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旺教授
【张正旺的介绍】
张正旺(博士,1962年8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9月—1987年6月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88年6月—1989年5月在英国作访问学者。1993年11月—1994年3月赴南极考察。1994年9月-1998年7月在职攻读生态学博士学位。1998年12—2001年12月任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973项目专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在国内外已发表论文80多篇。1994年获全国首届郑作新鸟类科学青年奖。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国际鸟类委员会委员、IUCN雉类专家组成员、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秘书长以及《生物多样性》、《FrontiersofBiologyinChina》等刊物的编委。
【北京雨燕为什么濒临消失?】
从老北京口中的“楼燕儿”,到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作为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北京雨燕,已经成为这座古老城市一道特别的自然与人文兼具的景观,一个特殊的生态符号。
城市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乃至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北京雨燕的命运,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
北京一共有多少只雨燕?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的雨燕仅存3000只左右。
“与能在地面啄食的家燕相比,北京雨燕属于天空。”兼任中国鸟类学会副理事长的张正旺告诉记者,北京雨燕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空中度过。北京雨燕与家燕相比体型更大,翅膀窄而长,飞行时向后弯曲形似镰刀,每小时飞行速度可达110公里。
“雨燕属于攀禽,它的四个趾都朝前长着,适合在悬崖峭壁、石洞上攀爬。”赵欣如介绍,这种特殊的结构,致使北京雨燕无法抓取树枝栖息或是在地面站立行走,只能依附于山体裸岩的缝隙和洞穴边缘,从高处向下俯冲的同时扇动翅膀才能升空。“正是这种独特的肢体结构与生存方式,让雨燕在长期演化的过程中选择了北京。”??
1870年,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采集到一只雨燕标本,将其拉丁学名命名为Apusapuspekinensis,意为普通雨燕北京亚种。“北京雨燕”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一直是北京中轴线上活着的文化,居住在高大的皇城中,用飞翔的视角见证着这座古城千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谁也没有想到,陪伴北京城千百年的雨燕会在短短几十年内数量锐减,濒临消失。?
赵欣如说:“在长期的演化中,北京雨燕逐渐成为一种伴人的鸟,习惯于在人造的建筑物上造窝繁衍。”城市的发展变化成为影响北京雨燕生存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北京的城楼、庙宇、古塔等建筑所剩无几,原有巢址的消失,意味着长途跋涉、急需安顿的雨燕面临无处可去的境地。?
“北京雨燕无法找到适宜的巢址,是其数量锐减的深刻原因。”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副院长指出,出于文物保护目的,防止麻雀等鸟类的粪便腐蚀漆面和木材,许多古建筑都在斗拱的空隙前安装了防雀网,这也进一步压缩了北京雨燕的生存空间。?
张正旺教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