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字辈
【尤氏辈分排行】
尤姓是南中国的姓氏,始自10世纪,在百家姓中排第19,在当代姓氏中排第12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多生活在南中国一带。尤[尤、尢、怣、邮,读音作yóu(ㄧㄡˊ),亦可读作qíu(ㄑㄧㄡˊ)]
尤姓氏始祖:
聃季。又称冉季载,姬姓,为黄帝后裔,周文王第十子。周初,武王驾崩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旦摄政。当时的三监(即霍叔、管叔、蔡叔)很是不服,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是乘机勾结三监,联合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在这次平叛斗争中,聃季立下大功。战后,周公旦将这位有才华的弟弟举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后又将他封于沈,建立了沈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沈姓。五代时,王潮、王审知入闽,后王审知建立闽国,称闽王。因沈与审同音,为避讳,沈姓去掉水旁,改称尤姓,但念念不忘尤为沈姓所改,故尊沈姓的得姓始祖聃季为尤姓的得姓始祖。
尤氏分布:
尤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人口约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1%左右。沈姓郡望有二:吴兴和汝南,而吴兴(今浙江省)地处闽地,沈改尤后,吴兴郡自此成为尤姓郡望,但在北宋时,尤姓族人并不多,直至宋真宗天禧年期(1017年—1022年),其后人才开始大举繁衍,《常州府志》记载,宋真宗时,泉州晋江人尤叔保举家迁往浙江常州府无锡,子大公,孙尤辉,曾孙尤著,玄孙尤袤、尤梁,尤袤子尤概,孙尤火育、尤耀,曾孙尤冰寮均名载史册。
尤氏世系:
思礼公(尤氏始祖、驸马公)——2世:志威公——3世:美公、构公(文简祖)——4世:宋公——5世:叔保公——6世:有终公——7世:阳秋公——8世:云耕公——9世:文简公(尤袤)——10世:鹏公(佳蕃一世祖)、异公(泉州市卿田派)、宜中公(福州市罗源鉴江)、贤公(长乐一世祖)、忠公——11世:思宗公——12世:宏公——13世:无咎公——14世:义公——15世:惠公——16世:君实公——17世:天保公——18世:信公——19世:义端公——20世:佛惠公(毅然公,南厅一世祖)
泉州卿田尤氏的字辈是(1-6无字辈),7世起为:公、侯、伯、子、开、基、茂、奕、世、传、芳、祖、泽、长、锡、畴、祉、大、吉、祥、孙、谋、贻、厥、克、寿(守)、永(道)、昌
另:泉州其他各地尤氏分支始祖如下:
晋江佳潘、庵前之祖为17世长孙
泉州安内之祖为18世佛佑
郡东之祖为17世仕铭
郡西之祖为18世庚生
御里之祖18世仕斌
笋江、郡南之祖为19世隗齐
永春之祖为18世公安
浙江省台州市之祖令闻公之子志学
尤氏家谱:
江苏苏州、常州、镇江尤氏宗谱二十八卷,(清)尤文浚总纂,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尤叔保。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图书馆。
福建罗源鉴江,遂初堂鉴江尤氏族谱2012年续
尤氏字辈:
福建罗源鉴江尤氏二十一世起泰字讳康字表:
讳:泰永庆昌荣望世裔兴隆广绍功修安善景,初学名讳照此;
字:康华昭益盛观宗支蔚起长传道学治平时,长大立字照此。
河南栾川尤氏字辈:“中文世榜三振步永长安”。
河南信阳尤氏字辈:“启乃学士光其宝鼎万事道明国朝之庆,尤姓历史不是很久远,距今约1000多年”
河南尤氏字辈:“大元金花凤,熙克守宗,永树其升。”
湖北荆州尤氏字辈:“光启大明国清开太运何顺永占祥忠德传家远纯绪世克昌”。
湖北松滋尤氏字辈:“昌光中兴国运万年兆祥”。
湖北襄樊尤氏字辈:“俊休士明德文光昌裔以学尚志立朝纲不偏常永远在宗祖紊自有平安乐家祥”。
湖北枣阳尤氏字辈:“心丹兆嗣”。
山东济南尤氏字辈:“文广书忠金”。
山东威海、荣成尤氏字辈:“培学全华宗”。
山东临沂尤氏字辈:“宗维从步文培元祥”。
山东潍坊高密尤氏字辈:“盛明世传久”。
内蒙古奈曼旗白音昌尤氏字辈:“建景庆姿乐,俊世凤泽增”。
江苏连云港尤氏字辈:“宗振帮传永康”。
江苏盐城东台尤氏字辈:“长昌维俊东”。
福建泉州卿田、洛江尤氏字辈:“公侯伯子开基茂奕世传芳祖泽长锡畴祉大吉祥孙谋贻厥克寿(守)永(道)昌”。
福建福州、长乐尤氏字辈:“兆振德光杰”。
安徽泾县、繁昌尤氏字辈:“仁德本良善”。
安徽五河、泗县尤氏字辈:“风胜登本茂修培基起良”。
重庆万盛尤氏字辈:
长房一支派:“天赐嘉祥运兆洪芳(章)春(坤)广(雷)延殿发达时长”;
长房二支派:“为文嘉祥能重书香勤敦善举建树超常”;
长房二支派:“为文嘉贤以志绍联共遵成宪富贵成全”;
二~五房支派:“为文光大贤才学振名元辅佐开周治新法定宗传”。
河北阜城尤氏字辈:“风万振兰”。
浙江云和尤氏字辈:“昌茂丁贤信”。
广东湛江尤氏字辈:“德绍宗永传兴家裕”。
