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影响孩子发展的兴趣
【孩子成长中的影响来自哪?父母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近日,亿万富翁博主、漫画家粥悦悦的一则育儿“事件”登上热搜,也遭到了网友的集体抨击。
原因是12月30日,博主发帖称周末全家要去长隆度假,留下六岁的女儿一个人在家。
去之前,妈妈提前告诉孩子(博主是三重妈妈):没有完成学习任务不能去。
当第二个孩子没有完成任务时,她妈妈决定留下她来承担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后果。
母亲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放心。她提前教孩子怎么烧水,怎么不把自己饿着。
经常打开家里的监控,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随时和孩子打电话沟通。
当然,把宝宝一个人留在家里,生母毕竟不是恶意角色。在给孩子一个改正的机会之后,在孩子完事之后,孩子的父亲深夜开车回家接孩子。
后来的结果是,母亲主观教育的目的达到了:孩子完成任务后在游乐园玩得很开心,并表示以后不会再浪费时间,完成学业后才能出去玩。
但从网友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母亲“冷酷无情”,将六岁的孩子留在家中无人看管,还让她烧扇子,将孩子置于饥饿、烧伤、烫伤等危险境地。
网友的意见无可辩驳。但作为当事人和母亲,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让孩子信守承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可能不合适,但教育孩子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她给了女儿一盒避孕套(点击)
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事情并不是在过程中感受到的,而是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往往充满了漏洞和不好的地方。
换句话说,一个清官很难断家务事,尤其是教育孩子。一旦别人介入,就越来越难澄清。
许多人在网上写了一篇反对博主粥悦悦的长文,称这一事件将给儿童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这是儿童童年的阴影,可以毁了他们的一生。
那么,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事,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吗?
1.孩子成长的影响来自哪里?
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有一个生态系统理论,这是发展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来自于一个五个层次的复杂系统。
宝贝,妈妈想借你(点击图片)
第一个层次:微观系统
这个环境是指孩子的直接生活环境,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学校、居住区。儿童与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这些双向作用会影响儿童的发展。
第二个层次:中间系统
是指微观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和社区中与同伴的社交情况的了解,也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第三层次:外部系统。
指孩子成长的外部环境,包括父母的工作、朋友、社团活动等,如父亲的工作是否在异地或经常出差,父母的教养是否有外界的帮助等。也会影响孩子的发育。
第四个层次:宏观体系。
包括价值观、传统习俗、法律法规等。比如80后、90后是实行计划生育的成长环境,身边都是独生子女;上世纪80年代,孩子内向的性格在社会上备受推崇,而在现代社会,孩子外向活泼的性格更受欢迎,善于沟通的开放性格被认为是好的。
第五层次:时间序列系统
指的是时间对一个人发展的影响。再比如父母关系是否和谐。在什么年龄,他们有弟弟妹妹等。3岁和13岁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
综合这五个层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成长来自于多方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双胞胎兄弟或姐妹,父母相同,成长也一样
生态系统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孩子的成长就像蝴蝶效应的结果,它来自于多方面。
父母的某个决定,成长过程中某一天的难忘事件,都只是一个点,而人的成长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点”组成的,并不是某一天或者某一个特别的事件会产生终生的影响。
2.父母如何影响孩子?
