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什么
【教什么?怎么教】
1、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语文教学目前的现状是教学内容僵化,教学随意性过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会教什么就教什么,喜欢教什么就教什么。流行什么就教什么。表现出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有好些教学内容都是低水平的重复。例如比喻句,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教比喻,到高中三年级还是教比喻,每年都在教,每册书都在教,每课都在教,结果大家都知道,考试的时候学生不一定会。不是教的太多了学生不会,而是每一次教的都是蜻蜓点水。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我们需要知道每节课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而学生又在学什么?特别是公开课,教师总想上出新意来。一堂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是学生散乱地找东西,表演了一翻;教师额外地讲东西,展示了一场。教师教的过程非常完整,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非常单调。如果把一堂课录下来,再把教师活动的部分剪掉,还能剩下些什么?条条大路通罗马,问题是你得到达罗马。如何有理据的确定教学内容呢?主要有两点:一是依据体式,二是根据学情。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要教给学生积累、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以阅读为例,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法是不一样的,要按文体特点进行阅读教学。例如《七根火柴》是这篇小说,不是一般的小说,是小说中五十年代的主旋律小说。其中有一个无名战士,同学们在探讨时,提出了如下疑问:作者为什么不给这个战士起个名字呢?叫张三李四王五都可以啊,给小说中的人物起个名字对作者来说不是轻易而举吗?有的同学说了,作者不知道那个战士叫什么名字。不是还有党证,包着火柴的那个党证吗?党证上不是有名字吗?还有个同学说那个战士牺牲的不值得,他可以先划一根火柴,救活他自己,然后找部队。这就是学生不理解的,就是教师需要教的。其实作者不给那个战士起名字是有深意的。中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那个战士只是千千万万牺牲的红军战士的代表,红军战士不能划这一根火柴,这根火柴是党的财产,作为个人就是牺牲也不能动的。阅读这样的小说要依据那个时代主旋律小说的特点去理解。还有的同学问,假如那个无名战士不是恰好碰上掉队的卢进勇,或者是卢进勇再迟来半个小时,那个战士牺牲了怎么办?老师说如果你懂得什么叫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小说,你就会知道那个无名战士不把应该交待的话交待完作者是不会让他牺牲的。这不能理解为是编造,应该是那个时代主旋律小说的特点。备课备什么?备教材、备学情。作为一个常态的读者,他怎么读?有没有先把文章分成几段,归纳了段大意再去细读与感悟的,有没有从中间某一个教师认为的重点段先读的。有人说这是学生常态的学习,那好,学生考场上是怎么样子的?一段文本,一些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得最多的分数。学生应该怎么读。这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方法。教师不妨认真想想,语文的常态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应该考虑我教的这些有没有用,我教的这些对不对?我教的这些学生会不会。自己先读一读文本,能读懂的要考虑学生懂不懂?不能读懂的要再读,反复读,细细品味,除了这个方法还有什么?你想啊,考场上不会的你不反复读书你能去问谁啊?一个普通读者晚上躺在床上读书不懂的东西不反复读还能去问那个老师啊?我们教了学生好几年语文,真正教给他们应对考试和以后学习阅读的方法了吗?如果没有教对,就应该好好想想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是不是应该教学生最想学会的东西。当然,如果是常态的课堂和常态的学习,我们还可以教给学生不同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向老师请教,同学讨论,利用媒体查阅读资料等都可以。自己先明白学生可能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学生可能有困难的地方,学生可能欣赏不了的地方,学生可能读不懂的地方,把这些作为教师应该教的地方。学生不喜欢的地方,让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地方,让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帮他读好,这就是语文教学应该重点教的内容。二、语文教学为什么要教这些?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学反思的问题。把自己的教学对象化,反思自己做过的事情。进行有效、自觉的、深层的、系统的反思。想法决定做法。教师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带着问题,对优秀教师的成功课例进行反思,反思成功的课例为什么要这样教;然后对照自己的课例进行自我诊断,以理论知识为支架进行反思。反思的关键是要知道老师备课时是怎么想的,上课时是怎么想的。课后再想想自己原来想教什么,课堂上实际教了什么,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这才是教学反思。记三年教学反思可以成为名师所说的教学反思和我们每次课后为了应付而勉强写成的那两三行文字不是一个概念。有个老师在公开课上用11分钟时间让全体同学读了很长的一篇课文,方法是组织全体学生齐读一遍,理由是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朗读能力。问题是全体读一遍是不是就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训练学生朗读能力也很重要,问题是训练朗读是训练学生会朗读的地方呢还是训练学生不会朗读的地方呢?成功与失败都不是无缘无故的。研究优秀课例,借助理论研究,研究自己原来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是怎么想的。原来是怎么做的,以后将会怎么做?例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长相思》一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边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此无声”这词教什么?咱们语文老师考虑怎么教?特别是只有文本没有参考的时候你怎么教,教什么?王老师当时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也没有参考,在飞机上,读这篇词。诗要吟,词要唱。这是文体特点,要教。生字生词是语言积累,要教。好的句子要教,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要教,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要教。学习的方法要教。于是王老师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借助注释,读懂词意;二是展开想像,读出词情;三是互文印证,读懂词心。