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原名

三堂网 > | 发布时间:2023-09-02T21:19:33 更新时间:2025-01-01T15:30:47

【陈的由来及名人】

陈的写法陈,中华姓氏之一,国灭亡后,陈闵公的长子剑,为避亡国之祸,改名为衍,称陈衍,逃到阳武户牖(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娶谈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叫陈琏,次子叫陈鸡,都在齐国做官,其后裔有西汉名相陈平;陈闵公的二儿子全温,避祸逃到晋国(在今山西境),其后裔陈孟琏,任固始(今属河南)侯相,因之移家于固始,其六世孙陈引奇为信都别驾,有德政,无子,于是以东汉时颍川陈宴为嗣,陈宴裔孙陈老皋遂遣其第五子陈达信于南朝宋时迁往寿州固始县,以继承固始陈氏基业。在陈姓的早期迁徙中,还有一支是因避难而移居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到了秦朝末年,出了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作为屯长,奉命领着被征发的人去屯戍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路上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依照法律,失期者当斩首。陈胜和吴广被迫铤而走险,袭杀押送戍卒的校尉,率900名戍卒揭竿起义,天下群起响应,声势迅速壮大。进入陈县吟河南淮阳)时被部下推举为王,国号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他派兵四处攻城克池,占领了很多地方。后来秦军反扑,进逼张楚都城陈县,陈胜被迫率兵撤退,行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县东南)时,被车夫庄贾杀死。他的骸骨葬于今河南省永城市北芒砀山西南麓。刘邦建立汉朝后,曾拨30户为陈胜守墓,每年祭祀。陈胜墓历经各代修葺,至今仍巍然屹立,周围松柏苍翠,墓前有郭沫若所题“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的墓碑,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晋后期,中原内乱频仍,各界人士纷纷渡江南逃,移居江南各省,有一批人迁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陈氏。陈氏与林、黄、郑、詹、丘、何、胡姓人是中原移民最早进入福建者,此即《闽书》中所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隋唐五代迁徙在唐朝初期陈政陈元光家族曾定居于莆田县南部,今莆田市仙游县,当时仙游县还没设立,攻打漳州时,陈政父子并非从北方长途率兵南下,而是直接在泉州及所属莆田县一带招募士兵南下作战,后来开创漳州。这样史实的记述,在宋代的仙溪志(今莆田市仙游县)中,有陈政与陈元光在当地居住的史料。这一史料证明:陈政父子应为唐朝初期派驻泉州(包括莆田)的驻军首领,他们来自北方,因此,其部队的核心应为北方人。陈元光入漳作战,且招且战,其部下应有不少当地土著。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攻城克池,斩将搴旗,把地方政权冲得七零八落,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朝廷。高宗派河东人(现在河北南部)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3000多人前往讨伐,陈政招架不住,只得据城固守。高宗见不能取胜,加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固始58姓军校前去增援。不料陈敏、陈敷不适应瘴疠之乡的恶劣气候,先后染疾死去。一时军中无主,乱作一团,陈敏之母魏氏(据说是唐太宗宰相魏征之妹)适在军中,便挺身而出,统率军队,驻扎在福建云霄县。陈政于仪凤二年(677年)死于军中,由他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当时元光正是20岁的青年,他博览群书,通晓文韬武略,指挥军事,得心应手。经过9年苦战,终于平息战乱。为了开发福建南部这片沃土,他奏请朝廷设立漳州郡,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元光不惮辛劳,亲自经营擘(b6)画,选贤任能,开垦荒田,招徕流亡,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设置学校,使南大地上无烽火干戈之扰,百姓安居乐业,被人称为乐土,陈元光后来就长眠在这里。他祖孙四代一直担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历时一个世纪之久,随后的天宝年间(746~755年),漳州(天宝元年起一度改名为漳浦郡)也只有几千户人口,漳州直到北宋前期人口才有较快增长。使这块荒凉偏僻之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陈元光的后裔也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当地的一支望族,分居在饶平、澄海等地,当地人称元光为“北庙”始祖,并尊称为开漳圣王,这个称呼是名副其实的。陈元光的子孙称“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当地百姓为了表达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许多地方建有陈圣王庙,福建有一百多座,台湾有53座,南洋诸岛也有20多座。闽南的几座“开漳圣王庙”,如燕翼宫、威惠庙等,其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不亚于内地一些大型的佛、道教寺观。唐朝中期唐朝中期,颍川陈宴后裔陈忠之子陈邕,为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玄宗时率家由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迁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陈邕的裔孙陈洪进,仙游县人(今莆田市仙游县)人,在闽主王廷政手下任统军使,以才勇闻,屡立战功。延政死后,陈洪进降南唐,并把延政之子绍镃送去做见面礼。南唐后主李煜大为高兴,封陈洪进为泉漳等州观察使,总管泉漳(包括莆田)等地。