我们熟悉的育儿理论通常是这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复制品,父母像孩子,父母要先做自己想做的事,等等。
这些理论乍一看很有道理,仿佛父母是孩子成长学习的唯一因素。但这种理论忽略了一点,虽然孩子长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孩子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会与爷爷奶奶、邻居、陌生人接触,会看电视,会受到媒体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孩子不是罐子,你往他脑袋里放什么,他就会收到什么。孩子是有主观能动性和自由意志的人。
很多时候,父母都希望孩子执行A计划,并认真地讲A计划的好处和理由,可是孩子就是不听,坚持用自己的想法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尽管知道结果不好,也去实践那些B计划或C计划。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建立在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的。他最终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是他以独特的方式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的表弟和阿姨住在市场里。两人都是初中毕业,经营一家小饭店。
姨妈怀二女儿的时候,几乎整个孕期都是在牌桌上度过的。亲戚说,这样的胎教,孩子以后应该是“卡友”了。结果表妹长大后对打牌没了兴趣。她和她姐一样,完全没有被父母染上打牌的习惯。她从小就懂事乖巧,学习成绩不错。最后,她双双考上了大学。
尤其是大女儿,毕业后找了份稳定的工作,也很孝顺。婚后,她经常拉着爱人帮父母开店。
其实这种例子并不少见。很多家长不会读书写字,却教考上名校的大学生,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一块海绵,并不只是从某个方面吸收养分。
3.父母应该怎么做?
看到这里,很多人肯定会有疑问。既然父母不是孩子的主要影响者,孩子的成长又那么随机,那么如何才能给孩子最合适最好的教养呢?
答案是,给孩子持续稳定的爱,良好的亲子关系,正确的价值观。
恒久稳定的爱情。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的心理与社会发展理论提出,在孩子生命的第一年,他需要解决一个心理冲突,即对母亲的基本信任或基本不信任。如果孩子能成功化解这种冲突,建立对父母的信任,孩子就能健康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当一个孩子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只有父母能给他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他才能勇敢的探索和认识这个世界。
孩子一出生,就在和父母互动。他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学到的沟通模式,会运用到他成长过程中的其他社交活动中,比如幼儿园的同学和老师,社区里的同龄孩子,亲戚和长辈。
给予父母和孩子持续的温暖的爱,那么孩子自然会认为外部环境会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他;
而如果经常受到父母的训斥和责骂,就会形成方向性思维,认为外界也会这样对待他。
不变的爱是父母能给孩子勇敢面对世界的武器。他永远不会因为胆怯和恐惧而停止探索和学习,这也是父母给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礼物。
亲子关系好。
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信任关系,在和父母的沟通中没有后顾之忧。在这种氛围中,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可控的,也是孩子愿意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源泉。
就像成年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关系好的朋友愿意按他们的要求去做,关系不好的朋友不愿意动自己。
在一个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压力的,是有保障的。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孩子才会有自主意识,才会愿意和父母互动,才会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努力。
正确的价值观
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孩子就有了辨别外界信息真假的能力,父母作为孩子最直接的影响者,就可以成为孩子的缓冲区,通过改变与外界事物的关系来决定自己对孩子的影响。
在漫长的过程中,父母对事物的看法,以及在对待他人的过程中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对孩子形成最稳定的价值观。孩子在听和学的过程中,已经接受了来自家庭的价值观,不会轻易被外界影响。
让孩子有鉴别能力:吸取好的,抛弃坏的。因为父母和他们的孩子朝夕相处,他们有优势有优势有优势有优势。
作家池莉在《来吧孩子》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记录了女儿的成长经历。面对突如其来的怀孕,一个小生命即将降临,如何抚养这个孩子的迫切希望迫使她一头扎进新华书店寻找答案。她当时遇到一本名为《婴幼儿养育大全》的书,是本杰明斯波克博士的作品。现在一个新手妈妈有一本《斯波克育儿经》。
池莉说:“我刚看了第一页,百思不得其解,才得到了真正的答案。”
这本书开头就说,相信自己,好父母通过直觉得到的育儿方法一般比其他任何育儿方法都好。
父母不是神,每一件事的结果都是可以预测的。父母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肩负着养育孩子的责任。他们每次要求孩子,都希望他好一点。
只要家长的方法和目的是好的,过程是全面的,保证了孩子的安全,就不应该被别人断章取义的无情指责。
那些抱着某个育儿事件会毁了孩子的童年,决定孩子一生的育儿观,其实是在给新手父母制造焦虑,因为在育儿的路上,各种突发事件不断发生,父母也是普通人,不能保证每次都能妥善处理。
父母出于本能爱他们的孩子。一个育儿事件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也不能否定好父母。
儿童心理学家Guinot博士说: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是因为我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情绪。我们经历的越深,就越成为人。
作为父母,我们当然不必刻意让孩子感到不开心,但是当孩子不开心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引导这件事,让它成为孩子成长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呢?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时的得失往往决定不了什么。
只要时刻牢记,父母的爱是育儿的通行证,是养育孩子的全部理由。
同时,父母的爱也是孩子的铠甲,是探索世界的坚强后盾。
作者:苏清河,大师,作家,永远学习,永远忙碌。
【父母是如何在无形中影响孩子行为的】
古人云:“有其父必有其子。”
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父亲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儿子。
的确是啊!父母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造成的环境是子女生活的第一环境,子女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跟父母一样的个性,成为像父母一样的人。
那么,父母是如何在无形中影响到孩子行为的?
