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少如老师
【武派太极推手技术要领】
推手旧名打手,含义较为广泛,为适现今读者之习贯,本文也改称推手。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派太极推手技术要领。
武派太极推手技术要领
早期推手程式比较简单。武澄清(1800年?1884年)在《打手论》中曾有记述。他说:"初学打手,先学搂、按、肘。此用搂、彼用搂;此用按,彼用搂;此用肘,彼用按??二人一样,手不离手,互相粘连,来往循环,周而复始,谓之?老三着??并注?搂?本音楼,牵也??俗音吕。?武澄清的《打手论》不仅记载了打手的程式动作、练习方法,还可从中得知太极拳的专用名词??字那时有,尚用?搂?字来代替。
在?老三着?的基础上,武派太极推手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在理论方面,武禹襄、武澄清、武汝清、郝月如、徐震、郝少如、闫志高、陈固安、姚继祖等先生都有著作,尤其是武、李两家以及郝月如等前辈的打手理论、早已成为太极拳界共同财富,为众多习者所推崇。其次是推手的形式,根据实战时步法需要灵活多变的客观存在,将一进一退的步法衍化为进退各三步半。后来根据教学需要又增加了推手和大。陈固安先生在太极缠枪的启发下创编出多种缠手,增加了四斜大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武派太极推手的。限于篇幅,本文着重介绍一下进退各三步半的活步推手为多,其他推手程式和要求,可参阅拙作《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有关章节。
武派太极活步推手的程式是懒扎衣为基础,糅合云手、倒撵猴等拳势组合而成。下肢的攻防运用主要是棚、、挤、按四手,因此必须遵照《打手歌》?棚挤按须认真?的要求,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每一手都要周旋中规,折旋中矩,开合迎送,随曲就伸,神贯两膊,一前一后,一上一下,皆须灵活自如,中节合拍。
下肢步法是进退各退三步半。初习时为了练习下肢的沾连粘随不丢顶功夫多为合步。如甲右足在前,乙则左足在前。甲右足在乙左足外侧。甲进步先进右足,再进左足,踏在乙的右足外侧;甲的第三步右足要踏在乙的裆步中间。第四步是左足跟半步,落于右足后侧(如搭手时左足在前则先进左足,依次再上右足、左足,方法同上)。退步一方是先退后足(设为右足),依次再退左足、右足,第四步左足仅后撤半步,成左虚步。
?
武派太极推手技术要领
?
武派太极推手技术要领
这种进退步法看似简单,其内涵却十分丰富。现摘要述说一二:
1、两腿进退步距以能保持自己重心稳定为宜,不可过大过小。横距以本人两胯宽度为准,两足不可落在一条直线上,以免影响步法稳定。进退根据对方动势,略缓随;切勿单调地直线进退。
2、行进要保持一定水平,不可忽高忽低。向前一步扣脚要低,几乎是擦地而行;出脚劲点在脚踵,落步则似踩物;退步略高,支撑腿要松柔,身躯重量要落在足心涌泉,与地相吸,如同长在地上一样。
3、两腿要分清虚实,然而?虚非全然无力,有预动之势;实非全然占煞,含上提之意。?虚中含实,实中有虚,左右相系,互为主辅,保持自身中心稳定,力矩平衡,步法合度,进退有方,周身才会自然协调。
4、要气沉步稳,举动轻灵,进要迅捷则人在不知不觉中,而我已至,避其锐而击其虚,迫彼?退之则愈促?;安静则自守稳固,转折虚无,令人?进之则愈体体长?,找不着实地,而不知所攻。外形虽有进退之分,然以进为主,进中含退;退也是进,退中隐有进机,虚实变换,随心所欲,务要占住有利地位。将要发人,步须暗进,一寸为先,整体协调。
以上所述是活步推手中对上下肢的要求。由于武派太极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阴阳为本,中庸为用,均匀、平衡、整体等观念贯彻。
武派太极推手技术要领
以上所述是活步推手中对上下肢的要求。由于武派太极拳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阴阳为本,中庸为用,均匀、平衡、整体等观念贯彻于推手之始终,因此,推手和走架一样要遵照武禹襄制定的身法要领: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裹裆护臀,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双掌各管半个身躯,守中用中,劲敷前节,三梢合一,气势腾挪,转关闪战,做到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身合,身与手合,手与脚合,脚与胯合。与人推手相触不重(沾),相行不散(连),相揉不硬(粘),相合不悖(随),不丢不顶,不抗不匾,起承开合,轻灵圆活,随曲就伸,无过不及,缓急应随,随人而动,虚实开合,因势而异,?五技?(踢、打、跌、拿、掷)?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练用结合,在实践中不断?默识揣摩?,明规矩,守规矩,脱规矩,合规矩,乃至攀登太极拳艺之上峰。
