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什么含义
【人物|马克·李维:由爱而生的勇气,足以抵抗世间所有的孤独】
和很多人一样,我知道马克·李维也是《偷影子的人》开始的,这本书曾经长踞各种畅销书排行榜。
当读到第二本《伊斯坦布尔假期》的时候,我就真的喜欢上了这位作家。我一直觉得能那样细致入微地体察、观照人物内心的,只有心理学家能做到。
他对自己的事情十分内敛矜持,很少在公开场合透露太多。关于他本人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马克·李维到访过中国,我也只能通过那少有的几篇新闻稿来试图了解这个人。
“在我给我儿子写的书里面,我不会给他讲一些大道理,而让他成为一个他想成为的人,有希望、有欲望去为世界创造价值和一些人文情怀的东西。”
2014年,他在上海做签售会。那个真正“偷影子的人”,马克·李维的儿子LouisLevy也一起到访中国。
马克·李维的处女作《假如这是真的》(IfOnlyitWere
True)的写作初衷,是希望儿子30岁的时候能了解爸爸30岁时的心情。这部小说后来被导演斯皮尔伯格改编成电影《宛如天堂》(又名《出窍情人》)。
现实生活中,父亲和儿子不可能是同龄人。但是儿子30多岁的时候去读父亲当年写就的作品,便可以以同龄人的身份对话,儿子也许会在书中找到共鸣。“在那个时候,我们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朋友。”
他说:“在我生命的终点时,我更希望被人称为他是一个好父亲,而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我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17岁就成名的作家,当我不是一个天才的时候,仍然可以通过努力来成功。”
他18岁开始为红十字会服务六年,22岁创办影像合成公司,30岁前开设建筑师事务所。37岁处女作获得认可纯属意外之喜。
37岁之前,马克·李维的生活与写作无关,他也从未幻想过自己会成为畅销书作家。前几十年的人生与文学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在某个时刻选择写作。多年后,他才会回忆起过往的经历和文学上的熏陶都是在为小说创作做积累。
37年足以让自己和世界达成谅解,没有迫于生计的困窘和追名逐利的焦灼。温柔地体谅每个普通人内心的孤独,最大化地了解身边的世界。
这是任何一个17岁的少年都做不到的。所以,幸好不是年少成名。
“我不是摇滚歌手,不需要被崇拜的感觉,我一直用一种谦卑的态度恭候我的读者。”
马克·李维是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法国作家,曾连续12年获得“法国年度最畅销小说家”。如此备受读者欢迎的流行作家,却一直处在法国主流文化圈边缘。
文艺评论家们指责他的作品是“沙滩文学”。旅居美国的马克·李维只说:“我想批评我的那些人内心是渴望成为畅销书作家的”。
有人问马克·李维是否会涉及更加严肃深刻的话题,以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说:“我很肯定这辈子和诺贝尔奖无缘,就我而言,读者的厚爱比文学奖更有意义,文学奖对我来说顶多是壁炉上的摆设。”
“我仍然希望经历我人生中比较美好的时刻和痛苦的时刻,因为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更好的塑造了我自己,成了今天的我。”
他在红十字会工作6年,见到太多意外的死亡,切身感受到生命的无常。22岁去美国创办一家电脑影像合成公司。公司倒闭后,他回到法国开设建筑师事务所。
他此后作品中对于生命的深刻理解,对医生和建筑师这两种职业了如指掌,都和那些年的经历分不开。他从来不后悔此前的职业经历。
对于生命中的痛苦和挫折,他也都释怀。
“我认为所有的这些经历都构成了我今后写作的一些素材。”
他说:“我并不清楚灵感是从何而来的,也许是突然而至,也许是潜藏于心”。
所有的经历都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回赠给你。
“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当我不在了,孩子会说我是个好爸爸,妻子说我是个好爱人,朋友说我是个有趣的家伙。”
读者说“马克李维的书总会给人一种无名的感动和治愈。”他的幸福源泉又从何而来?
