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也在其中

三堂网 > | 发布时间:2023-07-28T07:11:37 更新时间:2025-01-01T09:39:36

【静思语人都是在原谅自己的那一分钟】

《静思语》

第一篇《说时间》现在就是最好时机

[做人的开始]每一天都是做人的开始,每一个时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时间成就一切]时间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业,也可以储积功德。

[时日莫空过]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日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

[为善竞争]人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

[蒙蔽的自由]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微无觉知。

[时间如钻石]时间对一个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钻石般珍贵;但对愚人来说,却像是一把泥土,一点价值也没有。

[生命在呼吸间]佛陀说:“生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法挡住死期,让自己永住人间。既然生命去来这么无常,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补充它,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是否发挥了良能?]人间寿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为人间发挥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行善要及时]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时间无法遮挡]怕时间消逝,花了许多心血,想尽各式方法要遮挡时间,结果是:浪费了更多时间,且一无所成!

[停滞不前,终无所得]人都迷于寻找奇迹,因而停滞不前;纵使时间再多、路再长,也了无用处,终无所得。

[充分利用生命]一个人几十年的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实在很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

[不当睡中人]平常无所事事,让时间空过,人生就会在懈怠、睡眠中慢慢的堕落,良知良能也就这样睡了一辈子——如此的生命,只能叫做“睡中人”。

[用毅力安排人生]用智慧探讨人生真义,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自我掌握时空]圣人与凡夫的境界,最大的差异在于圣人可以自我掌握时空。

[前脚走,后脚放]人命非常短暂,所以要加紧脚步快速前进,不可拖泥带水;切勿前脚已经落地了,后脚还不肯放开。“前脚走,后脚放”意即:昨天的事就让它过去,把心神专注今天该做的事。

[不执着过去]一直停滞在昨天、过去,就会产生杂念和执着顾恋之心。人一旦时时刻刻回忆往事,便会痛苦、怨恨、瞋怒、不甘心……。

[守住当下]不论在人间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将心念停留于过去的成就;不论施人多少,亦莫讨人情、求报酬。过去的留不住,未来的难预测,守住现在,当下即是。

[谨守本分]未来是妄想,过去的是杂念。要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有历练的强打者]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第二篇《点然我们的心灯》如月?如镜?如水

[心如明月]心要像明月一样,有水就有月;心也要像天空一样,云开见青天。

[用心观、用心听]用宁静的心态,观大地众生相,听大地众生声。

[境转心不转]心如明镜。虽然外在景物不断转变,但镜面却不转动,此即境转而心不转。若心随境动转不息,则人我是非皆成昏扰,不能自己。

[镜子的良能]镜子,是用来鉴照体影像的;但必须镜、物相离散,方能清澈映照。

若物体点镜或尘封境面,即使景物在前,亦难清楚映照。

[心如明镜]人心如一面镜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因尘世懵懂,浮尘所染而面目全非。

[点燃心灯]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远离人我是非]人之“心思”如镜。欲求得智慧、明辨事理,必须远离人我是非烦恼,此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保持开朗的心念]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则展现于周遭环境,都将是美而善的。

[人心似水]人心要像水一样,看似绵软柔弱,却涵力源源,不能切断。

[播下好种子]人的心地就像一亩田,若没有播下好的种子,也长不出好的果实来。

[天堂和地狱]天堂和地狱,都是由心和行为所造作。我们不要怕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心正邪不侵]心无邪思,意无邪念,则常自在;心正邪不侵。

[时时好心,时时好日]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心中时时保持正念,任何时间、方位都是吉祥的。

[心志守持于道]心志若能守持于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则,即使透彻千经万纶,亦如空花水月,一事无成。

[心无定性]三心二意无定性,四处绯徊不专精,尽管条条道路通长安,却永远无法到达终点!