武派太极推手大体上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练习程序。
开始练习以顺遂为主。王宗岳《太极拳论》云:?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走"是走化来力,不是闪躲逃避。我以中定之劲为支点,以意领牵其力,或棚或捋,彼力量强,我则运转灵活,顺势走化,引进落空,造成人背我顺之势,再粘随来力伺机发放,迫其败北。欲达此境,须先求自身柔顺,动作规范,要在走架上多下功夫。如果躯体肌健未能柔活,拳势动作不能顺遂,推手时就不可能意在人先,舍己从人,动急急应,动缓缓随,开合迎送,得机得势,故致柔求顺为第一要义。
其次再练逆中求顺。在练好顺遂基础上进而练习变逆为顺的功夫,在人顺我背的劣势下,我通过身法的虚实变化,腰胯的抽掣转换,由背(逆)变顺,对方由顺转背为我所制。这是练习推手的进一步功夫。
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指出走架打手?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这段话十分重要,走架打手如欲得机得势,就须手、眼、身、腰、步?完整一气?。一旦身法散乱,偏倚失重,纠正之法?必于腰腿求之?,说明腰腿在走架打手中的重要,是指导推手中变逆为顺的理论指针,应当认真揣摩研习。
再次是熟练着劲的虚实开合变化。《十三势歌》云:?因敌变化是神奇?。习拳以练体为法,推手以应用为术,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重点练习,习者业已掌握着劲的要领,应进一步有针对性地结合有关拳势研求着劲的变化。要知着形诸外,劲蕴于内,劲是着的劲力,着是劲的载体,二者不可须灾相离,做到表里如一,变化自如,才算完美。在此阶段仍是"舍己从人",但从人是为了由己。郝月如老师在《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中说:?若彼欲往左,则我以意领其往左;彼欲往右,则我以意领其往右;若彼欲进,则我以意牵引其而进;彼欲退,则我以意顺其而退??能达此地步?,乃能?左重则左虚,有重则有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外观之似是从人,但其内劲为我控制。我是内外结合,周身和协,外功运作娴熟,内劲忽隐忽现,稳中有变,?因敌变化是神奇?。
再进一步练习应以空灵为主,即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级功夫。左、右、上、下、前、后、虚、杳、高、深、长、促,处处空灵,毫不托力,欲达此境,外则身法轻巧,手捷眼锐,身灵步稳,内则神气贯通,反应机敏;与人相触,运我虚灵,虚实开合,中节合拍,来力处处落空,欲进不能,欲罢不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陷重围之中。我欲以巧胜人,须在轻灵上下功夫。
循此继往,可臻玄妙之境。
顺、逆、变、空、玄的练习教程,在于说明各个阶段的练习要点,并非截然分开。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郝月如等前辈的打手理论应当贯彻始终。惟有在拳论的指导下,明拳理,知用法,按照要求,用心研求,由初学渐至熟练,由艺粗渐至艺精,工愈久而技愈精。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欲攀太极推手拳艺高峰者,惟有?工用无息法自休?,舍此岂有它哉。
【如何从太极操走向真正的太极拳?】
如何远离“太极操”?关键是在明拳理。我师爷杨禹廷生前常说:“练拳就是练的一个理”。太极拳之所以取名太极拳,是由于太极哲理是编撰太极拳的理论根据。太极哲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太极图像。这是前人对宇宙生成认识的象形图示,天圆地方,方圆相生,所以,图像呈圆形,内含类似鱼形的阴、阳两个图案,义蕴着对立物共存于统一体中,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此消彼长,相互转化。而且阴鱼的小圆眼是阳,阳鱼的小圆眼是阴,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无处不是阴阳对立的统一,无处不是太极。
二、太极图说。用文字来阐述,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开头提到的话:“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我的恩师王培生常说,为了练好太极拳,就必须深入探讨太极哲理,譬如,什么是无极、太极?太极与无极是什么关系?什么是阴和阳?什么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的相互转化?什么是动,什么是静?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又是怎么回事?等等。