南唐被北宋攻灭,陈洪进自知无力与宋朝抗衡,于是去朝见宋太宗,主动献出漳、泉二州,至此福建全部归为宋朝土地,后封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宰相),留汴京(今河南开封市)。陈洪进的两个儿子文福、文灏分别任泉州刺史和漳州刺史,子孙兴旺,后在莆田泉州漳州等地发展成为望族,以先祖陈邕官太子傅之故而称“太傅派”陈氏,并尊陈邕为“南院”始祖。早在汉朝,就有陈姓先人移民到莆田,此为陈姓入莆田的开始。公元313年,一个叫陈英的人来到莆田,此为入莆田的第二个陈姓,隋朝大业二年(619年),一个叫陈迈的人领兵镇守莆田,后来归唐,出任开莆县令,此为入莆田的第三个陈姓。陈迈任县令期间多有惠政,因爱这里林壑优美,致仕后便卜居于此。他逝世后当地百姓曾立庙祭祀。他的后裔号称“十八陈”,已成为莆田著名大姓。莆田的第二批陈姓,于晋代入莆田,陈氏入闽的始迁祖为陈润,其孙陈豹始居莆田壶公山。陈润的第十二代裔孙陈迈于公元619年定居莆田,其子孙以玉湖、飞钱为堂号。唐初,陈迈之弟陈遇定居莆田枫亭,后迁莆田县灵川浮山,遂以浮山陈为堂号。当今徙居在泉州漳州、潮州汕头、海南、台湾,湛江、雷州等地凡冠之以“玉湖”、“飞钱”、“浮山”堂号、楹联的陈氏,均派出莆田陈氏。陈氏族人在今县政府东侧建有祠堂,命名为“崇功祠”,其主体建筑尚存,保留有明、清建筑风格。五代时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王潮,在王绪部下为军正,随军至泉州,后任福建观察使等职,死后由其弟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跟随王氏弟兄入闽的有2了姓军校,第一便是陈姓。据刘球《陈公振行状》云:“陈之先,光州固始人,唐末之乱,有讳檄者,从王审知入闽。”陈姓分之的迁徙[编辑本段]广东第一大姓陈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为第5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53%,分布很广,以南方居多,除台湾外,以广东为最,广东陈姓约占全省人口的10%以上,广东、四川、福建、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9省陈姓,约占全国汉族陈姓人口的67%。陈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古今许多少数民族中亦有分布。例如:宋代党项羌所建的西夏国有陈姓;金时女真人完颜氏,汉姓为陈;明、清时云南临安府落恐甸长官司副长官为陈,系哈尼族;世居沈阳、辽阳的清代满州人有陈姓;清代高丽人有陈姓;清代满州入旗姓陈佳氏,后改为陈氏;清代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中甸厅土守备,均为陈姓,系藏族;拉祜族瓷氏,汉姓为陈;云南芒人度旺氏,汉姓为陈;佤族斯木古氏,汉姓为陈;鄂伦春族卡格吉尔氏,汉姓为陈;台湾土著曾被迫使用志良、比野等日本姓,台湾光复后奉命废除日本姓,选择了汉族陈姓,朝鲜、哈尼、布依、土家、蒙古、傈僳、保安、东乡、京、黎、壮、侗、苗、瑶、彝、回、土、白、羌等民族中均有陈姓。此外,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陈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颍川、东、东村、东泽、东田、安田、伊东、田中等,至1945年台湾光复,才奉命全部恢复陈姓。[编辑本段]台湾地区的第一大姓陈姓据台湾当局“内政部”最新统计,台湾地区共有姓氏1989个,前10大姓氏依序为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占总人口数的53%。陈姓是台湾地区的第一大姓,占总人口数的11%,除宜兰县和云林县外,陈姓是其余县市的第一大姓。台湾地区的姓氏中,71%是单姓,占总人口数的99%;27%是复姓,前五大为张简、欧阳、陈黄、范姜、张陈,以高雄县分布最多;其余为三字姓以上或其他。有些姓氏非常罕见,包括一、胖、头、某、鸡。台湾媒体引述台湾当局“内政部”的分析说,出现这些罕见姓氏的原因包括姓氏分化更改、文字形变音转衍生新姓、边疆民族用汉化姓氏、原住民恢复传统姓名等。[编辑本段]陈姓排名陈姓在广东、浙江、福建、台湾、香港、澳门都是第一大姓,,在上海排第二或第三,在广西排第三,在海南排第二,在江西是第三,在湖南排第四,江苏、安徽、湖北第五,四川第五或第六...[编辑本段]长沙陈姓长沙陈姓:有的说是陈朝陈宣帝陈顼之子宜都王陈叔明之后。叔明因陈朝灭亡,迁居江州。他的九世孙陈旺又迁到义门地。陈旺的七世孙为陈崇、陈端。唐僖宗时,陈端与蒋良杰起兵招讨平寇有功,加封威烈将军,敕镇潭州(长沙市)。同光二年(924年),陈端年老辞官,卜居于长沙务阳乡(即清泰都)的大墉塘。江州义门分支时,陈端的后裔也迁到长沙大塘、金铿梅薮、敛田沧浪、税河力头、花灰浮潭、桑田庙、田师村;继而分迁到大埠田、檀山、青山、萤火桥、菖蒲塘、官桥西北市、本府烟雾巷、碧湘街;再迁水渡河,黄泥冲、洲湖、韶塘;又迁往赤条河、平塘、清塘湾等地。到了陈端的八世孙陈团这一代,生有11个儿子,分房时,大致徒居长沙、平江、浏阳、湘阴等县,而长沙仍居首位。也有人根据其他长沙的陈氏支谱说,长沙的陈姓并非都来自陈端一脉,有来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的,有来自浙江仁和县(杭州市)的,有来自浙江会稽(绍兴市)的—…·但这都出自陈姓的支派,万支归宗,仍然要追溯到陈姓家族史的源头上去。[编辑本段]历史朝代陈(公元557—589年)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陈武帝与其继承者文帝、宣帝先后消灭了王僧辩、王僧智等反对势力,又在建康附近打败北齐军。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梁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陈的统治被局限于长江以南,宜昌以东的地方。公元五八三年,陈宣帝卒。其子后主陈叔宝即位,此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全国的统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陈武帝陈霸先(503-559)字兴国,汉族,南朝陈吴兴下若里(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初仕梁,曾辅佐王僧辩讨平侯景之乱。天成元年(公元555年),杀僧辩,立敬帝,自为相国,封陈王。败北齐,排僧辩馀党,受百姓所拥戴,后受禅称帝,国号陈,都建康,在位三年,谥武皇帝,庙号高祖。陈霸先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开国皇帝,志度弘远,恭俭勤劳。中国众多的封建皇帝,贤明君主不多,陈霸先却属于其中的一代英主。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

