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晓京资料
【求十个历史人物的简单介绍】
1,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
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
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刘备简介!!!2,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
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蜀汉王朝的建立者。
刘备出生于没落的汉朝皇室世家,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论辈分是汉献帝的族叔。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刘备集团的力量相对较弱,又无稳定的根据地,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
曾经一度寄居大军阀曹操、袁绍、刘表之下。
但刘备为人的品质和品格方面最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所以所到之处均深受礼遇和尊敬。
3,关羽(约公元160年-219年),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
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
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后人有诗称赞关羽: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4,张飞(公元168年—221年),字益德(《三国演义》中字翼德),涿郡人(今河北涿州)。
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
是演义中桃园结义的老三。
生平184年,黄巾起义,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与张飞同在其中。
三人情同兄弟,刘备坐下时,二人常不辞辛劳随身守护,有时一站就是大半天。
刘备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刘备被封为平原相,时关羽、张飞任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198年,曹操击败吕布,被任命为中郎将。
后来刘备再依袁绍、刘表,最后屯兵于新野。
几年后,刘表死,曹操南下,刘备弃新野行陆路南逃,曹操派人追了一日一夜,在当阳碰上,刘备弃妻先逃,张飞带领二十骑拒后,张飞断桥、立于河边,大叫:“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赤壁之战后,刘备夺下荆南,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到南郡。
后来刘备入益州,不久与刘璋反目。
213年,张飞、诸葛亮、赵云等领荆州兵入蜀增援。
到达江州,遇上刘璋大将严颜,严颜被张飞生擒,严颜拒降的豪气感动了张飞,被张飞引为上宾。
大军继续分定诸郡县,后推进至成都,与刘备会合。
刘备成为蜀主,赐张飞黄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缎千匹。
218年,曹操击败张鲁后,曹营名将张郃率军进入益州东北部,此地虽属益州但向来为张鲁的领地。
刘备遂任张飞为巴西太守,出兵争夺,两军对持五十多日。
后来,张飞率精兵万多人,邀张郃军交战,因山道狭窄,前后不能相救,张郃大败,弃马与十余人爬山退还南郑。
此战不仅拓增刘备方领土,更使保住蜀地门户,使益州转危为安。
张飞随即参与攻打汉中的战事。
219年,刘备据有汉中,称汉中王,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钺。
不久,关羽被孙权所杀。
221年,刘备称帝,张飞迁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
同年,刘备称为关羽报仇,东征东吴,张飞在阆中准备出兵会师江州。
临近出发时,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强(演义中写作范疆)谋杀,更带同其首级奔赴孙权,刘备闻得张飞都督有表,大叫:“噫!飞死矣。”后主刘禅时追谥为桓侯。