首先是要求学生读对生字、读对多音字、读对停顿、读出味道和感觉来,并思考两个问题:身在何方,心在何处?读出身和心的分离,身和心的矛盾。然后老师吟唱这首词,让学生想像家乡的画面和情景。情感是需要依托的,通过家的一些细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勾起来,然后去感悟作者能不能这样静静的思念家乡呢?然后引导学生去关心一个词---碎,战事的紧急导致不能回到家乡,甚至不能静静地想念家乡让作者感到心碎。第三阶段用另一首古诗去印证: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身在征途,心在故园。男儿为国尽忠不能尽孝的意蕴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普通教的师不是才能不够,而是想法有问题。不是不会上,而是不会想,这种现象并且是大范围、长期性、集团性的。关乎阅读的内容,以起点为感受是对的,但不能一直在起点上,需要提升,作者的情感就在语文课文之中。用2---3个实在的教学环节让作品在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中逐渐展开。想法不改变,只从形式上追求是不会到位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试图建立的不是学生与这篇文章的关系,而是学生与文章所描述的外延的关系。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是让学生建立体验作者描写的这种美的链接,而是费尽心思要求学生链接北大的荷塘,链接学生自己到北大看了荷塘后也能有朱自清那样的体验。而没有想也许亲自去看了以后会发现和感觉到那是个臭水塘。三、语文教学怎么教?教学一节好的语文课其实就是各个教学环节的优化,如导入、目标、导读、总结与作业等方面的优化。1、导入的优化:导入课的方法很多,例如题目导入法,《将相和》将是大将,本文是指赵国大将军廉颇,相是指宰相,本文是指赵国宰相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既然是和好,那么肯定有有矛盾的时候,那么他们有什么矛盾,为什么会有这个矛盾,又是什么情况让他们和好了?一下子就导入了课文核心。有的导语听见很美,但与课文没有多少联系,游离于课文之外,这样的导课我们宁可不要,也不要强加。2、教学目标的优化:依据课文特点,依据文体特点学习品析语言的方法,教会方法,然后让他用你教会的方法去学习。作为一个教师,心中特别应该有一个方法目标,同样一个问题,不同年级是不一样的。应该考虑七年级教会,八年级提升,九年级拔高。3、导学过程的优化:导学思路艺术化,教材处理语文化,导学方法科学化。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思路设计。例如《紫藤萝瀑布》可用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赏析板块式结构设计;《桃花源记》可用景美---人美---人情美---故事美的线索性结构设计;海轮《我的老师》可用浏览---感悟---精读---积累的反复式结构设计;《十三岁的际遇》可用理解一篇---突破一点---记诵一段的选点式思路设计等等。例如用选点突破式结构教学《三拳打死镇关西》选什么?当然是那三拳。作为语言品析的范例,三个比喻,各不相同,各有精彩。为什么要打镇关西,打了以后又怎样?选准一点,造成突破,然后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把语文上成语文课,不能让语文上成热热闹闹的环保课,上成充满热爱的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的语文味是从对字词与具体文句的赏析中散发出来的。不能忽略教材的工具性,而过多地关注人文性,他们是一个整体。不能片面的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借此而不去考虑对文本的深析,考虑专题组元对文本的影响,考虑不同年级对教材的影响。同样一篇李白的《静夜思》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教法是不一样的。再如“淡化文体的要求”也不是说脱离文体去随便的教。4、拓展和作业布置的优化:拓展的优化是引导学生走近名家,读懂名家,悠悠中华情,触动我的心。作业布置也应该是异彩纷呈的。语文课是有限的,教师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语文教学每节课都是有缺憾的,但我们愿意在这缺憾中做永远无憾的追求。四、语文应该怎么学?1、学习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运用,课程标准中倡导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但是要注意,用词是倡导,而不是说必须与唯一。也不是说绝对不能使用接受式学习。当讲则讲,才是语文的本色。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是相辅相承的,如果每个人都没有独立学习,小组合作会有结果吗?不能不改革,也不能光改革,还要注重实效。学习方式本身不分好坏,每种方式都可能成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像中国像棋里的每一个棋子,只要运用得法,在一定的环境下,每一个棋子都是具有大的杀伤力的,无所谓个棋子更有力量。有时候,准确的讲解也非常有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引导,但本质是都应该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也不是自己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制定学习目标、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对学习进程和学习方法能够自我调控。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主意识发展上的我想学、我能学、我会学,我能坚持学。普通教师对课标的学习是不够的,对课标的研读也是不够的。课程标准是一个理想的课堂,但层层打折后在课堂上落实到学生身上的甚至连五折都不到。例如新课程改革不提倡死记硬背,但是不是就是不背?“积累”是什么意思?是记住,可是除了背,还有什么方法能让学生记住。不提倡死记硬背是指把知识放在扎实地教语文知识,把知识渗透到语文知识的体系中,让知识成为一个有逻辑、有感情的东西。2、学习语文,关键的东西就是要有两只语文眼,一颗语文心。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学习语文有先天的条件。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时常提醒同学们,你能学会的。面对一篇篇的课文,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读书,读通、读熟、读懂。语文教师其实就是一张嘴,学生在课上爱听,听懂了,就对了。教师的一言一行,每天都在熏陶着他们。王玲玲老师说,如果学生喜欢你,你就成功了一半。什么是语文,语文就语言文字---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在纸上的是文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可以学语文。更多的需要在活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品味词语。2009年中央气象台播报的天气预报说气象意义上的秋天只有12天,秋天珊珊来迟,冬天又不期而至。在很活的环境中学习珊珊来迟和不期而至两个词语,一下子就明白了。至于写作就是有感觉就把它写出来,不说假话,不无病呻吟,不说空话大话。
教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