悍将。著有《周易附说》、《读孟子札记》、《西铭讲义》、《人极衍义》、《小学韵语》、《姚江学辨》、《方舆要览》等。后人辑有《罗罗山遗集》。湘军名将王錱(1825~1857),字璞山,湖南湘乡人。5岁入塾读书,20岁为村塾师,24岁时,府试名列前茅,补县学生员。同年,从师于同县罗泽南,后来,罗泽南的门下大多成为了湘军的骨干。咸丰二年,粤寇进入湖南境,王鑫上书知县朱公孙诒,请求练民兵讨贼。知县命令他和罗泽南招募约千人乡勇###贼寇。此后,湘勇归入帮办团练曾国藩麾下,王錱随即奉命赴衡山、桂东、兴宁等地剿匪,积功升任知州,赏戴蓝翎。湘军名将胡林翼是湖南益阳人,比曾国藩小一岁,他算不上是曾国藩的属下,却是曾国藩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与几位湘军名将罗泽南、彭玉麟比起来,早年的胡林翼简直生活在天堂之上。他的父亲胡达源是探花出身的。“状元榜眼探花郎”,胡达源是第三。胡林翼又是他的独子,小时候表现得非常聪明,让人喜爱,故做大官的父母岂有不溺爱之理,吃喝嫖赌样样都行,纨绔子弟习气无所不有。有个叫黄濬的人在一本《花随人圣庵摭记》的书里就记载了后来大名鼎鼎的胡林翼吃花酒嫖妓的故事。那时胡林翼己是做了翰林院的翰林了,一天他和另一个同乡长沙人荇农去嫖妓,正在兴头之中,步军衙门里来人抓官员嫖妓者。荇农反应快,见事情紧急,顾不得胡林翼,自己跑进厨房躲了起来,化装成厨子从后门逃脱;胡林翼反应慢了半拍,被抓个正着。当时清朝有律严禁官员嫖妓,一旦发现严惩不怠。胡林翼吓得要死,好在他还算狡猾,在衙门里报了个假名,并花了五十两银子打点,才免去此祸。不过从此,胡林翼不再喜欢长沙人。
【能够击败百万太平军的湘军,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却无法攻克日军?】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惨烈的甲午战争战场上,清军的陆军参战部队,主要以淮军为主。特别是在关乎战争主动权的入朝战役上,在平壤等地被打得兵败如山倒,叫日军亮着刺刀狂追的,主要都是淮军部队。战场上脚底抹油的叶志超卫汝贵等?名将?们,也都是百分百的淮军嫡系。当湘军投入到甲午战场时,摊上的已是岌岌可危的烂摊。
?
而比起淮军这些胆气丧尽的丢人表现来,甲午战争爆发前,湘军的仅存骨干们,战意却是十分高涨。绝大多数战将,都是嗷嗷叫着要与日军血拼。虽然在甲午战争前夜,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的缔造者们,都早已去世多年。但同是湘军老前辈的刘坤一,开战前就把李鸿章的?调停?幻想骂的狗血淋头,一句?倭人觊觎已深,意欲乘隙而动?,精准洞悉日本图谋。
李光久魏光焘等湘军中层将领们,更是纷纷请战。开打的决心十分坚定!这其中尤其悲情的,当属之前收复新疆的湘军英雄刘锦棠。在甲午战前,他就不停上奏请战,但当他终于接到清王朝召唤时,却已病入膏肓。还在出征路上时,他的健康就彻底垮掉,以至于中风病倒。病榻上的刘锦棠,依然?口中喃喃指述边事?。此情此景,足以羞煞甲午战场上,那些扔下枪撒腿逃跑的清军?名将?们。
?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士气高涨的湘军,却为何不能再创辉煌,挽救甲午战争的颓势呢?因为参战的湘军部队,实力早已衰退严重。早在太平天国战争结束时,松了一口气的清王朝,就开始对湘军各支部队拼命裁撤。待到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湘军残存的精锐部队,大多数都在完成收复新疆功业后驻扎西北,稳住清王朝的西北边疆。留在内地的湘军部队呢?拜清王朝多年内部倾轧所赐,湘军各支部队,人员缺编严重,而且连后膛枪都很少,大多数士兵用的,都是落后的?土造?。
比起已经拥有半自动步枪和机关枪的淮军来,家底十分惨淡。这么一支家底惨淡的湘军,投入到甲午战场时,已是甲午战争大厦将倾的时刻。湘军开始奔赴辽东前线时,已是1894年冬天,朝鲜半岛已然尽数丢掉。可怜热血满腔的湘军将士,其实就是去前线?背锅?。更气人的是,明明叫湘军?背锅?,清王朝却还极度刻薄,以《吴愙斋中丞电稿》的原文说,简直是?盼饷未到,盼粮未继,兵单不能调,炮少不能添?。如此坑爹局面,又怎能指望湘军力挽狂澜。但是,也就是在这?里外全是坑?的糟糕局面下,甲午战争尾声时才开到战场的湘军部队,依然毫无惧色的挺进炮火前沿,以义无反顾的浴血厮杀,令骄横的日军,结结实实尝到了苦头。
?
比如在甲午战争的?反攻海城?战役里,手持低劣?土造?枪械的湘军,却打出了高素质的战斗表现。迎着日军的炮火覆盖,各支湘军部队瞪红了眼浴血冲杀,虽说因装备火力功亏一篑,却全无先前清军听见枪声就鸟兽散的荒唐场面。惊出一头冷汗的日军,也在《日清战史》里留下服气感叹:?此日中国兵颇为顽强??忠勇力战?。而在甲午战争最后一场大规模陆战??辽河中下游战役上,拼红了眼的湘军,更叫日军见识了中国军队的铁血精神。牛庄争夺战上,湘军魏光焘部以劣势兵力血拼日军,凭着手里几位火炮巧妙设伏,给日军来了场漂亮的火力打击,重伤日军大佐佐藤正。沈宝堂陈胜友等部,更在日军的?排枪炸炮?火力下顽强抵抗,几乎杀到全军覆没的境地。
就连近代日军一直引以为傲的第五师团,也在这场血战里,结结实实尝到了湘军的厉害。在牛庄东面的血战里,湘军武威军与第五师团来了场硬碰硬的厮杀,枪支落后的湘军忍着日军轰击设伏,直到日军迫近才开火,场面?弹丸纷飞如雨?。第五师团大队长今田唯一少佐被击毙。兵力劣势的武威军,杀得第五师团几度增兵,才冲开了东面防线。接下来的牛庄巷战里,面对日军第五第六两个师团合击的湘军,更是死战不退,把牛庄每一片废墟都当做了战场。直到疯狂的日军在牛庄纵火焚烧,把牛庄烧成一片火海。这些湘军铁汉们,就以这玉石俱焚的方式,履行了护国使命!
?
?谈及甲午战争,后人津津乐道的,常是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清军在前线的一触即溃。多少后人忆起此情此景,都是万千耻辱感涌上心头。但是请莫忘记,在甲午战争的尾声阶段,还有这样一支受尽刁难嘲讽的湘军,却以血战到底的表现,捍卫了近代中国军人的尊严。他们的英雄形象,不应因这场耻辱战败而被抹煞。只看那甲午尾声,牛庄的熊熊烈火,就知一句?无湘不成军?,绝非戏谑之言,却是多少湘军汉子,以身许国的悲壮!
魏光焘的后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