其尸体躯干被埋葬在阆中,头颅埋葬在云阳,并分别建有张桓侯祠和张桓侯庙。
5,袁绍,字本初。
因为祖上四世三公,故在诸侯中很有影响。
在董卓霸京师时,袁绍和董卓发生了正面冲突,便离开洛阳回渤海。
董卓想追杀袁绍,李儒对他说:“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然后曹操发檄文,十四路诸侯共伐董卓,袁绍被推为盟主。
由于孙坚的突出表现,诸侯联军攻进了洛阳。
诸侯解散后,董卓被吕布、王允诛杀。
谋士献计让袁绍将献帝迎到邺城,但袁绍怕以后事事要请奏,太过麻烦,就没有采纳。
后来曹操将献帝迎到许昌,袁绍听说后又后悔不矣。
198年,曹操正在攻打徐州的吕布。
田丰献计让袁绍攻打空虚的许昌。
但袁绍竟以他的小儿子有病拒绝出战,失去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然后袁绍起兵攻打北平太守公孙瓒,经过一番努力后,于199年终于消灭了公孙瓒。
后来刘备杀了袁术,袁绍反而和刘备结了盟。
最终刘备被曹操击溃,袁绍又收留了刘备。
然后袁绍发了讨伐曹操的檄文,并起兵白马,但先锋颜良被寄居在曹操手下的关羽斩杀。
袁绍又起兵延津,但先锋文丑中了曹操之计,又被斩杀。
袁绍闻知关羽在曹操处后让刘备去招关羽回来,关羽投奔刘备后,袁绍让刘备至汝南驻扎。
此时江东孙策病逝,孙权继位。
袁绍得知孙权无意和自己合作后就亲率大军出战官渡,以七万人攻打曹操的二万人。
但一时竟攻不下来。
第二年,曹操成功袭击了袁绍的粮仓乌巢,活捉守将淳于琼。
然后大败袁绍。
这就是有名的官渡之战。
袁绍只带几百骑逃回邺城。
然后袁绍起兵仓亭,要雪官渡之恨。
结果又被曹操打败。
袁绍回邺城后就一病不起。
次年,袁绍长子袁谭起兵攻打曹操,结果又一次大败。
袁绍闻讯后,吐血身亡。
临死前,他传位给三子袁尚。
这为以后的二袁之争埋下了祸根,也为曹操以后平定北方铺平了道路。
终袁绍一生,不过羊质虎皮一个。
袁绍在当时的诸侯中,实力最强,按说他统一天下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但他的性格使他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绝好的机会,最终在官渡之战中败给实力比他弱得多的曹操,也是必然的。
6,华佗生平生平简介: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
这考证很可疑。
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
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
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
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
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
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
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7,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
明代蕲州(今湖北蕲春蕲州)瓦硝坝人。
为古代我国乃至世界伟大的医药学家,著有药物学名著《本草纲目》一书。
李时珍出身世医之家,他的愿望是像他的祖、父辈一样,当一名济世活人的医生。
可是在当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成名,出人头地。
李时珍不敢违背父愿,十四岁考取秀才,以后三次赴武昌应试举人,皆名落孙山。
于是他恳求父亲,让他专心学医。
父亲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经十余年的刻苦钻研,李时珍三十多岁时便成为当地很有名望的医生。
一五五一年李时珍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火佥)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一五五六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
授「太医院判」职务。
此期间,他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摘录了不少医学资料。
