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敬讷的作品多少钱
【董的文言文翻译】
1.董字在文言文中有几个的解释和例子
董dǒng
动词义:
1、形声字。从艹重声。①本义:草名,即鼎蕫。②督察。
2、监督;督察。
董之用威。——《书·大禹谟》。传:“董,督也。”
董逋逃。——《左传·文公六年》
董之以武师。——《左传·昭公十年》
出则监察而董是非。——《后汉书·陈忠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统率。如:董一(统一主持;一统);董率(董帅。统率;领导);董督(统率)等。
4、主持;主管。如:董成(主持和谈)。
5、正;守正。
董,正也。——《尔雅·释诂》
随人使少师董成。——《左传·桓公六年》
而辱使董振择之。——《左传·昭公三年》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楚辞·屈原·涉江》
名词义:
1、古地名。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境。
2.关于“董遇字季直”的文言文译文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是这篇吗
3.文言文翻译董氏将娶于范氏
【题目】《董叔欲为系援》
【原文】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诉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文】董叔想要娶于范氏,叔向说;"范氏富有,为和要和她成亲呢,董叔说想攀附她.过了几天,董祁(于范氏)对范献子抱怨说董叔不尊敬她,献子就把董叔抓起来绑在了院中的槐树上.叔向经过的时候,董叔对叔向说:"你可以为我求情吗?叔向说:你想攀付的愿望达成了.还请求什么呢?
【题目】
第(1)小题“范氏富,盍已乎?”
翻译: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
事呢?
翻译此句要注意三点:①疑问副词“盍”及固定结构“盍……乎”。“盍
”是“何不”的合音。“盍……乎”应该翻译为“为什么不……呢?”②实词“
已”的意思,“已”,本义是停止。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有:“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学不可以已”(《劝学》)在这
一句中可以译做“停止”或“结束”、“取消”。③谓语动词“已”后省略宾语
现象。根据文段语境及文后注解中对“系援”的解释,“已”字后应补出省略的
宾语“婚事”、“亲事”。
第(2)小题“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翻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①实词“执”与“纺”的意思。“执”,本义是拘捕
、捉拿。语文课本中有:“被执至南”(《梅花岭记》)。在该句中可以译做“
抓”。“纺”字的意思在文后注解中已给出。②谓语动词后宾语省略现象。“执
”与“纺”之后要补出“之”,即“董叔”。
第(3)小题“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翻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①对话中主语与宾语省略现象。谓语动词“欲”之前
要补出主语“子(你)”,之后要补出宾语“之(东西)”。②宾语前置现象。
“又何请焉”即“又请何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翻译成现
代汉语时应该将宾语移到动词后
4.中考必备文言文(送董邵楠序)翻译
送董邵南序[唐]
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
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董生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怀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何况燕、赵一带的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那里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此行而产生了一些感想。请你为我到望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番,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还有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豪侠义士吗?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忠了!
5.文言文《董孤直笔》翻译
