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清善恶
【为什么要有善恶之分】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死后,到了阴曹地府,阎王爷一查《生死簿》,发现此人作恶太多,便要把他打入十八层地狱。此人一听,不服,大叫道:“我没做什么恶事,你凭什么把我打入地狱?”阎王问道:“你说什么是恶?”此人哑口无言。阎王又问道:“那你再说什么是善?”此人还是一无所知。阎王大怒:“你连善恶都不知,那你凭什么说你没有做过恶事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不知善恶的人,却在那里评论着别人或自己的善恶。所以,要分清善恶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弄清楚善与恶的内涵。
按照字典的解释:善即善良、慈善之意,包括善行、劝善规过;而恶则是很坏的行为,包括与人有害的言行,及犯罪的事情等等。这样的解释无疑是笼统的,这两个词的含义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自古以来,关于善恶的争论最主要体现在人性上面。人性是善的呢?还是恶的呢?数千年来难有定论。《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杨朱说:人性是恶的,生来就自私、偏执著,带着贪、嗔、痴而来人间为恶,怎么能说是善的呢?墨子说:人性本善,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儒家许多大儒学者,为了人性是善是恶,不断的争论,到最后人心是善是恶,仍然没有定论。
实际上,人性本身的善恶之分并不能决定一切,但人们用来衡量善恶的标准至关重要。秦始皇是暴君、王莽是叛徒、曹操是奸臣、唐太宗是明主……古人似乎为我们打了一把尺子,让我们去量过去和现在的人。历史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衡量标准,当我们带着这把标尺,满怀信心地跨入现代社会,想像自己只要拿出这把标尺,就能分清善恶,再也不用怕被坏人欺骗,再也不会冤枉好人的时候,就会发现,人原来不是只有好与坏的,而是善恶掺杂的,是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人的本性原来是复杂的。
原因很简单,我们面对的是个色彩斑斓的社会,当心里只有“白”与“黑”时,我们不是勉强把其他颜色看成白的,就是强行把其他颜色说成黑的,“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的二元论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已经失效了,很多人在不同的对象面前表现出自己本性的不同方面,在不同的时间面前、不同的事情面前展示了自己个性的不同侧面,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恶,但更多的时候不是纯粹的善与恶,而是各种成分掺杂、共生。每个刚强的背面,都可能有柔情;每个理智的背面,都可能是感性;每个邪恶的背面,都可能隐藏有善良。不要因为他们的恶,忘了他们的善;也不可因为他们的好,忘了他们的坏。
但很多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单纯地做着非此即彼的判断与选择。被好友欺骗便觉得这个世上再也没有可信的人了;因为受了敌人的帮助,而觉得手足无措,还在想他是不是在陷害我;因为曾经看到了某些恶行而对整个社会失去了信心……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是一种想当然的以点带面。
真正要分清善与恶,首先就要先明辨是非,在是与非的基础上再做道德的判断,这不仅仅需要一个人有足够的知识与能力,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阅历,能去伪存真,揭开伪善的面纱,能从扑朔迷离的种种假象中找到真正的事物本质,再用社会的道德规范来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如何分清善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