他对儿子Louis的爱是真的,即使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儿子依然与他亲近。
他完成处女作《假如这是真的》后,在妹妹的鼓励下,这本小说才得以出版。
他的祖母是一位能干的慈善家,曾捐献了自己的房子,建立了土耳其第一座女性医院。
他拿到人生的第一笔工资,感到非常骄傲,想立刻与外婆分享。
外婆却说:“因为你马上就要成人,在你的人生中重要的不是钱,而是在你生活中将会做些什么。特别是当你到了我这个年龄,怎么样去看待你的人生”。直到外婆去世,他才明白这些话的意义。
他的父亲是犹太人,曾参与过反抗德国纳粹的活动,为此历经磨难。16岁的马克·李维猛然发现原来谦逊内敛的父亲是个英雄。
父亲却说:“我不是英雄。孩子,我只是在做正确的事而已”。
“最终,笑到最后的还是我们。我们战胜了对手,是因为我们在伤痛过后还有能力继续去爱别人,我们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相信爱是代代相传的信仰。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是心怀仇恨,还是内心充满爱。而仇恨是人性倒退的表现。”
这些话让他永生难忘。
多年后,妻子对他说,既然你想写你父亲,别等到他去世之后再写,你会后悔的,在他活着的时候,把他的故事讲出来。半年后一部描写年轻人抗击纳粹的小说出版,就是《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
只有生活在爱与被爱的环境里,才能在得知世界阴暗和人性凉薄之后依然散发出温柔的体谅。
“当时我并未饰演任何角色,我在纸上倾吐的都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15岁的马克·李维在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才惊觉原来故事可以如此诱人。
马克·李维说:“小时候的我很害羞。写作可以将内心不能说的事情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写作是一个能够治愈抵挡羞耻、矜持的方法。
他写作的最大动因来自于内心的需求和渴望。小说自成一派,很有辨识度。
他说,写作让你“来到另外一个世界,那个一切皆有可能的世界”。
他从来没有描写主人公的外貌,希望读者能从文字中解读出充满画面感的情节。
他在写作中敢于尝试不同的风格——悬疑、冒险、爱情喜剧等。
他的写作中通常会涵盖两个要素:一个是旅行,另一个是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或者说是奇特经历。
他所有的小说其实都在讲城市的孤独感。但他把孤独感写得清新脱俗又饱含生趣。
他说,不用在乎目的地,写作的真谛在你旅行的过程中,才会慢慢体现出来。
他喜欢写普通人在无法自如面对的环境里,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释放的人性力量。
他说,当一个作家开始写作时就认为自己可以治愈人心是狂妄的。“我所能做的,只是写下发自我内心深处的故事。”
他说,关注别人时获得的快乐比关注自我的时候更多。我的写作灵感都来自于日常生活,我喜欢观察和聆听周围所发生的事情。
他说,写作真正的困难,是必须进入他赋予生命的每一个人物,观察、倾听、言语、感受。
他说:“写作是最接近我内心的事情,让我开始真正为自己而工作,这是一份让人充满激情、永远不想停下来的工作”。
他说,写作是自由的时刻和巨大的分享。但是他也说潜心创作的那几个月他与世隔绝,孤单而痛苦。
大多数人都有无人能懂的孤独和无法排解的寂寞。但又在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和对身份的追寻中获得疗愈和救赎。
她期盼我找到一份让自己快乐的工作,不论我在人生中作出什么选择,不论我会去爱或是被爱,都希望我会实现所有她对我寄予的期望。——《偷影子的人》
我以前从来也不敢想象竟然会如此地爱你。你进入我的生命,就好像繁花总会怒放,夏天终于来临。——《与你重逢》
不留下一句话就这么离开,这比抛弃他更加残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背叛。——《第一日》
失去所爱的人确实很可怕,然而最可怕的是未曾与之相遇相知。——《第一夜》
所有的一切都不能重来,所以才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人的一生所爱,是要和舒服的人在一起,而不是和梦想的人。——《如果一切重来》
不能因为一个人温柔体贴就和他共度余生,那个能够跟你相伴终老的人必须让你感到震撼,让你开怀大笑。如果他温柔体贴,那当然更好了,但也只是更好而已!——《幸福的另一种含义》
失恋之苦确实让人痛不欲生,然而真正的不幸,其实就是你的生活像荒漠一般贫瘠。——《她和他》
你轻轻滴拂过我的灵魂,你改变了我,你让我忽然产生了爱人与被爱的渴望,我怎么能原谅你呢?——《伊斯坦布尔假期》
但是我对你的未婚夫没有任何不满,他很完美!只是我更希望看到在你的生命中,能有一个男人让你疯狂,哪怕他浑身都是缺点,而不是一个因为有一些优点就赢得你的人。——马克·李维《那些我们没谈过的事》
华东师大法语系教授袁筱一曾这样评价过马克?李维:马克?李维让中国人想象中的“法式浪漫”有了名副其实的着落。
马克·李维小说中有浪漫的爱情,一见钟情或冥冥注定。有温暖的亲情,充满误解或相互体谅。有恒久的友情,不离不弃或生死相依。
在他的世界里,你真的会相信“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李维什么含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