拼音dǒnghúzhíbǐ同义词无反义词无出处《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尊重历史事实故事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相国赵盾劝他改变作风。晋灵公竟想杀他,他只好准备出逃。赵穿刺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赵盾杀其君。赵盾不服要求改写。董狐说:“你身为相国,国君被杀,你不讨贼,你就是主谋,这事我就是死也不会改。”【董狐直笔】《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O咏史官秉笔直书,刚正不阿。宋黄庭坚《王彦祖惠其祖黄州制草书其后》:“董狐常直笔,汲黯少居中。”另参见文明部·文具“董狐笔”、人物部·官吏“董狐”。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董狐没有错,他是一位好史官,据法直书而不加隐讳;赵盾也没有错,他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法度而蒙受恶语,真是可惜啊!如果赵盾逃跑出了国境,就可以免除弑君之名了。杜甫在《写怀》一诗中提到董狐笔:“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就有这个典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6.文言文《董遇“三余”读书》全文翻译
一、译文:董遇,字季直,性格木讷但好学。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来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嘲笑他,但董遇没有改正。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多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二、原文:出自三国鱼纂《魏略·儒宗传·董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董遇,字季直。汉末三国魏国人物。董季中(字季中,名不详)之弟,魏国著名儒宗。其人不见《三国志》记载,仅见于鱼豢《魏略》。
二、作者简介
鱼豢(生卒年待考),长鱼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期曹魏国郎中、著名史学家。
《魏略》,是鱼豢私自撰著的,一般皆说其记事止于魏明帝。但据《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魏略》记有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农历9月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及郭太后议立高贵乡公事甚详,则知《魏略》记事非只止于明帝,而是止于三少帝时。
鱼豢是陕西关中人,源出春秋姬姓晋国长鱼矫氏族,所以对西戎故地即西北的风土人情多有叙述,因此在《三国志·东夷传》中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不仅能补诸多陈书之缺,而且史料价值也极为珍贵,被历代史家称誉为:“殊方记载,最为翔实”。
7.文言文董允传的翻译
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先主(刘备)立太子,董允被选为太子舍人,又改任太子洗马。后主(刘禅)继位后,董允升任黄门侍郎。
丞相诸葛亮将要北征魏国,驻军汉中,考虑到后主年纪幼小,难以辨别是非曲直;因为董允心性公正,眼光明亮,想把宫廷内府的事务交由他负责。诸葛亮给后主上奏疏说:“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是先帝简选提拔起来留给陛下的。至于权衡取舍,规划补益,毫无保留地向陛下进献忠言,都是他们的责任。我认为,宫中的事务,不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就一定能够弥补失误和疏漏,得到更大的收益。如果没有听到劝勉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董允等人,以表明他们的怠慢失职。”不久,诸葛亮请费祎作参军,将董允升任侍中,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宫的宿卫亲兵。郭攸之性情向来平和温顺,只是凑数的官员而已。进献忠言采纳意见的任务,都由董允一人承担了。
董允处理政事注意制定防范措施,克尽匡正扶救的职责。后主刘禅常常想要挑选美女充实后宫,董允认为古代天子的后妃之数不超过十二人,现在后主的嫔妃美女已经充备,不应该再增加,就始终坚持,不答应选取美女之事。后主刘禅越发畏惧害怕他。尚书令蒋琬兼任益州刺史,上疏推荐费祎和董允,又上表说:“董允在宫内侍奉多年,辅佐襄助王室,应该赐予他爵位和封地,来褒奖他的辛劳和功勋。”董允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后主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善于阿谀逢迎,机敏狡黠,想要取悦后主,求得进身。董允时常对上正颜厉色地匡正后主,对下则多次斥责黄皓。黄皓害怕董允,不敢胡作非为。一直到董允去世,黄皓的职位没有超过黄门丞。
董允曾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人相约出游宴饮,车马已经准备停当,担任郎中的襄阳人董恢前来拜访董允,表示敬意。董恢年纪轻轻,官职卑微,看见董允停止外出接待他,踟蹰不安,请求离去。董允不答应,说:“本来我之所以要出游,就是要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游玩畅谈。现在您已经屈尊(来到我家),正要好好说说阔别多日蕴积的思念之情。舍弃这样的交谈,去赴那个宴会,不是我原来(做这事)的意图。”于是让人解下驾车的马匹,费祎等人也都停了车马,不再出去游玩了。董允遵守正道,礼贤下士,行事大都是这种样子。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董允被加封为辅国将军。延熙七年(244),以侍中身份暂理尚书令职务,做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董允去世。