总之,太极拳是圆的运动,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规律。引用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郝少如的话:“何谓太极拳?简单的说:太极,是由人体内在的物质所产生的辩证运动;拳,是肢体动作的外形运动;太极与拳,即内形与外形的运动辩证统一结合。必须以内形的运动变化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即用太极运动支配拳的运动,这便是太极拳。如果只有外形的运动,而没有内形(太极)的支配,只能称之为拳操。而不能谓之太极拳,所以练太极拳必须求达内外运动的统一,使之名副其实。”这段话,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我们为什么要远离“太极操”。
太极拳家李琏先生(吴图南先生的嫡传徒孙)在他的《太极拳练架真诠》一书中说:“‘无极’是一种形式,而‘太极’是在这种形式中存在的物质能量。中国古代哲人认为气就是一种物质能量的体现,故曰,太极者,气也。”李琏在这里明确点出:人体内在物质就是气。而武学宗师孙禄堂先生,在他1924年出版的《太极拳学》里,更是早就说过:“以无极式为之根,以太极式为之体,斯二者,乃拳中万式之基础”。又云:“太极拳乃研求一气伸缩之道”。他具体说到:“人生天地间,本藏有先天之元气??,所谓中和之气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川流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阴而阳,阳而阴。一气活活泼泼,有无(并)不立,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孙先生的这番精论,对太极拳练的是什么(气),有什么特点(由内达外,内外协调一致),怎么练才算正确(学拳需明理,明理才能得法,此外还需勇气,毅力,精神),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和精确的概述。
为了加深印象,下面我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援引几则资料供大家进一步思考:
2003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第十一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太极拳兴盛中潜藏着危机》的文章,文中谈到,现在的太极拳“失去了技击含义的把握,致使套路演练中的武术特征逐渐淡化,而套路动作的艺术化、体操化倾向势必不断的增强,因此有演变为套路体操的危险??可能经历10-20年的兴盛时期后,太极拳将踏上没落之路”。这是2003年全国武术科研论文报告会上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
其实,类似观点,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见诸报刊。1992年《武当》双月刊,连续三期刊登了美国太极基金会会长周宗桦先生的文章,周先生写道:“我在台湾学练太极拳垂10年,来美国后免费授拳15年,直至最近才悟出我自己练的的都是有太极拳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的‘太极拳’。为了宽广视野,我曾多次专程前往台湾、香港、中国大陆寻师访友。到过很多地方,会见过很多人??但说来令人失望??,只有现已过世,那时已102岁的吴图南先生依然身轻体健,精神矍烁,为太极后学提供人证。”这位周先生在文中呼吁:“您要延年益寿吗?就学吴图南的虚领顶劲吧”。他还发出以下惊人之语:“现在再不追根寻底,穷本溯源,太极拳必将名存实亡,沦为如旁人所批评的,老人拳、健身操了。”
无独有偶,就在周文发表的这一年2月,《武术健身》杂志上,有一篇张义敬的《太极拳的沉思》,文章中说:“近几十年来,我们在太极拳上的成就之一,就是有学不完的套路,初学者就成天昏天昏地的跟着套路转,只看见形式,不知其内容,”文章最后担心今日之太极拳“只强调外形动作的规范化,而不考虑怎样以太极内功内容作为规范化的标准”,会“只有太极拳的躯壳,并无太极拳的灵魂”。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援引了这么多资料,目的只是想说,张镜明提出“如何远离太极操”,不是无事生非,张站长心存高远,看到了当前太极拳兴盛中潜藏着的危机。
