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头有五骨的将军面相
在《三国演义》里魏延是一个颇有争议性的人物,他是蜀汉大将曾在战场上立过不少战功。然而魏延的功勋却始终还是抵消不了他“天生反骨”的宿命,最终他还是死在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之下。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讲,魏延杀了长沙太守韩玄救下了黄忠大开城门迎接关羽(之前韩玄因为黄忠战关羽不卖力因此要杀黄忠)。魏延是刘备的“铁粉”,他在襄阳时就曾夺下城门迎接刘备入城。可惜刘备因为不愿惊扰百姓没有入城,因此魏延辗转流离投奔到了长沙太守韩玄的帐下。关羽能拿下长沙魏延功不可没,之后关羽便将黄忠、魏延引荐给了刘备,谁知诸葛亮见到魏延的第一面就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
刘备困惑为何诸葛亮为何要杀魏延,于是发问道:“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诸葛亮于是给了三个理由,“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诸葛亮的前两个理由经不起推敲,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当时投降刘备的将领是不是都要被处死?因此让诸葛亮对魏延有杀心的就是最后一个理由魏延脑后有反骨。
那么魏延真的是如诸葛亮所讲是“天生反骨”之人吗?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小说,你就会觉得这个推论并不成立。魏延只是一个不被诸葛亮所喜欢的人,他后来造反完全是被众人诱导的。甚至可以说魏延之死是诸葛亮一手策划的。
由于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导致魏延在投奔刘备之后处处受到压制。刘备死后,魏延尽管职位越来越高但却经常被诸葛亮安排坐冷板凳。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诸葛亮认为魏延的奇袭计划过于冒险没有采纳。后来诸葛亮派人驻守街亭阻挡曹魏大军也没有选魏延为主将而是选了没有作战经验的马谡。魏延身为大将却被诸葛亮安排屯兵于街亭之右协防街亭。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对魏延的压制是很明显的,诸葛亮甚至让身为大将的魏延亲自到魏军阵前骂阵。诸葛亮执政之后,魏延处处受到限制加上自己不被重用,所以在他心中逐渐积累着不满的情绪。然而即便如此,魏延也从未在主观上有谋反的意识。
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魏延一直处于怀才不遇的状态。诸葛亮对魏延脑后有反骨的偏见,导致诸葛亮必须在死后要除去魏延。因此,诸葛亮在临终之前便设计诱使魏延谋反了。诸葛亮在五丈原临终前安排大军逐渐退回蜀国,他命令魏延负责断后最后撤回。尚书费祎前往魏延营中传达了诸葛亮的命令,两人之间有一段对话:
祎曰:“昨夜三更,丞相已辞世矣。临终再三嘱付,令将军断后以当司马懿,缓缓而退,不可发丧。今兵符在此,便可起兵。”
延曰:“何人代理丞相之大事?”祎曰:“丞相一应大事,尽托与杨仪;用兵密法,皆授与姜伯约。此兵符乃杨仪之令也。”延曰:“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
从费祎和魏延的对话可以看出。尽管魏延得知了诸葛亮的死讯,首先想到的还不是谋反而是继续诸葛亮的北伐事业。他提出的杨仪不足以担当大任也有自己的道理,而且诸葛亮临终前的安排完全没有将魏延视为微不足道的人物。于是魏对费祎发起了牢骚说出了:“丞相当时若依我计,取长安久矣!吾今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安肯与长史断后!”魏延说的也有道理啊,论资历和爵位杨仪怎么能和他比?让他给杨仪断后,他心里肯定不平衡啊。其实这就是诸葛亮要的效果,要逼反魏延就要先激怒他。
费祎从魏延营中回来时将魏延所说的话转述给了杨仪。杨仪得知后说道:“丞相临终,曾密嘱我曰:魏延必有异志。今我以兵符往,实欲探其心耳。今果应丞相之言。吾自令伯约断后可也。”所以可见魏延早在诸葛亮病危时就被踢出局了。魏延得知杨仪撤退之后大怒,于是便因顾谓岱曰:“公肯相助否?”岱曰:“某亦素恨杨仪,今愿助将军攻之。”这里看来,魏延撤回进攻蜀国大军目的是为了杀掉杨仪和费祎。
魏延在和杨仪交锋时部下认为他理亏散去了大半,此时魏延依然没有造反之心。魏延收聚残军,与马岱商议曰:“我等投魏,若何?”岱曰:“将军之言,不智甚也。大丈夫何不自图霸业,乃轻屈膝于人耶?吾观将军智勇足备,两川之士,谁敢抵敌?吾誓同将军先取汉中,随后进攻西川。这里魏延和马岱商议的是去投奔魏国,而马岱却极力蛊惑魏延攻打蜀地。这是因为马岱是诸葛亮安排在魏延身边的刽子手,他随时准备要取魏延性命的。
到了这里,魏延才真正有了谋反之心。而他的谋反完全是受到了马岱的蛊惑,马岱又是诸葛亮生前安排在魏延身边的人。所以我们现在来看“魏延谋反”完全是诸葛亮精心设计的一场局,而这场局完全是由于诸葛亮对于魏延天生反骨的偏见。
历史上头有五骨的将军面相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