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
但由于他淡于功名荣禄,在太医院任职未及一年,就辞职归家,专心著述。
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他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昌书籍。
三十五岁时,他就开始酝酿,并为之穷搜博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开始编写《本草纲目》。
为了弄清许多药物的形状、性味、功效等,又毅然背起药篓,带着儿子及徙弟庞宽,「访采四方」,跋涉无数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经过二十七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辛勤劳动,先后三易其稿,终于在一五七八年完成了这部闻名中外的药物学巨著。
这时李时珍已六十一岁。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风靡全国,医家视为珍品,争相抢购。
不久流传于全世界。
《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时珍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二书,也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
李时珍在一五九三年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8,
满意请采纳
【永嘉之乱详细资料大全】
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因该事件主要发生于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3年),故名。
八王之乱后,西晋政权衰弱,经济残破,社会矛盾尖锐,内迁各族趁机起兵反晋。永兴元年(304),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建立汉政权。永嘉三年(309),南匈奴两次进攻洛阳,被西晋击退。永嘉五年(311),刘渊之子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宁平城之战中歼灭晋军主力,杀晋太尉王衍及诸王公,随即第三次进攻洛阳并将之攻破,俘获晋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建兴四年(316),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
“永嘉之乱”是使中国汉地在短暂的统一后再次由统一走向分裂的重大事件。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至汉地南部,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中国北部地区则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概述内图片来源)
基本介绍中文名:永嘉之乱时间:304-316事件背景,政治背景,民族背景,自然背景,事件起因,事件经过,刘汉立国,连攻洛阳,围困洛阳,洛阳失守,西晋灭亡,事件影响,五胡乱华,南北对立,衣冠南渡,南方开发,民族融合,事件评价,事件背景政治背景武帝失策晋武帝非英明之主,平吴后纵情声色,又无远大眼光,拒绝徙胡,反接受大批匈奴归附。其罢州郡兵(大郡置100、小郡50),令地方武备废弛,连盗贼亦不能制,故胡人起兵,全无阻碍。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即持这种观点。同时,武帝以宗室屏藩而行封建制,却引致八王之乱,令晋室自弱实方。西晋疆域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前后持续七年,战火东起河南邺郡,西至长安,范围不限于中央,以致生灵涂炭,盗贼四起。中原地区虽经曹魏及晋初数十年的整饬,但尚未完全重建,逢此变故,人民战死饿死百万以上,两京破坏,令晋室国力大减。八王之乱后期,匈奴刘渊据平阳、氐人李雄据成都,晋室已告分裂。羯人石勒、王弥,更率军队乘虚流窜,蹂躏大河南北。房玄龄等编纂的《晋书》,将八王之乱视作永嘉之乱的一个主要原因。八王之乱西晋腐朽西晋政治黑暗,士大夫虽身系国家要职,为求明哲保身,崇尚清谈,相率鄙弃政事俗务,以此为清高,如王戎、王衍、乐广等,位居三公,平日不论世事。