以上是我今天想说的第一部分内容——说理的部分,下面,再谈谈远离太极操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我要借花献佛,向大家推荐陈氏太极拳名家冯志强老师新编的《陈氏太极拳入门》这本书。此书说的道理并不局限于陈氏拳,而是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当然其他门派前辈专家也有类似的专著和言论)。冯老师在书中说,“练拳需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等等,主张习拳必须先从站好无极桩入手;要在站好“无极桩”的基础上,进而把“阴阳开合的认真求索”落到实处。冯老师的《入门指引》和《入门说要》作为解决远离太极操的可行方法,易懂好记,学起来方便,盼大家结合实践,仔细研读体悟。
再下来,我想联系几个大家日常锻练中存在的问题,研讨一下怎么练才是“太极拳”,怎么练就是“太极操”,共同体悟一下“拳”与“操”的区别:
先谈一谈,大家盘拳时,有些式子虚实不分。比如打左右搂膝拗步时,右掌、左掌前按,随着重心逐渐转换,后腿应该由实变虚,逐渐舒展,可是不少同志后腿没有舒展到位,也就是说没有松开松净,还有一些力量在支撑着,结果两腿虚实不分,双重了。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说十要》中提到:“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武式太极拳》一书“身法要点第13条”中也谈到两腿虚实必须分清,而且虚中要有实,实中要有虚。书中还说“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说起双重之病,实乃习练太极拳者必需解决的大问题。从练体而言,本身双重,必然导致“滞”,不灵活了;从应敌对待而言,彼此双重必然导致“顶”。只能是力大胜力小,也失去太极拳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意?了!因此《拳经》要求,“虚实宜分清楚”。
那么,虚实是什么呢?虚实即阴阳,打太极拳时,阴阳虚实无处不在,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两手之间,两脚之间,手脚之间,两手两脚之间等等,所谓周身处处皆虚实。虽然周身各处虚实反应的形式极为复杂,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如上虚则下实,前虚则后实;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以两腿间的关系而论,若左腿为虚则右腿为实,右腿为虚则左腿为实;以两手两脚之间的关系而论,则“三虚抱一实”??等等。
太极拳运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以搂膝拗步第5动“左掌下按”和第6动“右掌前按”为例,我的老师王培生在传授时提示:设对方用右脚向我踢来,我左掌下按,不是左掌着意往前下使力,而是以左掌食指为引导,于别处作功,左掌自然产生一种既松且沉的下按劲,对准其膝盖骨往前下按去(这里特别说明,这个所谓的“别处作功”,即右腕松力,向上提至右耳旁,意想右虎口要贴上右耳门,接着松右肩坠右肘,两眼注视左食指指尖,重心在右腿,意在左肩)。此动是左掌顺势去下按对方的膝盖,待机而发,而第6动右掌前按,则是在前动左掌下按的基础上,因对方一脚踢空,必向其前下落步,落在我下按手的侧旁,我则趁势进左步,用左阳陵紧贴其右阴陵,并迅即抬头看着对方身后,发右掌进击其面或胸(王老师特别强调:眼往那里看,掌往那里发;掌往那里推,不是想推对方的动作,而是想外三合,肩、肘、手与胯、膝、足,一一相合)。
此动所发之右掌,既不要用力也不要软,以无名指引导好似穿针引线,向前够针眼(俗称打闪纫针。形容用时之快速。这就是虚中有实)。这时下面体重已由右腿逐渐移到左腿。当右掌沾上对方后,立掌,凸掌心,中指朝天,右大指与食指朝右上的第一节横纹线成水平,右臂外旋,此时意在左掌心;接着意想左掌食指往前指,中指欲与左肘尖成水平,略含向后耙搂之意。实际上是松肩坠肘,手臂一曲,左肘向侧后虚空处一沉,身子也随之下沉,同时右腿从胯到膝到足,节节舒展蹬右脚,开后脚跟,到右脚将要离开又不离开地面时为度。这时前面的右手已完全由虚变实了。
对上述右腿从胯到膝到足的变化,王培生老师以“用秤秤物,要把秤砣不断往后挪,挪到与?┏又?锞?馐贝蜃崩幢扔鳎?饔昧τ敕醋饔昧Ρ匦刖?猓?禹纫?胙棺〕樱?匦胧切樾?挪⒏樵谑实钡牡胤剑?侥芷鹱饔茫??院笞阋脖匦杷煽?樾?U饩褪呛笸扔墒当湫椋?橹杏惺档挠衫础?/p>
先贤说,以拳证道,即势明理。上述这些,无一不体现着太极拳“重意不重力”、“有前有后,有上有下,有左有右”、”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此消彼长,同生共灭”和“视静犹动,动中求静”、“一动无有不动”等道理。你要想远离太极操,练好太极拳,悟得太极之道,就必须在这方面做有心人!