[散乱的心]人心的散乱有两种:一是昏沉,一是浮动。昏沉是糊里糊涂空过时日,无所事事涣散体力,懈怠、懒惰、昏睡、不肯精进……。

浮动是心念不定、见异思迁、摇摆不止、浮沉、动荡、放逸、无法安静……。

[多用心]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

[患得患失]众生都有心病,拥有的人烦恼“失”,没有的人忧虑“得”;患得患失,即成忧愁。

[心病难治]身体的病较好治疗,怕的是心病;有了心病,行、住、坐、卧都不得安宁,浑身不得自在,甚而吃不下、睡不着……。

[以佛心看人]以佛心看人,周遭遍地人人皆是佛;以鬼心看人,则处处都是狰狞的鬼影。

[心无挂碍]身若一无所有,则心一无挂碍——没有得失的牵绊、没有物质的积累,心灵自然没有挂碍。这是圣者安住的境界,也是学佛者所求的境界。

[凡夫心]所谓凡夫心,即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别心。

[断贪]凡夫就是喜欢追求神奇鬼怪,心才会乱。其实修心很简单,只要[断贪]——哪一个人心乱不是为了贪?

[佛心清澈无碍]心、佛、众生其实没有差别,佛并没有比我们多一只手、多一双脚,所差别的只是佛心清澈无碍,真如自在;而凡夫心因有世界尘埃染着,看不清真实的面貌。佛心又像保险箱一样,保管贵重的东西不让它遗失;而凡夫心却如垃圾场,有害无益的东西积存一大堆,使自己痛苦不已。

[有色彩的心]

众生心即凡夫心,也就是有污染、有色彩的心,色彩抹净即佛性。

第三篇《关于慈悲》伤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

[宽容与悲悯]

悲即是同情心。能互相宽谅、容忍,表现一分宽心、爱心,即是悲心。最幸福的人生,就是能宽容与悲悯一切众生的人生。

[喜舍得欢喜]

没有数字的代价,即为“无量”。

不辞劳苦的付出,便是“大慈悲”。

付出劳力又服务得很欢喜,便叫做“喜舍”。

[子乐拔苦]

慈悲喜舍这四个字,分开而言:慈喜是予乐,是教富;而悲舍是拔苦,是济贫。

[清净的大爱]

慈就是爱,是清净的大爱。

“无缘大慈”,是指没有污染的爱:他与我虽然非亲非故,而我却能爱他;爱得他快乐,我也没烦恼,这就是清净的大爱。

[同体大悲]

众生虽与我非亲非故,但是他的苦就是我的苦,他的痛就是我的痛。苦在他的身,忧在我的心;伤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这就是“同体大悲”。

[以爱心仁德为体]

佛陀讲慈悲,是以爱心仁德为体,以诚正和睦为用。

[慈悲形象化]

把慈悲形象化,付诸具体的行动。

[慈眼视众生]

要慈眼视众生,把无形化作有形,把理论化成行动。时时刻刻拿出一分“我们不去救他,谁去救他”的大慈大悲济助精神,能如此尘世亦可成为净土。

[悲智双运]

慈悲是救世的泉源,但无智不成大悲。有智慧才能发挥无穷的毅力与慈悲,此即佛法中的“悲智双运”。

[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妙法是:是智慧流露出来的方法;真正的慈悲是:以智慧的力量去推动济世志业的心愿。

[一日菩萨]

能救人的人就叫做菩萨。把握一日的付出,即是一日的菩萨。

[化无形为有形]

菩萨精神永远融入众生的精神。要让菩萨精神永远存在这个世界,不能只有理论,必须有实质的表现;慈悲与愿力是理论,服务众生的工作是实质的表现。我们要把无形的慈悲化为有形、坚固、永远的工作。

第四篇《开启“智慧”,播“善”种》清净的莲华

[心中的莲华]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

[自觉与自性]

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与佛同等的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都能修持慈悲与智慧。

[戒定慧]

学佛必须遵守佛陀教育我们的三个原则:戒、定、慧。戒是生活行动的宗旨,用来教诫我们不做坏事;行为不发生差错,心就有定力,精神就会统一,如此就可产生智慧。

[有情众生]

有智慧的人,即是觉悟后的有情众生。

[学佛要学定]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产生。人常为外境所影响,即是定力不够,学佛即是要学定。“定”用现代语讲,就是庄严敬自强。

[聪明与智慧]

聪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聪明只是一种计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贪婪诡诈也是聪明的象征。

[得失与舍得]

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

[能舍就能得]

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心境完全不同。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无限的快乐;不能“舍”的人就会有“失”,失去心境的安宁。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慧。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便无从产生智慧。

[福慧双修]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双手万能]

智慧与烦恼,好像手心与手背。其实二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无法拿东西,若反过来用手心,则双手万能。

[一念之间]

善是利益,恶是损害。一念之非即种恶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日日行善]