《晋书·王衍传》谓:“(王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以戮力匡天下,犹不至今日。”一切政务尽交幕僚处理,形成胥吏政治,政局一片暮气。士人缺乏气节亦是败亡关键,此与清谈强调出世有关,故当外族入侵,“衣冠之士靡不变节,未有能以大义进取者。”晋武帝钱穆《国史大纲》谓西晋由君主至世族皆无气节,如匈奴刘聪问晋怀帝为何有骨肉相残之事,怀帝说:“故为陛下自相驱除,此殆天意。”怀、愍二帝被俘,为偷生而愿为刘聪仆人。贵为三公的王衍,竟劝石勒称帝。故钱穆评谓:“君臣男女,无廉耻节,犹不如胡人略涉汉学,粗识大义。”君主和将相大臣因势变节,加速西晋灭亡。民族背景五胡内迁汉魏以来胡人内徙两汉以来,不断与西北外族作战,战后基于“柔远人也”的观念,把投降的部落迁入塞内,与汉族杂居。如汉文帝时,晁错建议用重赏厚酬招胡民实边;汉宣帝时,纳呼韩邪“保塞内附”;东汉光武亦曾徙南匈奴数万人居西河。凡此种种,皆为“容胡”措施,即使曹操将降附的匈奴分为五部;分别居于山西汾水等地,也不能挽回局势。至晋武帝时,郭钦指出“西北诸郡,皆为戎居”。惠帝时的江统亦强调关中百多万人口中,“戎狄居半”,并州匈奴五部之众,人至万万。随时会引发变乱。西晋王朝未能徙胡西晋初年,不少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渭二水流域,势如弧形,包围晋都洛阳,形势极不利。故武帝太康初年,侍御史郭钦请徙胡族于塞外,并以汉人实边以绝胡患,武帝不纳。惠帝元康元年,江统作《徙戎论》,谓若不立刻徙胡,晋室岌岌可危。亦不为惠帝接纳。当时形势已积重难返,既无法徙胡,即使要他们“各附本种,还其旧土”,亦不可能,故所有徙胡之议,成为一纸空文。加上***容许胡人移入,却不教化,只有加深胡汉两族的矛盾。胡族武装逐渐强盛东汉末,***与州郡为挽救战乱的颓势,乃以降服的胡人为兵,保卫疆土,如汉灵帝以南匈奴兵助平黄巾。魏晋***亦继承这“用胡”政策,曹操用氐族兵,又将匈奴编入军队,增强战斗力。晋武帝以匈奴人刘渊为北部都尉、惠帝更以刘渊为五部大都督。以胡人为兵,这情况于八王之乱时更普遍,如王浚,司马腾用鲜卑人,成都王则用匈奴。在用胡策略下,胡人尽知西晋国力虚实,只要时机一到,便起兵作乱。与此同时,胡族的军事实力也逐渐显现出来。晋武帝时发生的秦凉之变中,秃发树机能屡败晋军,动乱持续十年。晋惠帝时又有齐万年起事,晋廷主帅昏庸,折损大将周处。自然背景西晋自武帝太康二年至惠帝太熙元年(282-292)十年间,几无岁不旱,关中大饥,以致“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此后又发生蝗灾瘟疫,引发大规模的灾民流徙。西晋王朝对天灾应对乏力,对天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应对失当,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包括李特起义在内的一系列反抗运动,进一步削弱了晋王朝的统治。同时,北方大范围的饥馑也造成关中和晋都洛阳粮食紧张,削弱了其抵抗外部进攻的能力。事件起因在汉晋之际,内徙的胡人常受官吏压逼,《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数为小吏、黠人所侵夺”、“布在郡县,皆为吏人、豪右所徭役”。晋初仍对胡人大加赋役,于胡汉互市时,胡人常被侵渔;管治胡人的边吏,更对胡人大加杀戮,《晋书·阮种传》载:“受方任者又非其材,或以狙诈侵侮边夷,或干赏陷利,妄加杀戮。夫以微羁而御悍马,又乃操以烦策,其不制者,固其理也。”山阴令江统《徙戎论》指出:“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由此可知胡人久受汉人压逼,积怨甚深。有些胡族更“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向中央提供力役及赋税;有的被贩卖为佃客或奴隶,如山西太原,“以匈奴胡人为佃客,多者数千”;甚至到处贩卖,以充军资。如石勒少年时,即曾被贩卖至山东。故胡人“与'关中之人,尸皆为仇”。永嘉之乱的爆发,可说是胡人反抗的高峰。在永嘉之乱已露端倪时,八王之乱的胜利者司马越着意于晋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晋惠帝中毒身亡后,司马越拥立司马炽、杀司马覃,藉以打压羊皇后的势力;不久司马越与晋怀帝司马炽又矛盾激化,于是他在外安插党羽、在内威逼晋帝,结果既因所托非人使洛阳失去屏障,又因心怀不臣加剧晋廷内部矛盾,并且未能及时对刘渊和石勒进行有效打击,对永嘉之乱的扩大起到推动作用。劳干剖析永嘉之乱谓:由于“据守江南的人勤王不力,对京师不作有效的援助”。亦备一说。