8.求文言文翻译董用和在京师时
董用和在京师时。其寓舍与于侍郎谦相对。用和生子,亲友致贺礼,定日会客,先已发书。至日,宰牲陈设已毕,忽闻于公丧母,举哀于家。用和曰:「于公有丧,而吾家燕客,非人情也。」遂辍饮具,令人遍告诸客,请易他日。人甚异焉。用和一日与同官叶某退朝,并辔徐行。暑日方中,用和行愈缓,叶不能堪,曰:「君何不策马?」用和曰:「子以热乎?」叶曰:「然。」用和曰:「我与子热,马独不热耶?」终不加鞭。其性度如此。
(简译)
董使用和在京师时。他的住所与侍郎于谦相对。用和家生孩子,亲戚朋友送贺礼,定好日子会见客人,先已发的书信。到了这一天,宰牲摆酒陈设完毕,忽然听到于侍郎母亲去世,哀悼在家。用和说:“在你家有丧,而我们家宴客,不是人情道理的事情啊。于是停止摆宴,撤掉餐具,使人遍告各客,请换一天。人很惊异。用和有一天和同官叶某某退朝,并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徐行。酷暑天方中,用和行进越缓慢,叶不能忍受,说:“你为什么不骑马?他用和说:“你热吗?“叶说:“然也。他对用和说:“我与你热,马却不热吗??结果还是不骑马坚持步行。其性度如此。
【关于山西古代名人的诗句】
1.山西有那些古代诗人
1、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2、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3、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4、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5、卢纶
卢纶(739-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
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参考资料:-山西
2.山西的古代名人都有谁
帝王·诸侯·嫔妃
黄帝尧舜禹晋王唐叔虞晋献公晋文公重耳贾南风刘渊石勒刘武周武则天杨玉环
文人名士
·春秋战国·荀况韩非豫让
·秦汉魏晋·纪信郭泰裴秀郭璞裴松之慧远法显班婕妤
·隋唐五代·王绩王勃宋之问王之涣王翰王维卢纶柳宗元白居易白行简温庭筠司空图
·宋元明清·米芾孙威孙拱元好问白朴关汉卿乔吉郑光祖罗贯中薛碹傅山程康庄阎若璩陈廷敬张敦仁
文臣武将
·春秋战国·赵盾百里奚孟明视廉颇蔺相如李牧
·秦汉魏晋·霍光郅都卫青霍去病尹翁归张敞冯奉世王允关羽张辽徐晃贾逵贾充温峤贺拔岳温子升斛律光
·隋唐五代·裴矩薛世雄薛举裴蕴裴寂温彦博尉迟恭裴行俭薛仁贵裴炎狄仁杰张守圭裴耀卿郑注裴度郭崇韬王全斌折从阮
·宋辽金元·杨业毕士安田绍斌呼延赞杨延昭王嗣宗杨文广文彦博狄青司马光王彦赵鼎郝经贾鲁吕思诚
·明清·乔宇王琼任环杨博王崇古王国光麻贵王家屏曹变蛟韩广张慎言杨继宗毕振姬于成龙田六善刘璋孙嘉淦田呈瑞康基渊崔纪栗毓美祁俊藻徐继畲
3.山西的古代名人
山西省古代著名人物:
史前:蒲伊(尧师)、尧、舜、禹
先秦:箕子、傅说、叔虞、晋武公、荀息、重耳(晋文公)、狐偃、介子推、祁奚、赵盾、董狐、程婴、韩厥、魏绛(魏庄子)、师旷、羊舌肸、董安于、尹铎、赵鞅、智伯、豫让、赵毋恤、猗顿、尸佼、蔺相如、荀况(荀子)、赵雍、李冰
汉魏:郅都、卫青、霍去病、霍光、班婕妤、温序、郭泰、郭大、卫觊、王烈、关羽、张辽、贾逵、乐详、王昶、王沈、裴秀、貂蝉、徐晃
两晋十六国:贾充、孙楚、王浑、王济、裴頠、贾南风、郭璞、邓攸、温峤、鲁胜、卫铄(卫夫人)、孙盛、孙绰、郭澄之、慧远、法显、刘渊、刘聪、刘曜、石勒、石虎、慕容永、卫玠
南北朝:周续之、裴松之、王玄谟、裴骃、柳恽、裴子野、王僧辩、拓跋珪、拓跋焘、拓跋宏、王慧龙、王遵业、尔朱荣、贺拔岳、昙鸾、高欢、高洋、斛律光、王峻、裴让之、唐邕、独孤信
隋唐:薛道衡、王通、薛世雄、薛举、裴蕴、裴寂、刘武周、王劭、裴矩、温大雅、王珪、裴世清、武士彟、王绩、尉迟恭、王方翼、王勃、窥基、裴行俭、薛仁贵、裴炎、武承嗣、狄仁杰、武则天、武三思、宋之问、薛稷、薛曜、薛讷、张守珪、王之涣、裴耀卿、王翰、王鉷、封常清、王维、王昌龄、薛嵩、王缙、卢纶、吕温、柳宗元、白居易、白行简、王播、王涯、裴度、张彦远、吕洞宾、柳冕、温庭筠、唐彦谦、司空图、张果老,杨玉环
五代:李克用、朱全忠、郭威、李存孝、荆浩、郭崇韬、李存勖、安重诲、李嗣源、史匡翰、石敬瑭、武漳、刘知远、刘崇、刘承钧、李筠
宋辽:司马光、王全斌、党进、王溥、刑抱朴、杨业、刘继元、呼延赞、毕士安、文彦博、郭若虚、杨延昭、杨文广、高克明、狄青、孙复、刘羲叟、司马池、司马康、王居正、王诜、王彦、马远、萧照、赵鼎、杨存中
金元:胥持国、郝天挺、胥鼎、高汝砺、杨云翼、陈规、雷渊、孙威、宋德芳、刘祁、刘郁、元好问、段克己、段成己、麻革、李俊民、张德辉、陈赓、郝经、薛景石、许国祯、许扆、关汉卿、姚天福、孙拱、白朴、溥光、高克恭、察罕、同恕、刘致、乔吉、贾鲁、吕思诚、萨都刺
明朝:高巍、侯琎、罗贯中、薛瑄、常伦、陈卿、乔宇、王琼、李瀚、周鈇、任环、杨博、孔天胤、王崇古、张四维、王国光、褚鈇、王家屏、张养蒙、麻贵、张铨、曹于汴、张凤翼、孙传庭、韩爌、鲍承先、张慎言
清朝:白胤谦、贾汉复、程康庄、朱之俊、傅山、于成龙、于准、戴廷栻、阎若璩、吴雯、吴琠、张泰交、范鄗鼎、陈廷敬、田从典、李毓秀、裴幰度、刘璋、任举、孙嘉淦、宋廷魁、徐昆、张佩芳、康基田、祁韵士、李銮宣、张敦仁、曹顺、栗毓美、祁贡、仝卜年、张穆、祁世长、杨尚文、徐继畲、乔松年、范守义
4.有没有赞美山西名人的诗词,像“自古山西猛士乡,史册不绝载良将
出塞虞世南详细内容到百度里查上将三略远,元戎九命尊。
缅怀古人节,思酬明主恩。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
