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的前因后果
【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论的是什么?】
论的是刘备是否看清局势,是否会甘居曹操之下、一同对抗袁绍,成为他手中的利刃。
当时的割据局面
由于《三国志》中没有明确青梅煮酒这段,只说了吃饭时两人对话。从记载看是灭了吕布之后,袁术病死之前,也就是是公元198年10月~199年6月之间。
结合《演义》来说,青梅煮酒发生在汉献帝赐董承血字密诏后、袁术死亡前,如果根据密诏落款“建安四年春三月诏”,袁术死亡时建安四年六月看,时间发生在公元199年3月~6月之间。再根据青梅煮酒,如果采摘熟的青梅,应该是5月左右。
如果按199年5月当时的时局看:
袁绍:攻灭公孙瓒后,占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是曹操面对的敌人中最紧要的一个。
袁术:197年称帝后,成为众矢之的,众叛亲离,手下陈兰、雷薄叛变,混不下去,将帝号归于袁绍,准备投奔在青州的袁谭。
马腾韩遂:不管是《演义》里勤王失败,还是《三国志》里进攻李傕失败,都和韩遂联合割据西凉,199年,曹操采用荀彧的建议,劝说马腾、韩遂归顺。
公孙度:以辽东太守一职割据一方。
孙策:与袁术决裂差不多快两年,正在江东发展,豫章还未纳入。
刘表:占据荆州;士燮:占据交州;张鲁:占据汉中;刘璋:占据益州;张绣:占据宛城,还未投靠曹操。
所以,两人分析时局时,刘备就点出了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基本割据一方的都点到了,而远在交州的士燮没有纳入其中,估计也是太过偏僻,人口资源稀少,除了后期孙权注意到外,其他人都没打过他的主意。
而曹操在回答中,也一一应答。袁术都混成这惨样,不足为虑,“冢中枯骨,早晚必擒之”,后来为了截击他,派了刘备出去;袁绍,虽然评价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但在官渡之战看,曹操还是比较重视袁绍;刘表和孙策还未进入气候,又因当年袁术刘表之争,孙坚中伏而死,双方结仇,曹操表奏孙策牵制刘表;马腾韩遂,曹操应该是心中有定计,同年劝降两人。至于其他人,在曹操眼中更是不值一提。
其实在《三国志》中,曹操原画,“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为何这样说,曹操心中对袁绍是有忌惮的。
前面说袁绍是最为紧要的一个敌人,因为消灭公孙瓒后,袁绍统一四州,曹操又攻陷河内,势力范围拓展到黄河北岸,加上周围敌人中,袁绍势力最为强大,两人对决已经是箭在弦上。如果曹操说我没信心,将来可能会崩,刘备还怎么投靠自己?必定是藐视袁绍,抬高刘备,这样强强联手,才能统一天下。
曹操对刘备的看重
《三国志》中记载,“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按四军将军的排位看,基本就是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底下最高级的将领了,然后礼遇有加,同车出行、坐也靠在一起,再进一步,就到当时刘关张三人的,“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了,这说明曹操是在极力拉拢刘备。
为什么拉拢刘备,一方面因为刘备的能力强,早年征伐黄巾,对抗袁绍袁术,打过吕布,曹操应该都是知道的,加上后来的博望之战、汉中之战,刘备的军事能力是不弱的。加上还有关张两人,刘备是曹操眼中的香饽饽。另一方面,袁绍势大,要想打败袁绍,必然需要更多的能臣猛将。而刘备就是曹操眼中的能臣,关张就是猛将。
所以,《汉末英雄记》开头也就有了,“曹操与刘备密言,备泄之於袁绍,绍知操有图已之意。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戒后世。”这句,明显是曹操与刘备合谋铲除袁绍一事,事情应该也是发生在青梅煮酒的前后。
同时,曹操也通过问刘备谁是英雄来试探于他,如果有称霸天下之心,不如早早除之,如果愿意甘居自己之下,那就必定是手中的尖刀,料想刘备如果投靠曹操,将来大将军和三公必有一席之地。
刘备的心思
其实刘备应该是一直提防着曹操,也不愿甘居之下,否则前面的英雄不会如此随口来说。
以刘备的眼力劲,应该能看到袁绍的威胁最大,而不会以苟延残喘的袁术打头。然后装傻充愣始终不提及自己,在曹操点破心思后,又借助“迅雷风烈必变……一震之威”来掩盖自己的慌张,让曹操觉得自己已有臣服之心,并未站在诸侯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刘备言罢,曹操才有些心安,随后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刘备奉命出击,想来,应该跟《演义》里一样,刘备趁机请命,曹操放心表示,“来日奏帝,即便起兵。”
所以,都说青梅煮酒论英雄,在我看来并不是,而是曹操论刘备,“你是否看清局势,是否会甘居我之下、一同对抗袁绍,成为我将来一统天下的利刃?”
刘备内心:要不是想着保命,还有四个人也要说上一说!
煮酒论英雄的前因后果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