心田多播善种,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可减少一枝杂草。土地不耕种,杂草必丛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时时行、不断去行。哪怕只是举手投足,也要存一分善念。

[尽本分,做好事]

做好事并不是为了求名,也不是为求功德。抱着“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

[没有分别心]

善字的意思是适度、刚刚好。不偏不倚、不极端、不会爱得太过分,也不会产生怨恨心。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不平等的分别心——对自己所爱的人,能以智慧除占有的感情;对自己不爱或不投缘的人,则能尽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对待。

第五篇《迈入人格升华的境界》无染的爱

[爱!最有价值]

人生什么最有价值?就是爱。把牺牲当作享受,能够付出爱心的人,永远都很快乐,而且活得有意义。

[幸福的人]

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不要封闭自己]

不要封闭自己。你要先去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

[自爱爱人]

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在下的人。

[爱人宽一寸]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在人生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

[大智要若愚]

倘能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就不会惹祸伤身。所以做人应该吃点亏,做个大智若愚的人。

[柔和的心]

把气氛的心境转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转换为爱,如此,这个世界将日益完美。

[人人皆不可施]

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而是一分虔诚的爱心。

[人性的真善美]

人生最悲哀的感受,莫过于“人有眷属,唯我独无”。因此,菩萨道行者说:“你们看待世间一切众生,应该把年老者当作自己的父母去孝敬他;年龄与自己相近者,就当作兄妹姐妹去敬爱他;年龄比较幼小的,则当作自己的子女一般去爱护他……”这是人性中最高杰、最真、最善、最美的爱。

[无烦恼的爱]

爱,决不能夹杂着烦恼,因为有烦恼就会有污染。

[爱,不要想回收]

要培养一分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回收,就不会有烦恼。

[无所求的爱]

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能够永久存在的,是那分无形、无染且无求的爱。

[对子女要放心]

父母过分爱子女的心力,会反射成为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心。

[爱要浓淡合宜]

清茶淡香,即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浓,则若得喝不下。世间的情爱也是如此。

[不要沉迷爱欲]

爱,在人心中常觉得奇缺,常觉得饥渴难饱足,像饿鬼一样。沉迷在爱欲中,将永远没办法满足。

[谈长情,说大爱]

要谈情,就必须谈长情——觉悟的情;

要说爱,就必须就说大爱——解脱的爱。

[大我的爱]

佛陀鼓励我们要有大爱,要爱得透彻、爱得普遍,尽虚空遍法界,达到冲破自我,和合于大自然同体大我的爱。不要像泥泞一样,有色彩、湿黏黏的。

[人人爱我,我爱人人]

拥有宗教思想的妇女,应把身心培养得像月光一样慈悲柔和。扩大自己的心胸,燃起智慧之光,使每个人与你相处,都像沐浴在清凉的月光中,这样才能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之爱的真谛,迈入人格升华的境界。

第六篇《谦虚、柔忍、争与和》饱满的稻穗

[饱满的稻穗]

佛陀常警惕弟子:即使已达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像稻穗一样,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

[智慧人生]

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诚意、谦虚的态度。有智慧才能分辩善恶邪正,能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无我]

修行最主要的目标即是无我。若能缩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尊重你、接受你。

[尊重自己]

唯有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勇于缩小自己。

[崁在对方的心上]

缩小自己,要能缩到对方的眼睛里、耳朵里,既不伤他,还要能崁在对方的心头上。

[勇于担当]

一粒细沙就扎到脚,一颗小石子就扎到心,面对事情当然就无法担当。

[看淡自己]

看淡自己最般若,看重自己是执着。

[忘了]

众生有烦恼,是因为我执的关系。以“我”的自私心理为中心,不但使自己痛苦,也会影响周围的人跟着痛苦。忘我,才能于修身养性中,造就健康、幸福的人生。

[不能低头的人]

不能低头的人,是因为一再回顾过去的成就。

[爱中有忍]

爱是人间的一分力量,但是只有爱还不够,必须还要有个“忍”——忍辱、忍让、忍耐,能忍则能安。

[受人欢迎的人]

要做个受人欢迎和被爱的人,必须先照顾好自我的声和色。面容动作、言谈举止合宜得体。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修养忍辱得来。

[忍耐和付出]

修行者的本分事是忍耐和付出,因为修养原是个人应有的行为。

[哪个人不苦?]