事件经过刘汉立国惠帝永兴元年(304),刘渊叛晋,自称汉王,上尊汉高祖与昭烈帝。怀帝永嘉二年(308),匈奴刘渊自立于平阳,建立汉国。连攻洛阳壶关之争永嘉三年(309)夏季,汉主刘渊让王弥与楚王刘聪一起进攻壶关,以石勒任前锋都督。晋将刘琨派遣护军黄肃、韩述救援壶关,刘聪在西涧打败韩述,石勒在封田打败黄肃,把他们都杀了。司马越派遣淮南内史王旷、将军施融、曹超带兵抵御刘聪等人。王旷不听施融劝阻,贸然进军,在太行与刘聪遭遇,在长平地区交战,王旷的军队惨败,施融、曹超都战死。刘聪于是攻陷屯留、长子,一共斩获一万九千首级。上党太守庞淳交出壶关向汉投降。五族内迁示意图首攻洛阳永嘉三年(309)秋八月,汉主刘渊命令刘聪等人进兵攻打洛阳,这是刘汉政权首次进攻洛阳。晋廷派平北将军曹武等人抵御刘聪,都被刘聪打败。刘聪长驱直入到达宜阳,自己倚仗着已经多次取胜,懈怠而不进行防备。九月,弘农太守垣延假装投降,夜间突袭刘聪的军队,刘聪大败而归。与此同时,王浚派遣祁弘与鲜卑人段务勿尘在飞龙山攻打石勒,石勒大败,撤退到黎阳驻扎。再攻洛阳永嘉三年(309)冬十月,汉主刘渊再次派遣刘聪、王弥、刘曜、刘景率领五万精锐骑兵进犯洛阳,派呼延翼带领步兵作为后续军队。十月二十一日(丙辰),刘聪等人到达宜阳。晋廷因为汉军刚刚失败,没有料到他们这么快又来了,大为恐慌。十月二十六日(辛酉),刘聪屯兵西明门。北宫纯等人带领一千多勇士趁黑夜突袭汉军营垒,杀了他们的征虏将军呼延颢。次日,刘聪向南到洛水驻扎。不久,呼延翼又被部下杀死,部众溃散。刘渊下令让刘聪等人撤兵回来。刘聪上奏表,坚持要留下来进攻洛阳,刘渊同意了。而司马越也环城防守。不久,刘聪自己到嵩山祈祷,留下刘厉和呼延朗代理指挥留守的军队。司马越采纳太傅参军孙询的建议,乘虚出兵袭击呼延朗,果然取胜,杀死了呼延朗,刘厉则跳入洛水而死。王弥劝刘聪撤军,刘聪不敢自行撤兵。后刘渊在宣于之的劝说下再次下令召刘聪等人回来,刘聪这才撤军。围困洛阳汉政权两次进攻洛阳失败,遂调整策略。永嘉三年(309),汉政权第二次撤兵前,王弥曾议亲自“在兖州、豫州之间招募兵士,收聚粮食”。于是,在刘聪等撤回平阳时,王弥则向南出兵。王弥出身世家大族,有号召力。在颍川、襄城、汝南、南阳、河南的流民几万家,一直被当地土著居民欺扰,纷纷放火烧城焚邑,杀掉郡守、长史等官员,回响王弥。永嘉四年(310),刘聪接替刘渊为君。同时,由于王弥等切断粮道,洛阳发生饥荒。司马越派遣使者带着插羽毛的檄文征召全国军队,让他们来救援京城。怀帝对使者说:“替我告诉各征、镇,今天还可以援救,迟了就来不及了!”然而,征南将军山简的救兵被王如打败,荆州刺史王澄亲自带兵援助洛阳,闻讯而部众不战自溃,也只好回师,其他藩镇作壁上观,终究没有军队到达。晋廷商议,多数人想迁都逃难,王衍反对。这时,石勒已南下渡过黄河,屡屡取胜。司马越在朝中丧失人心,在外担忧石勒,于是请求亲自讨伐石勒,并且屯兵镇守在兖州、豫州。永嘉四年(310)十一月十五日,司马越率领四万兵士向许昌进发,除留下必要的监视力量外,几乎搬空了洛阳朝廷。宫廷缺少守卫,饥饿日益严重,宫殿中死人交相杂横,盗贼公然抢劫,各府、寺、营、署,都挖掘壕堑自卫。洛阳失守宁平城之战永嘉五年(311),刘聪派刘曜率兵四万攻洛阳。当时晋王朝仍处于内讧中,晋怀帝派荀晞讨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病死。王衍决定秘不发丧,以襄阳王司马范为大将军统令其部,回到东海国安葬。四月,石勒率轻装骑兵追击太傅司马越的灵车,在苦县宁平城追上,把晋朝军队打得大败,又放开骑兵包围并用弓箭射击,十多万晋朝官兵互相践踏堆积如山,无一人幸免。太尉王衍、襄阳王司马范、武陵庄王司马澹、西河王司马喜、齐王司马超、吏部尚书刘望、廷尉诸葛铨、豫州刺史刘乔、太傅长史庾铨等人都被擒获。当夜,石勒派人推倒墙把这些人压死了。石勒又剖开司马越的灵柩,焚烧了司马越的尸体。洛阳之战宁平城之战后,洛阳已岌岌可危。苟晞建议迁都,但群臣因贪恋洛阳财物而劝阻。其后洛阳饥荒加重,百官逃亡,晋怀帝决心迁都,却连必要的警卫队都没有,未能成行。而呼延晏已经率领二万七千名兵士进犯洛阳。晋军连败十二仗,死三万人,未能阻挡汉军。晋都失陷永嘉五年五月二十七日,呼延晏先于刘曜、王弥、石勒等到达洛阳。二十八日,攻打平昌门。三十日,攻克平昌门,焚烧东阳门以及各府寺等房屋建筑。六月初一日,呼延晏因援兵未到,掳掠后撤退。晋怀帝在洛水安排准备了一些船只,准备向东逃难,呼延晏都将之焚烧。而王弥和刘曜也赶到了。永嘉五年六月十一日,王弥、呼延晏攻克宣阳门,进入南宫,登上太极前殿,放纵士兵大肆抢掠。怀帝出华林园的门,想逃奔长安,汉兵追上把他抓住,囚禁在端门。刘曜从西明门进城到武库驻扎。十二日,刘曜杀死晋太子司马诠等人,士人百姓死了三万多人。于是又挖掘各个陵墓,把宫庙、官府都焚烧光了。刘曜纳娶惠帝羊皇后,把晋怀帝以及皇帝专用的六方玉玺都送往平阳。次年,安定太守贾疋迎立秦王业为太子,却传来怀帝遇害讯息。司马业遂登位为愍帝,改元建兴,都长安。