看看英国作家菲奥娜·默登写的《镜映思维: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形成》这本书,或许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菲奥娜·默登是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家,16年来,她一直与体育、商界、政治界等各行各业的杰出表现者接触,见证过他们大多数的成功与失败,人生的起起落落,从而让她意识到镜像系统对人的重大影响,从而写下这本书。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里,作者菲奥娜·默登阐述了镜映思维的重要性以及镜像是如何影响孩子的行为,父母该如何为孩子建立“角色楷模”。
书中是这样阐述镜映思维的:
是的,我们总会在无形中去观察并模仿别人的动作,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习惯,从而改变自己的个性及价值观,这就是书中所说的镜映思维。
书中说道:
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早期孩子接触最多的人。
克普普斯卡娅也曾说:“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
因此可以说,父母有什么的价值观就会造成孩子什么样的价值观;父母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也会影响到孩子将来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
比如,如果母亲是害怕狗的,那她的子女长大以后也会怕狗。
记得1岁的豆豆第一次在外面吃完东西,会自己处理垃圾,并把它仍在垃圾桶里,可我并没有刻意去教他,当时挺疑惑他怎么会自己主动去做,现在想想,他一定是无形中在模仿我们的行为。
长大以后,我们也会经常发现,父母的行为也总会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比如父母的教育观,父母的各种小习惯,即使我们知道有些行为不好,但又总会无意识去做。
对于这种现象,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可见,原生家庭,特别是父母对孩子幼年时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些影响甚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米歇尔·奥巴马曾说:“我们知道,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作为父母,我们是他们最重要的角色楷模。”
诚然,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模仿对象。大部分孩子都将自己的父母当作最重要的“角色楷模”。
然而,角色楷模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
前段时间我在一位文友的文章中看到一个故事:
有两位小学生,小文和小福,因伴嘴而闹得不愉快,结果小福的父亲第二天守在校门口,对小文拳打脚踢,理由是帮自己的孩子出气。
说实话,看完这个故事,瞬间觉得小福很可怜,因为我不知道有这样的父亲,对小福以后的成长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显然,这不是一个好父亲该有的榜样。
那么,作为父母,该如何为孩子塑造一个好的角色楷模?
要想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父母自身首先应该做到如下3点,有意识地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去感染孩子:
1,健康合理的饮食搭配运动。
2,大量阅读。
3,关心体贴他人,努力工作,尽量控制自己的行为。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总会言行不一,比如你希望孩子运动,可你却从不运动;你希望孩子多吃疏菜,可你却从不吃蔬菜;你希望孩子少玩手机,可你手机从不离身;你希望孩子多学习,可你却从不读书。
正如书中所说,父母说一套做一套,孩子就会产生误解,起不到教诲作用。
因此,最好榜样就是,我们怎么跟孩子说,我们就怎样去做。
鲁讯说,教育植根于爱。
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改变自己,塑造自己,为孩子建立一个好的“角色楷模”。
父母如何影响孩子发展的兴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