人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说苦是因为他不能堪忍!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世界堪忍]

娑婆世界又译成堪忍世界,意即要经得起磨练、能忍耐,才有办法在世间自在地生存。

[忍而无忍]

忍不是最高的境界,能够忍而无忍,才会觉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

[宽柔待人]

做事,一定要秉持“诚”与“正”的原则;而待人,则要用“宽”与“柔”的态度。要以宗教者超然的形态,宽大的心胸来容纳任何人。

[真正的圣人]

真正的圣人,既强又柔。他的强是柔中事刚,刚中带柔;柔能调服众生,刚能坚强已志。

[常行慈忍]

人若能以“慈忍”施行于家庭和一切众生,人间便会散发“透彻之爱”的光芒。

[争是一个不安的字]

争,只能“为善竞争”、“与时日竞争”——一旦争的对像从自我投射到别人身上时,争就成为一个很不安的字,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伤害的因子]

竞争蕴藏了伤害的因子。只要有竞争,就有前后之分、上下之别、得失之念头、取舍之难,世事也就不得安宁了。

[没有真正的赢家]

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争了就乱了,乱了就犯错,犯错就容易失败。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心胸狭窄,处处障碍]

人们往往就是太执着,而有分别心。是你、是我,划分得清清楚楚,以致对自己所爱的拼命去争、去求、去嫉妒,因为心胸狭窄,所以处处都是障碍。

[真正有功夫的人]

一般人常言:要争这一口气。其实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把这口气咽下去。

[不争面子]

培养好自己的气质,不要争面子,争来的是假的,培养来的才是真的。

[人事皆安]

人,大多数有名利之心,与人争、与事争、如能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人事皆无争,则世界亦安。

[一字和]

能一字“和”,则无往不利,无事不成。

[和则是非不生]

人能“和”,则是非不生。出世之事业能永垂不朽,亦源自一字“和”。

第七篇《“逆境”、“是非”观》“无明草”与“增上缘”

[持宽临逆]

逆境、是非来临,心中要持一“宽”字。

[人生的灯塔]

世间事要做得圆融并不容易,没有历经逆境的事,不值得作为我们人生的灯塔。

[逆增上缘]

逆境在佛教中称为“逆增上缘”,碰到逆境时,应心生感激——可遇不可求啊!

[人事考验]

人事的艰难与琢磨,就是一种考验。就像一支剑要有磨刀石来磨,剑才会利;一块璞玉要有精石来磨,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静心]

修行一定要经得起磨练,将混乱的心磨练成静心,使自己在动的境界中不动心。

[永恒的功课]

修行,是分分秒秒、日日年年,永恒不已的功课。就如做事,亦要经过无数次的磨练。

[不要轻易被伤害]

要原谅一个无心伤害人的人,不能做一个轻易就被别人伤害的人。

[摒除已见]

人常因于已见。知音就是真理,不是知音就变成是非。

[看清自我]

人最难看得见的,就是自己——平日都是张头目发睛向外看,对别人秤斤论两、说长道短,殊不知自己也在其中啊!如能跳脱开来,把自己也当成观看的对象,事理才真能看得清、分得明。

[无碍]

对人有疑心,就无法爱人;对人有疑念,就无法原谅人;对人有疑惑,就无法相信人。

[相信别人]

多一分对他人的疑虑,就少一分对自己的信心;否定世间的一切,自己的信念也将随之消失。

[宝贵的一课]

是非当教育,赞美作警惕;嫌弃当反省,错误作经验——任何批评,都是宝贵的一课。

[感恩对方]

别人骂我、不谅解我、毁谤我,反而应生起一分感恩心,感恩对方给自己修行的境界。

[纯正的心]

纯正的心不怕别人毁谤,只要做得正、做得诚,别人的毁谤反而更能升华自己的人格。

[善解是非]

非来变为是,恶来即成善,任何是非皆善解之,则无是非。听到任何是非,要视为修行之增上缘,万万不可堆积在心中长无明草。

[去除习气]

假如每个人都能把我慢、我执、无明去除,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产生是非!