西晋灭亡建兴四年(316),匈奴刘曜陷长安,愍帝出降,被掳至平阳,西晋亡。晋武帝篡曹魏,到晋愍帝出降,西晋国祚仅历五十一年。自永嘉乱后,开启北方五胡乱华的局面,中原陷入胡人分裂混战近130年,影响深远。事件影响五胡乱华永嘉之乱后,北方五胡民族相继建国,匈奴早有夺取中原的野心,酋长刘宣谓:“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故八王作乱期间,刘渊及刘聪已建汉国,后刘曜陷长安,灭西晋,据长安建前赵;山西、山东则为羯人石勒所据,国号为后赵。鲜卑本居塞外,日渐强大;酋长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划为三部,继匈奴成为较强民族,包括:慕容氏居于幽州、段氏居辽西、宇文氏居辽东、拓跋氏居漠北。后来,慕容氏与拓跋氏相继入主中原,分别建立前燕及代国(北魏)。至于氐、羌,氐人李雄于惠帝末年建“成”国,后改国号“汉”;不久,氐人苻健一族建前秦,都长安。羌人建国较后,主要有淝水之战后的后秦。南北对立永嘉乱时,琅琊王司马睿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军事,出镇建康(今南京),闻愍帝遇害,得北方大族王敦、王导帮助,又拉拢得江东士族如顾荣、贺循、陆机的拥护,于建康(今南京)即位,是为晋元帝。从此东晋建立,下开宋、齐、梁、陈之局。北方则自刘渊称号建国,到鲜卑拓跋氏统一北方,前后136年间皆陷纷乱状态,先后兴起很多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此后南北分裂达270余年,南北对立因分裂日久而加深,有“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之论。石勒画像衣冠南渡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史称“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主要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迁都建康(今南京)。南方开发五胡入据中原后,北方中原人流亡四方,死者不可胜数;晋室南渡建国,中原人士亦随之南移,他们带来先进的技术及资金,又使当时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江南地区得到充足的劳动力。此后,江南地区冶铁、造纸、纺织、制瓷等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建康(今南京)、京口、山阴、江陵、成都、广州成为当时繁荣的都市。对此,学界也存在不同观点,认为南方开发的主要劳动力是南方既有的非华夏人口(例如山越),衣冠南渡本身并不会直接在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上带给南方多大帮助。民族融合永嘉以后,胡人盘据中原,他们在武力上是胜利者,但文化上却被汉人同化。五胡的首领多倾慕中原文化,重用汉人,委以国政。如石勒用张宾,苻坚用王猛,北魏拓跋氏用崔浩、李安世,北周宇文氏用苏绰等。其中鲜卑建立的北魏,孝文帝更推行大规模的汉化运动,胡汉相互通婚,泯灭两族界限。其后,胡化的汉人高欢,与汉化的胡人宇文泰更积极从事民族调和工作。在南方,晋室定都建康(今南京)后,随之南迁的中原大族,亦积极剿灭山越盗寇,开发江南,其中以广州的发展最著名。自永嘉以后,南、北方皆出现民族融和,扩大中华民族的内涵;亦调和胡汉文化,汉族文化既吸纳胡族文化的精萃,取长补短,下开隋唐文化。南北文化调和:五胡入主中原前,因北方发展较早,且为全国政治、经济重心所在,故北方文化远高于南方,但南方自孙吴以来,人才辈出,渐进一步成一股具朝气的新兴文化。晋室南渡,中原人仕开始与南方孙吴人接触,视华夏在江南得到发展继续,并把中原文化带到岭南。经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发展,南北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和,从此,南方文化大幅发展,渐有凌驾北方之势。然而,南北文化虽得到调和,但仍各自保存特质,如南人灵巧,北人刚直。事件评价史家谓永嘉之乱为中国历史上巨大的风暴。在此以前,中国本部的空间,全以汉民族活动为中心。但自怀、愍二帝被掳北去,晋室南渡后,北方便成为胡族活动的大舞台。自匈奴刘氏兴起,五胡便展开连串的建国运动,彼此混战不休,令中原人民流离失所,死伤无数。加上战争阻碍生产,使开发近千年的中原沦为白骨蔽野之地。此亦为异族首次成功入主中原。
袭晓京资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