扬桴上陇坂,勒骑下平原。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
轻赍不遑舍,惊策骛戎轩。凛凛边风急,萧萧征马烦。
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雾锋黯无色,霜旗冻不翻。
耿介倚长剑,日落风尘昏。----------------------------------------------磐蛭?>?22_5【杂诗二首卢象详细内容到百度里查家居五原上,征战是平生。
独负山西勇,谁当塞下名。死生辽海战,雨雪蓟门行。
诸将封侯尽,论功独不成。君家御沟上,垂柳夹朱门。
列鼎会中贵,鸣珂朝至尊。死生在片议,穷达由一言。
须识苦寒士,莫矜狐白温----------------------------------------------沁园春刘过详细内容到百度里查玉带猩袍,遥望翠华,马去似龙。拥貂蝉争出,千宫鳞集,貔貅不断,万骑云从。
细柳营开,团花袍窄,人指汾阳郭令公。山西将,算韬钤有种,五世元戎。
旌旗蔽满寒空。鱼阵整、从容虎帐中。
想刀明似雪,纵横脱鞘,箭飞如雨,霹雳鸣弓。威憾边城,气吞胡虏,惨淡尘沙吹北风。
中兴事,看君王神武,驾驭英雄。-------------------------------------------沁园春刘过详细内容到百度里查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
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人在油幢,戎韬总制,羽扇从容裘带轻。
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龙蛇纸上飞腾。
看落笔四筵风雨惊。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
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沁园春何梦桂详细内容到百度里查衮衣绣裳,彤弓卢矢,山西将门。自雪岭蓬婆,夷成坦道,炎州蜓獠,剗去连营。
吴越儿童,江淮草木,七见元戎识姓名。争知道,这一隅斗大,尚借麾旌。
西风吹下天声。看万骑貔貅入井陉。
彼山棚魍魉,雷霆震击,海濒赤子,天日开明。事业方来,乾坤无尽,千古英雄不偶生。
从兹去,看云台翼轸,麟阁丹青---------------------------------------------------------可以了吧。
5.描写山西的古诗
1、《五台山》——北宋张商英
五顶嵯峨接太虚,就中偏称我师居。毒龙池畔云生懆,猛虎岩前客过疏。
冰雪满山银点缀,香花遍地锦铺舒。展开坐具长三尺,已占山河五百余。
译文:巍峨的“五台”台顶直通向神妙的天宇,清凉的奇境恰是我佛师最为惬意的居处。毒龙池畔盘绕着翻卷滚动的祥云,猛虎岩前尘世的俗客踪迹稀疏。
满山的冰雪犹若纯净的白银装点,遍地的香花铺就了锦缎一般的画图。舒展开的僧衣纵然仅止三尺,但却已占尽了无边的风光大好的沃土。
2、《游石壁》——金代郝天挺
绝壁秋容胜,荒坛冷气清。野僧留客饮,山鸟罥人鸣。
已极登临兴,无穷今古情。浩歌一樽酒,四海共升平。
译文:古寺周遭的绝壁秋色浓浓,荒寞的佛坛却有些冷气清清。备好酒饭的山僧殷勤留客,喧闹的野鸟就在人前人后飞鸣。
登临的兴致已然达到了极点,也迸放了抚今思古不尽的幽情。让我们举起杯来长歌一曲,祝愿那四海的安宁天下太平。
3、《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4、《登鹳雀楼》——唐代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译文: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远离尘世间。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5、《过阳泉冯使君墓》——金代元好问
一笛悠然此地闻,住山还忆大冯君。已看引水浇灵药,更约筑亭留野云。
前日褒衣笑皤腹,今年宿草即荒坟。东邻谁举游岩例,秋菊寒泉尚可分。
译文:一缕轻柔的笛音就从这里飘入耳中,住进了静寂的道院越发思念大来冯君。早已见识过你引自清泉浇植的灵药,也曾经相约筑一座山亭挽留散淡的闲云。
不久前还调笑宽袍富态大腹便便的你,到今年旧日的草莽竟化作凄凉的荒坟。看东邻是谁人也在比齐隐逸的高士,将秋菊寒泉料理得依然是那样分明。
6.山西的著名诗人及其名句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年九年进士,又举博学鸿词科。官礼部员外郎,因参与变革的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死,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武则天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死。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试,押官韵,八*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是“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7.中国古代山西籍诗人及其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从秦白起至白居易太祖白建时止,其祖辈世居于太原。白居易虽随曾祖父、父亲曾从韩城、长安迁居到华州下邽,但一直自称“太原人”。《白敏中墓志铭》中“逮今为太原人也”一句可以印证。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太原人。“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的王之涣,尽管一生仅遗诗6首,却是代表盛唐诗风之作。尤其是描写山西风物的五绝《登鹳雀楼》,更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以致楼以诗名,诗因楼传。
