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百度百科
【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太平镇郑氏族谱开字辈后怎么排。】
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太平镇郑氏族谱开字辈后是周泰宗明万代发。与重庆大足字辈一样,郑氏族谱字辈如下:
福建泉州惠安: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
福建泉州安溪: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
重庆大足:永世长朝惜文兴大国昌天才开周泰宗明万代发。???
湖北十堰:德建明兴顺道隆华日昌。???
湖北广水:文章华国申名远忠厚传家世代长。
四川凉山:赢征思虎国山经朝万天永在成加显首本后循环。??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
至2006年,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按人口排序郑姓在中国大陆为第二十一大姓(在台湾地区是第十二大姓)。大陆郑姓人口约为936万,约占大陆总人口的0.78%。
扩展资料:
历史发展
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
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
-郑姓
【历史上有姓郑的皇帝吗?】
没有姓朕的皇帝,但郑姓出过几位宰相,如郑愔、郑珣瑜、郑余庆、郑注、郑朗等。
1、郑愔
郑愔(?-710)唐诗人。字文靖,河北沧县(属沧州)人。卒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十七岁举进士。武后时,张易之兄弟荐为殿中侍御史,张易之下台后,被贬为宣州司户。
唐中宗时,任中书舍人,太常少卿,与崔日用、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人称“崔、冉、郑,辞书时政。”唐初流行《桑条歌》,其词有“桑条韦也”之句;明韦后妄图篡位,以《桑条歌》为其“受命”这证。
愔迎合韦后之意,作《桑条乐词》十首进献,擢升史部侍郎。景龙三年(709)二月,升任宰相;六月,因贪赃贬为江州司马。翌年色结谯王李重福阴谋叛乱,预推重福为天子,愔自任右丞相不久败邙,被诛。
2、郑珣瑜
郑珣瑜(738年—805年),字元伯,河南荥泽(今郑州市)人。唐代宰相。少孤,值天宝乱,退耕陆浑山养母。
代宗大历中以讽谏主文科高第,授大理评事,累迁吏部侍郎,为河南尹,清静惠下,颇有政绩。进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顺宗立,以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忧愤而卧家七日不出。罢为吏部尚书,数月病卒,谥号文献。
3、郑余庆
郑余庆(745年-820年),字居业,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唐朝宰相。
郑余庆出身于荥阳郑氏北祖小白房,进士及第,早年曾入严震幕府,历任山南西道从事、殿中侍御史、兵部员外郎、库部郎中、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后以中书侍郎之职拜相,授同平章事,不久被贬为郴州司马。
永贞元年(805年),郑余庆再次拜相,授尚书左丞、同平章事,因得罪权臣被贬为太子宾客。此后,他历任国子祭酒、河南尹、兵部尚书、太子少傅、山南西道节度使、太子少师、尚书左仆射、凤翔陇右节度使、司空,封荥阳郡公。
元和十五年(820年),郑余庆进位司徒,并于同年病逝,追赠太保,谥号贞。
4、郑注
郑注(?—835年),本姓鱼,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县)人,唐代大臣。
冒姓郑氏,时称“鱼郑”。出身微贱,诡谲狡险,以医术游历江湖,得宠于襄阳节度使李愬,结交监军王守澄。
元和十五年(820),郑注进入京师,狐假虎威,交结朝臣,官至昭义节度副使,权势熏灼。
太和八年(834年)九月,唐文宗身患风疾,不能讲话。郑注治疗后,病情好转,颇有成效。从此深得圣眷,如鱼得水,利用欺诈手段,巩固宠信,加拜太仆卿,兼御史大夫。
太和九年(835年),迁工部尚书,充翰林侍讲学士,力劝唐文宗册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以分散王守澄权力。协助唐文宗处死王守澄后,出任凤翔节度使,并与李训秘商,以图一举消灭宦官势力。
甘露之变发生,亲率五百亲兵赶赴京城。不久,听闻李训败死,仓皇逃返凤翔。不久,为监军张仲清和押牙李叔和设宴所杀,尸体送往京师,枭首兴安门。
5、郑朗
郑朗(?一856)唐宰相。字有融,河南荥泽(今郑州市)人,郑珣瑜次子,郑覃弟。穆宗长庆元年(821)登进士甲科,入迁右拾遗。
开成中,擢起居郎,累迁谏议大夫,为侍讲学士。会昌初,任给事中,出为华州刺史,迁定州刺史,入拜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出为鄂岳浙西观察使,进义武、宣武二节度使。
后入朝历工部尚书、御史大夫,复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迁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兼修国史。大中十年(856),因病辞职,官终太子少师,卒赠司空。
——皇帝
——郑姓
郑姓百度百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