【陈涉世家的作者是谁?】

《陈涉世家》选自哪里,作者是谁?那个朝代?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为司马迁,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

简介:

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揭开了反对秦王朝残暴统治的序幕。此文

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详细地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全过程,以及相继而起的各路起义军的胜败兴替。文章记述了起义军的浩大声势,肯定了陈胜在反对秦王朝统

治斗争中的功绩。同时,作者司马迁也论述了陈胜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起义领袖缺乏指挥全局的能力、自身蜕化、用人不当,导致起义军作战失利,内部离心离

德。陈胜、吴广都死于自己的随从或部下之手,其结局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

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jì,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令陈人武臣、张耳、陈余徇赵地,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葛婴至东城,立襄强为楚王。婴后闻陈王已立,因杀襄强,还报。至陈,陈王诛杀葛婴。陈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吴广围荥阳。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叔弗能下。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生,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章邯追败之,复走次渑池十余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刭,军遂不战。

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

《陈涉世家》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百家讲坛主讲人姜鹏教授在《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中称司马迁为“超级文章高手”。

陈涉世家的作者是谁?

《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作者:司马迁(约前145-?)我国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世家,《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是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陈胜虽出身雇农,但首事反秦,功大,同时又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故给予他重要的历史地位,而入“世家”。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举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节选的这一部分记述了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的浩大声势。陈涉正是怀着这种“鸿鹄之志”带领农民揭竿而起,揭开了反抗秦王朝残暴统治的序幕。

陈胜原名相关文章:

陈胜丰姓名测试打分,陈胜丰名字的寓意含义是什么意思
陈胜丰姓名测试打分,陈胜丰名字的寓意含义是什么意思

本文对陈胜丰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包括对其名字总评及建议、名字寓意、名字五行、名字的吉凶、好坏以及含义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陈胜丰名字的考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