辽宁岫岩尤氏字辈:“美(伦)炳震启德泽广”。
贵州遵义尤氏字辈:“禄永康正思朝廷云忠太”。
贵州安顺尤氏字辈:“启梦应天大,文武国光高,金玉荣贵美,世代奉朝鲜”。
贵州望谟尤氏字辈(麻山、乐旺一带尤姓使用):“崇祯国登,天赐嘉祥,福禄永昌”
贵州望谟尤氏字辈(新屯羊玉尤姓使用):“启大兴国,登天万盛,永远太平”
天津尤氏一支字辈:“德福尚开宝兆光洪(才)”。
【余氏家族族谱字辈】
余姓来源有四:1、春秋时秦由余之后。据《风俗通》所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以字名为氏。2、据《姓考》所载,相传夏禹之有余氏。3、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所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也。”4、由他族和他姓改姓而来。如云南镇雄县余姓,原复姓铁木,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见《余氏总谱》),另僳僳族以鱼为图腾的挖饶时氏族,汉姓为余;羌族余约志房名,后改为余;四川、甘肃一带白马藏族之严茹氏,热则氏、陪茹氏等汉姓为余;锡伯族余木尔其氏汉姓为余;其他如苗、彝、布依、满、土家、白、保安、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但北方较南方发展态势要弱得多。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望族。此际,北方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以孝行著称,为唐代以前唯一见诸史册之余姓人物。唐代以后,余姓才得以迅速繁衍壮大起来,并逐渐在东南部一带形成两处望族。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末,有建阳(今属福建)人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迁至台湾,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郡望堂号余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1、新安郡,晋时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西),隋时治所在休宁(今属安徽),后移治歙县;2、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3、吴兴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4、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盏县);5、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带。
堂号:“下邳”、“清严”、“忠惠”、“敬义”、“敦睦”、“亲睦”、“四谏”、“风采”、“八贤”等。
宗族特征1、据《闽南旧志》所载:“两宋以上,余姓无显者,自斯而降……,其族蕃衍,盖已盛矣。”2、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一九二九年余自清修《余氏族谱》,安徽六合余姓一支字行为:“隆庆康贤,培宽振泰,信寿品宁。”
又有:
余氏之始祖究在何方?据查阅余氏源流史籍及有关资料,得知有多种说法:①说是文王苗裔由余有功于国,声名大振,卒后,子孙遂以祖名为姓,此乃余氏之始(见《余绍贤堂族谱》及有关余氏源流史料)。②说是大禹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渡王,子孙后来就以余为姓氏。又说是大禹之裔孙少康之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子孙又称余氏。(见《1975~1978年香港余氏宗亲会会刊》转载台北市中华电台播讲百家姓之介绍)。③说泰国、美国纽约、马来西亚、台湾基隆市均成立有徐、余、涂、佘等姓宗亲总会,说徐、余、涂、佘同出一家(见1980年出版之《旅泰徐氏宗亲总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特刊》)。
对于“余氏源于大禹”和“徐、余、涂、佘同出一家”之说法,故暂且不能否定,有待贤人文士加以阐明揭示。认为,说由余是余氏之始,说来有理,并有史料根据。比如欧阳修撰之《襄公余靖墓志铭》内赞襄公“自少博学强记,举凡历代史记……无所不通。”可见襄公之博学多才,为史学专家,对余氏之源流,他自己撰写之《下邳余氏世谱序》内有一段文章说“按余氏之先世,出自黄帝之子玄嚣,又三世至弃,后三十世有苗裔曰由余,由余卒,其后世子孙以王父为氏,乃姓余也,此余族之始也。又据《姓氏寻源》也说余姓是秦由余之后(见辞源和康熙字典)。由此而知之,寅公后代子孙皆源于秦由余,即是说来源于文王,可以肯定无疑。
吴兴字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