王翰,山西太原人,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710)进士。七绝《凉州词》为传世佳吟。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现存一百八十多首,而绝句占了一半,七绝犹为出色。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人,唐朝诗人,外号“诗佛”。唐开云九年(721)进士。善七五绝。
柳宗元(775-819)字子厚,山西运城人,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面,有极高的造诣。
温廷竺(812—866)本名歧,字飞卿。山西祁县人,晚唐著名诗人,词人。风格清丽,大多书闺情。
卢纶(748—800)山西永济人,唐代宗大历时,多次考进士未中,只做过一些小官。边塞绝句人们尤为喜欢。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字子安。今山西万荣。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8.列举两个山西古代有名的文人及其作品,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之涣(688-742)字季淩,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做过县主薄、县尉等小官,由于遭人诬陷,一度放弃当官,四处漫游。
他的诗与高适、岑参、王昌龄齐名,风格也相似,内容大多描写边塞风光,表现出热情进取的人生观。王翰生卒年不详,今山西太原人。
唐朝诗人。进士出身,唐玄宗时被招为秘书正字,后来被贬为道州司马。
生性豪迈,能文善诗,尤其以写边塞诗闻名。王维(约701-761)字摩诘,今山西永济人。
唐朝著名诗人。做过左拾遗、尚书右丞等官。
晚年参禅信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他多才多艺,在诗歌、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
他的山水诗大多描写空寂、宁静的自然景色,刻画细致,生动传神,韵味十足,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今山西运城人。
二十五岁中进士。当时唐顺宗希望依靠翰林学士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
革新损害到宦官的利益,握有兵权的宦官迫使顺宗让位于宪宗,王叔文被杀。参与革新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先后贬至邵州、永州、柳州。
柳宗元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山水游记和寓言小品尤其有名。
他的诗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卢纶(748-约799)字允言,今山西永济人。
唐朝诗人。几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中,后来做过几任小官。
他的诗多数写送别和酬答,也有一些优美的风景诗。最被后人称赞的,是他那几首反映边塞生活的绝句。
著有《卢纶诗集》“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武则天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死。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
每入试,押官韵,八*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
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亦作词,是“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聂夷中(837年—884年?)字坦之,山西省永济县人。
871年进士,曾任华阴县尉。流传后世作品不多,但一首《咏田家》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劳苦大众的艰难生活:“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白朴(122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
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诗《桃花》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其故里有多种说法,山东东平罗庄、山西太原、清徐、祁县、福建建阳。目前尚无确切最终定论。
其墓地也有山西清徐、福建建阳等处,另有祠堂、纪念馆等。傅青主(1607~1684)本名傅山,字青竹,后改字青主,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
邵敬讷的作品多少钱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