[活的大藏经]

要将是非当教育,不要将人事当是非。前者能将种种不顺心的行为转化为重组自我的利器,后者只会让你觉得人生很痛苦。其实,每天的琐碎事务都是活生生的大藏经。

第八篇《自“贪欲”说起》烦恼菩提

[去贪瞋痴]

世间之所以有人我、是非、内外、事理不能调和,皆源自“贪、瞋、痴”。有此三念,故争长论短,永无休止。

[有得必有失]

欲深无底,贪无止尽。有求的意向,即有必得的心理;有求、有得的心理,就会有失的痛苦。

[填不平的洞]

世间的海可以填平,但是人的鼻下横——小小一个嘴巴,却永远填不满。

[多求多变]

多求也多变,多变也多生,多生也多灭。生生灭灭,日日年年。

[少欲少烦恼]

同样是过一辈子,欲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气力,才能满足需求;而欲望淡薄的人,少欲少烦恼,便能安稳的终此一生。

[去贪就简]

去贪就简,可使心灵得到无比的宁静与解脱。

[以理性克制欲心]

道心亦即理性。欲念如果扩张下去,就会埋没理性;理性如能发扬起来,就可以制止欲心。

[烦恼由心起]

所谓的烦恼,并非以人的生活物质作标准,而是以心境状态来分别。人若不知足,就永远处在烦恼中。

[苦恼凡夫]

人生的苦恼不分贫富贵贱皆有之。

[不知足烦恼多]

芸芸众生,本来可以相处自在,过着和乐、安定的生活。但因“心无厌足”,为了多求,难免心起烦恼,增长恶业。

[有求是烦恼]

人都是求“有”,什么叫“有”呢?有就是烦恼。

[别怕病痛]

不要把病痛看得太严重,心有烦恼,则无法解脱。

[视痛为劫]

痛有两个词:一个是痛快,另一个是痛苦。而对痛苦时,要“痛快”,也就是视“痛”为“劫”。“痛”去“劫”消,则病痛反能带来“劫后归来”之快。

[重生]

死掉过去的烦恼心,生出今日脱脱境界。

[学习平常心]

要学得“平常心”。一个人若有平常心,则无论遇到任何环境及挫折,都能真正安然自在。了解世间的形象本就如此,自然不会害怕惶恐或忧愁苦恼。

[不要将人事当是非]

心如要常常保持快乐,就不要把人与事当成是非。有些人常常起烦恼——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的接受。

[扩大心胸]

把心胸放开,自然就可断除烦恼。为何人会有烦恼?是因为心胸狭窄,容纳不了不喜欢或是比自己能干的人。

[少发脾气]

发脾气对内对外都是烦恼,对内自己起烦恼,对外困扰他人。

[转烦恼为智慧]

透过恼转成智慧,这个烦恼才有意义。

[人生如一本书]

将所有的病苦、困难或烦恼,当作人生最好的教育,也当作是人生另一种“再充电”。每天过日子,就像读一本书一样地掀开每页纸;而每天所遇到的人事或烦恼,就是这页纸上的一句铭言或一个警语。

[尘境皆无性]

禅门中有一则公案,说明凡事担心、害怕,是痴执的表现。

有一位禅师在打坐时,忽然出现一个境界——看见一个没有头的人,禅师当下说道:

“无头,头不痛”,说罢境界随即消失。过了一会儿,又出现一个没有身体,只有头和四肢的形相,禅师言:“无腹无心,不饿也不忧”,随后境界又消失了。没多久,又出现一个没有脚的形相,禅师言:“无足不乱跑”,言罢境界全部消失。禅师因而悟到——“尘境皆无性”。

[烦恼即菩提]

自己也在其中相关文章:

梦见人很多很多人在忙着,梦见很多人在干活是什么意思
梦见人很多很多人在忙着,梦见很多人在干活是什么意思

梦见人很多很忙碌的场景暗示着梦者内心的焦虑和迷茫,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引导。我们从睡眠学和心理学角度解读了这种梦境,并提出了应对方法。睡眠学角度梦见人很多很忙碌,其实...

玻璃心的星座排行 你是不是也在其中
玻璃心的星座排行 你是不是也在其中

双子座人之所以会显得玻璃心,是因为他们很难做到将自己的玻璃心与别人分享。可是,他们很少会将自己的心事与他人分享,或是强迫他人替自己保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很少会将内心情...

关于梦见办喜事又办丧事,梦见办喜酒又办丧事
关于梦见办喜事又办丧事,梦见办喜酒又办丧事

梦见办喜事又办丧事、梦见办喜酒又办丧事,在中华古代文化中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梦境,被广泛解释为遭遇人生大事转折或意外变故。这个梦境即是好兆头,亦是霉运之兆。在这篇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