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后宫选秀标准,其实与美貌无关,带你看看真实的清朝后宫
六宫粉黛,后宫佳丽三千。清朝的宫女的数量达到空前繁荣,三山五园都是皇帝的行宫,康熙乾隆还时不时的下江南,住的地方都叫行宫,每个行宫都得有宫女,三千佳丽并不是虚数。说三千佳丽还是少的呢。皇帝会把宫女赏赐给有功的大臣,对于年长的会养老送终。但是宫女那么多,特别是行宫的,如果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难免会被人遗忘。宫女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一定都是绝色佳人,更别提皇帝的后宫了。但是真实历史上皇帝的后宫并不是这样的。从史策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流的一些老照片可以看出清朝后宫里面嫔妃的真实相貌,很多嫔妃可以说是芸芸众生中在普通不过的相貌,有的甚至可以用“丑”这个字来形容,而这我们电视剧上看到的完全是天壤之别。
而清朝的选秀制度,则尤为特殊。其实在那时皇帝是很被动的,更别提有什么选择的权利。清朝嫔妃的选秀标准相当严苛,这项选秀制度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制定的,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听过一个传闻,清朝为防止皇帝沉溺后宫,所选女子都不能太漂亮。基本上都是zhengzhi婚姻。
清朝的宫廷选秀范围非常受限制,只在八旗女子中进行选,非八旗的女子是没有资格的。在这种选拔体制下,妃子几乎只能从旗人中产生。而清朝的选秀制度,则尤为特殊。清朝的统治者以满人为主,在古代的后宫选秀标准的基础上上,满人的部落通婚的风俗习惯,再因清初满汉禁止通婚的思想根深蒂固,为了使皇室血缘的纯正性有保障,更是加了诸多限制。选秀制度分每三年一次,“八旗”中符合年龄的女子都必须参加选秀,而非“八旗”则是被禁止参加的,而八旗中又被分为“八旗”和“包衣三旗”,“八旗”女子参加选秀有成为嫔妃的可能的,而“包衣三旗”则只会成为宫女。
就选秀制度上来说,“门第”是清朝选秀的第一基础,因为上后宫与zhengzhi息息相关,就算在八旗之中,也只有那些有权有势的贵族才更有可能被选为秀女,而在后宫的地位也会随之更高。而“美貌”恐怕并不是一个很至关重要的衡量标准,甚至说,在我国古代“红颜祸水”的思想下,再加上褒姒、妲己等前车之鉴,“好色”多被认为是一个皇帝不应该有的品质,所以那些选秀的官员,甚至会故意的选一些长得比较抱歉的人。
这些选秀的女孩子一旦被选中,是极大可能会成为皇后或是妃嫔的,包衣三旗的女子而会被安排在后宫干杂活累活。所以能成为清朝妃嫔大多都是八旗的女子。八旗都是世世辈辈沿袭下来的的清朝官员,不论官职大小,清朝都会给他们发放俸禄。包衣三旗地位低,但也是小官。清朝选秀在特别指定人群中选定,但还要经过一套严格的选拔制度,即使旗人官再大,女儿长得丑也不可能被选上。不在旗的人家,即使是大官或者富豪,要想让女儿进入皇宫,根本没门!但是旗人女儿要想逃避选秀,那就要触犯法律,等着皇帝下令治罪吧!
顺治时就规定,旗人的家中女儿14-16岁必须参加选秀,17岁以上女子如果前两年没参加备选可以不再参加选秀。但到了乾隆时规定更严了,旗人家的女子即使到了20岁以下,如果之前没报名参选,也不能私自嫁人,需要再次参选。但凡违反了这一规定古代选秀女面相,就要严惩不贷。据记载,乾隆六年,阅浙总督德沛给乾隆上了道奏折,请求乾隆让自己已超过17岁的儿子与两广总督马尔泰的女儿完婚。但乾隆一查,马尔泰的女儿居然没参加过选秀,乾隆大怒,让德沛到京城来,怒斥德沛。
乾隆说这话的意思很明白,选秀是祖宗制度,选秀也不是选来给我当嫔妃的,是给诸王和皇子们选的妻室。即使选秀把姻缘拆散了,也是你们违反皇家规定在先。选不上的秀女,也不耽误出嫁。为了防止有些旗人“打擦边球”,乾隆再次严格选秀规定:应该参加选秀的秀女,如果未参加选秀就私自订亲的,按罪严惩秀女家隐瞒之罪!光绪时选秀年龄从11岁开始,延伸到20岁。可见这条规定,任何旗人都不敢犯,否则就要掉脑袋。
如果旗人不想让女儿成后宫女人,能不能掉包呢?清朝森严的制度,恐怕没有人敢欺骗皇帝。即使汉人女子想意图顶着满人的名义进宫,或是冒名替换汉八旗的女子,别说女孩家不敢这样做,旗人家的胆也没有这样大。如果被发现,那就是欺君之罪古代选秀女面相,脑袋要搬家了。被选中的秀女要由皇帝先挑,然后皇子挑。还有皇帝选好了送给皇子的。剩下才是其他诸王挑选。所以挑选顺序不能乱。但秀女被分到各家后,皇帝、皇子、王爷感觉不行的,也不能换,你可以不用,但不能“退”,这就使的很多女人在深宫大院里孤苦一生。但那些包衣三旗的女人选中后,更加悲苦,她们只能等到皇帝下令把她们放出宫外,才能结婚生子。不过这些女人也有机会,一旦被皇帝临幸或者一眼相中,就会进被选为妃嫔。但她们大多数终日做着八旗女人不愿做的苦活累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