下面再谈一谈盘拳中,形与意脱节的问题。
太极拳强调“重意不重力”,要求“先在心,后在身”,“意气君来骨肉臣”。也就是盘拳时,先由意动,继而内动,接着气动,最后形动,由内达外,内外协调一致。所谓“意”,就是“想“,清代中医巨著《医宗金鉴》中说:“意者,心神之机,动而未形之谓也。”打太极拳,一招一式无不是用意节节贯串循环往复,直到整趟架子结束,所以有人说,“拳”是“有形的意”,“意”是“无形的拳”。
当然,练拳时意动形随,形随意动是高级阶段,初学者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要达到“先意后形”,需要有一个过程。初学时,大家想的是努力要记住每个姿势,包括动作,顺序,要领等等,而这个“记住”的过程,就已经是“以意导体”,用意的第一步了。以后的要努力的,就是时时注意拳意够不够浓,到不到到位,长期坚持,必有进步。
再如盘拳时,每一式比比划划动作都做了,但对业余爱好者来说,不在步子迈多大,蹲身有多低,关键是在意,在精神贯注到位了没有?建议大家目前还是首先把姿势动作做对,掌握好每个式子的要领,努力体悟由内达外,内外协调一致,也就是,用内形来来支配外形,借无形来支配(影响,感应)有形。近期看到解守德先生的专著《太极内功心法》,书中提出一个“太极思维假修真”的概念。解先生说的这个“假”,指“假想”,我的理解即“想像”。按太极思维,练到一定的阶段,必须要借助内形(无形的东西)来“支配”(“影响”,感应”)有形的肢体。由此想起,当年吴图南老先生传授太极拳练架定势的第一式“太极势”(即一般叫太极起势),练到一定的阶段,就要增加“蓄外意”,站“六面劲”等的意念活动。有一天在公园,有一位同志跟我说,她练“合太极”这个动作时,两手从头维左右两侧合抱到头顶上空,徐?T往下落时,胸口既不逼闷也不难受,只是胸口有些发紧。我说,你太介意肢体这个有形的东西了。应忘掉有形的双手,借助无形的假想来“支配”(感应)有形的肢体。我建议她实作时,想像两手谨小慎微地捧着一个大气球,劲儿大了气球会炸掉,劲儿小了气球会飞了,要似挨非挨专心捧着气球,从头顶上方徐徐落下,整个过程中,不想手,就想着手内无形的气球。她按我的话一练,果然顿时心口既松快又舒服。这个例子虽小但理儿不小,如果从“操”与“拳”的区别来说,原先的练法有一点类似“操”,而后来按要求一丝不不苟地做了,应该说练的是“拳”。
在本文最后,我借用吴图南老师的话来作结束,吴老师认为:太极拳的奥妙就是一切以“意”为之。能如是,则将体会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六合,卷之藏于密”;“大小由之”之乐趣。其变化就如孙悟空的金箍棒,说大可以是定海神针,说小可以比绣花针还小能放进耳朵眼里去。这些无形无象地地道道的真功夫,是通过看不见摸不着无形的“假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刻苦修炼出。
郝少如老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